“工业指挥官一号”的风波与随之而来的隐秘交锋,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渐次平息,只在国家安全与技术升级的深层次留下了坚实的印记。林墨的生活似乎又回到了那种在沙雕整活与暗度陈仓之间反复横跳的节奏。他一边整理着“巴甫洛夫之铃”第一阶段测试的庞杂数据,一边等待着系统下一次看似无厘头、实则暗藏玄机的召唤。
这一次,系统的提示音来得格外“清新”,甚至带着点孩童般的恶作剧意味。
【突发整活任务:“舌尖上的数据传输”】
任务要求:直播展示使用一片普通口香糖(限定:薄荷味,品牌不限),经过咀嚼后,将其拉伸、粘合在不同操作系统(至少需包含:windows, macoS, 鸿蒙harmonyoS,或其他主流封闭\/开放系统)的设备接口之间,并实现稳定、有效的数据传输。要求过程直观、反差强烈,具备颠覆传统认知的节目效果。
任务提示:粘性,或许不只是物理特性。在信息的海洋里,它也能成为打破壁垒的桥梁。
任务基础奖励:【跨平台物理接口技术】基础原理包、科技点450。
附加奖励(若传输速率与稳定性达到预设标准,并引发行业广泛关注):奖励升级,解锁【自适应协议转换与能量耦合模块】设计图。
失败惩罚:接下来一个月,宿主所有个人电子设备(手机、电脑、平板等)的充电接口将随机出现“接触不良”状态,每日累计有效充电时间不超过1小时。
林墨看着任务要求,差点把刚喝进去的茶水喷出来。用嚼过的口香糖连接电脑和手机传数据?这已经不是脑洞大开了,这简直是把脑壳掀开往里面灌太平洋!系统这是跟日常用品杠上了?先是酵母,后是手柄,现在轮到口香糖了?这玩意儿除了黏糊糊地粘在鞋底和键盘缝里让人抓狂,还能干嘛?
但“跨平台物理接口技术”这个奖励,像一道强光瞬间穿透了荒诞的表象。打破操作系统壁垒?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苹果、微软、谷歌、华为……这些巨头们苦心经营多年的生态护城河,可能被一种看似儿戏的方式凿开一个缺口!意味着数据孤岛可能被连通,意味着用户不再被捆绑在单一生态链里,意味着……一场席卷整个It行业的巨大变革!
还有那个附加奖励的【自适应协议转换与能量耦合模块】,听起来就像是能自动识别、翻译不同设备间的“语言”,并能安全地传递信息和能量的“万能插头”!
这价值……无可估量!
“为了不被充电折磨死,也为了……捅破It巨头们的马蜂窝!”林墨深吸一口气,瞬间下定了决心。失败的惩罚对他来说简直如同酷刑,这动力比任何崇高目标都来得直接。
他首先需要准备“演员”——不同操作系统的设备。他找来了一台搭载windows 11的笔记本电脑,一台使用macoS的苹果macbook,一部预装最新版鸿蒙harmonyoS的国产旗舰手机,甚至还翻出了一台老旧但还能用的、运行某种Linux发行版的迷你主机。
接着,就是今天的“主角”——口香糖。他特意选了一个市面上最常见的绿色包装、强烈薄荷味的品牌,并在直播开始前,郑重其事地拆开一片,放入口中咀嚼起来。
直播开启,镜头对准了摆放在工作台上的四台设备,以及林墨那鼓囊囊的腮帮子。
“家人们,下午好!”林墨一边努力咀嚼,一边含糊不清地对着镜头说,“今天,咱们来挑战一个人类通讯史上的奇迹!看到我面前这些设备了吗?windows,macoS,鸿蒙,Linux……它们就像是来自不同星系的文明,各自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语言,老死不相往来。”
他拿起那片口香糖的包装纸在镜头前晃了晃:“而今天,沟通它们的重任,就落在了这片小小的、充满薄荷清香的——口香糖上!”
弹幕瞬间被问号和笑声淹没:
“???我耳朵出问题了?”
“用口香糖传数据?墨哥你终于疯了吗?”
“这要是能成,我直播倒立洗头并用脚打字!”
“我赌五包辣条,这绝对是本年度最离谱直播,没有之一!”
“我知道你们不信!”林墨咽下(或者说处理好)口中的唾液,将已经咀嚼得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口香糖吐了出来,用两根手指捏着,拉伸,展示其粘性,“看,这就是我们的‘数据线’!纯天然,可降解,还带薄荷香味!”
他开始了他的“魔法”操作。他首先拿起那条黏糊糊的口香糖,小心翼翼地将其一端按在windows笔记本的USb-c接口旁边(并非直接插入接口,而是紧贴着接口边缘的金属外壳),用力按压,确保粘牢。然后,他拉伸口香糖,将另一端同样按在macbook的USb-c接口旁。
“第一步,物理连接建立!”林墨拍了拍手,指着那根在两个电脑之间晃晃悠悠、散发着诡异光泽的“口香糖数据线”,“现在,让我们看看会发生什么!”
他操作windows电脑,尝试将一个准备好的、几十mb大小的视频文件,拖拽到macbook的盘符上(他事先已通过正规网络共享等方式让两台电脑处于可见状态,但并未建立有效数据传输连接)。
理所当然,没有任何反应。弹幕开始刷起“翻车”、“果然如此”。
“别急嘛!”林墨露出一个高深莫测的笑容,“物理连接是基础,但还需要一点……‘灵魂激活’!”他说着,又开始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操作。
他拿出一个小喷瓶,里面装着无色透明的液体。“这是‘林氏祖传接口活化液’!”他对着连接两台电脑的口香糖细丝,轻轻喷了两下,“主要成分是超纯水、微量氯化钠,以及一丢丢……‘信息素引导剂’(他声称是从特定植物精油中提取的萜类化合物),作用是降低界面阻抗,促进电子……呃,是‘信息素’的跃迁!”
接着,他拿出一个巴掌大、看起来像是自制的小仪器,有两个金属探针。“这是‘量子隧穿效应激发器’!”他将两个探针分别靠近口香糖连接点的两端,“产生一个微弱的、特定频率的交变电场,帮助信息跨越这小小的物理鸿沟!”
他一本正经地胡诌着这些听起来科幻感十足的名词,手上动作不停。完成这些“仪式”后,他再次尝试拖拽那个视频文件。
奇迹发生了!
只见windows电脑上,文件传输的进度条竟然真的出现了!虽然速度看起来不算快,大约只有USb 2.0的水平,但它确实在动!而macbook那边,也很快在桌面上出现了传输过来的文件!
“卧槽!!!”
“真的假的?!”
“幻觉!一定是幻觉!”
“快掐我一下!我看到了什么?”
直播间的弹幕出现了瞬间的凝滞,随即以井喷的方式爆发出来!
林墨强压住心中的激动(系统提供的技术果然变态),脸上保持着“基操勿六”的表情:“看,windows to macoS,打通!接下来,挑战更高难度!”
他如法炮制,将macbook与鸿蒙手机用新的口香糖“连接”起来,同样喷上“活化液”,用“激发器”照一下。然后尝试从手机向电脑传送照片——成功!
再用口香糖连接Linux迷你主机和windows笔记本,传输一个文本文件——成功!
他甚至尝试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三角传输”:windows -> (口香糖A) -> macbook -> (口香糖b) -> 鸿蒙手机,将一份文档从电脑最终传到手机——虽然速度更慢,但依然成功了!
整个直播间彻底沸腾了!在线人数疯狂飙升,礼物和弹幕几乎淹没了画面。各大科技论坛、社交媒体上,“口香糖传输数据”、“林墨打破系统壁垒”等关键词以爆炸性的速度冲上热搜榜首!
“办公室”内,技术专家们早已目瞪口呆,随即陷入了狂热的分析和记录。
“重点不是口香糖!是那个‘活化液’和‘激发器’!”材料学家盯着屏幕,“那‘活化液’很可能是一种特殊的界面改性剂,能在金属表面形成临时的、利于某种新型传导机制形成的分子层!而那个‘激发器’产生的电场……频率非常特殊,绝对不是普通的电磁场!”
“这是一种全新的物理效应应用!它利用了界面的某种量子特性,在非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实现了数据和微弱能量的传递!”
“看他的连接点,并非标准接口内部,而是外壳!这意味着它绕开了传统的协议握手和硬件识别!”
“立刻分析他提到的‘信息素引导剂’和‘量子隧穿激发’参数!还有那口香糖的咀嚼时间、拉伸程度……所有变量都必须记录!”
陈老的手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通知中科院物理所、微电子研究所、国内所有顶尖的It企业和通信巨头!快!我们可能正在见证一场连接技术的革命!”
直播在前所未有的轰动效应中结束。系统提示如约而至:
【突发整活任务:“舌尖上的数据传输”】完成!
任务评价:S+。以极度荒诞且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方式,成功演示了非接触式跨平台数据传输的可能性,彻底颠覆了公众对设备连接的认知,引发全球It行业巨大震动。
任务基础奖励发放:【跨平台物理接口技术】基础原理包已存入系统空间,科技点+450。
检测到传输稳定性与引发的行业关注度远超预期,附加奖励激活!【自适应协议转换与能量耦合模块】设计图已解锁!
林墨迫不及待地查阅奖励。【跨平台物理接口技术】详细阐述了一种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 Spps)耦合与近场谐波共振的物理层通信机制。它利用特定频率的电磁场激发金属-介质界面(如USb口周围的金属外壳与空气\/口香糖)的电子集体振荡,通过精确调控振荡模式,可以在极短距离(毫米级)内,实现高效的数据和能量传输,而无需物理插拔和复杂的协议栈对接!那“活化液”是用来优化界面性质的,“激发器”则是产生特定共振频率场的关键。
而【自适应协议转换与能量耦合模块】设计图,则是一个精巧的、可以集成在设备边框或接口附近的微型化系统。它能自动探测邻近设备的类型和支持的协议,并实时进行数据格式转换和通信协议翻译,同时管理那微弱的能量传递,为这种新型连接方式提供智能的“大脑”!
“这才是真正的‘万物互联’基石啊……”林墨喃喃自语,仿佛看到了未来设备间无需线缆、无需配对、即贴即用的场景。
……
林墨的“口香糖连接”直播,如同一颗超级炸弹,在全球It界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海啸。
视频片段和GIF动图在网络上疯狂传播,“用口香糖给手机传文件”成为了新的网络热梗,但在这戏谑的背后,是无数科技从业者的震惊、怀疑与深入骨髓的危机感。
苹果总部,首席技术官盯着屏幕上那根晃晃悠悠的口香糖,脸色铁青。“这不可能!我们的Lightning接口、mFi认证……这算什么?一种新的‘越狱’方式吗?”他立刻下令组织最顶尖的硬件和系统架构师,分析视频,试图找出作弊的可能,但慢放、逐帧分析后,除了那诡异的“活化液”和“激发器”,他们找不到任何破绽。一种前所未有的焦虑在园区内蔓延——如果他们赖以生存的封闭生态,被这样一种近乎“儿戏”的技术从物理层面前瓦解……
微软雷德蒙德园区,windows系统部门的工程师们同样陷入了困惑与兴奋交织的复杂情绪。“这技术如果属实……意味着windows可以无缝、零配置地与任何设备交换数据!这能极大提升用户体验,但同样……也会彻底改变现有的硬件生态和软件盈利模式!”他们紧急召开会议,讨论这种技术对pc产业未来的潜在冲击与机遇。
谷歌、三星……几乎所有主流科技巨头,都在内部拉响了最高级别的技术警报,投入重金试图理解甚至复现林墨展示的“魔法”。
而在华国国内,反应则更为迅速和积极。由工信部牵头,联合了华为、中兴、小米、oppo、vivo等国内头部设备厂商,以及中科院相关研究所,成立了“新型近场互联技术攻关联盟”。核心任务就是消化、吸收、并产业化林墨“泄露”的【跨平台物理接口技术】。
基于林墨公布的“活化液”主要成分(超纯水、氯化钠、萜类化合物)和“激发器”的工作频率范围(被“办公室”技术团队通过音频和画面分析推测出来),联合实验室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首次在实验室环境下,成功复现了微弱的、基于金属外壳的非接触数据传输!
虽然初期的速率和稳定性远不如林墨演示的,但这证明了技术路线的可行性!整个实验室沸腾了!
随后,结合【自适应协议转换与能量耦合模块】的设计思路,产业化的进程开始加速。
华为的工程师率先提出了将共振天线和协议转换芯片微型化,集成到手机金属中框的方案;
小米的团队则探索了利用屏幕边缘作为传输介质的可能性;
oppo和vivo在低功耗协议转换和快速设备发现机制上取得了突破……
一场围绕“林墨口香糖接口”的技术竞赛,在国内It巨头间热烈展开。他们都意识到,谁先掌握并商业化这项技术,谁就能在下一代设备互联标准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仅仅三个月后,华为在一次内部技术展望大会上,首次公开展示了名为“NearLink touch”的原型技术。演示者用一台搭载临时固件的华为手机,轻轻触碰另一台不同品牌的平板电脑边缘(未使用任何线缆或特定接口),一张高清图片瞬间完成传输,速度快得惊人!虽然官方强调这仍是早期原型,但其展现出的潜力,已经让在场所有观众震撼不已。
这意味着,一种全新的、打破品牌和系统壁垒的互联生态,正在东方的科技实验室里孕育成型。国运的提升,体现在技术标准的潜在主导权上,体现在未来产业生态的主动权上,体现在无数用户即将迎来的、真正无缝的智能生活体验上。
……
如此颠覆性的技术动向,不可能不引起境外资本和竞争对手的恐慌与垂涎。一些传统的接口标准联盟、依靠专利授权牟利的科技巨头,感受到了致命的威胁。
某跨国科技巨头“奥米伽科技”(omega tech)的cEo,在董事会上声色俱厉:“我们必须阻止他们!这种技术一旦普及,我们的接口标准、我们的认证体系将变得一文不值!这动摇了我们商业模式的根基!”
他们不敢再像之前那样进行粗暴的信号干扰(上次的教训记忆犹新),而是采取了更“文明”也更阴险的手段。
首先,他们通过其影响力和掌控的媒体渠道,发起了一场针对“口香糖接口技术”的舆论围剿。
“伪科学!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某国际知名科技评论人在专栏中写道,“所谓的非接触传输,在物理原理上存在巨大漏洞,很可能是高级的视频剪辑技巧 bined with 心理暗示。”
“安全隐患极大!”——另一家受其资助的网络安全公司发布“研究报告”,声称“这种绕过传统安全协议的数据传输方式,极易被恶意利用,造成用户数据大规模泄露。”
“破坏产业生态!”——由几家接口标准联盟主导的行业白皮书宣称,“盲目推广此类非标准技术,将导致市场碎片化,损害消费者长远利益,阻碍科技创新。”(全然无视他们自己正是靠标准壁垒获利)
同时,他们动用其在各大技术标准组织中的影响力,试图将这种新兴技术排斥在下一代标准讨论之外,并游说一些国家的监管部门,以“安全风险”为由,限制或延迟采用此类技术的设备进入市场。
更有甚者,他们开始暗中接触参与联合攻关的国内厂商,许以巨额利益、技术合作甚至市场准入条件,试图进行分化、挖角,或者获取核心关键技术。
一时间,暗流涌动。
这些动向,自然被“办公室”和相关安全部门密切监控着。林墨也很快得知了这些消息。
“呵,打不过就污蔑,挖不动就使绊子。”林墨嗤笑一声,对此并不意外。他早就料到,动了大佬们的奶酪,必然会引来反扑。
“不过,这次可不像干扰信号那么简单了。”他摸了摸下巴,眼中闪过一丝狡黠,“舆论战?技术封锁?挖角?这些手段……正好可以用来测试一下,咱们这‘口香糖技术’的成色,到底硬不硬。”
他并没有急于直接反驳那些质疑,而是通过“办公室”的渠道,向国内的联合攻关联盟提供了一些【跨平台物理接口技术】原理包中,关于安全性设计的部分内容——其中重点阐述了一种基于硬件隔离和动态加密密钥的非接触传输安全机制,其理论安全等级甚至高于某些传统有线连接。
同时,他也“无意中”在某个极客论坛的讨论帖里,用匿名账号“透露”了几个关于“自适应协议转换模块”如何实现高效、低功耗运行的“设计思路”,这些思路巧妙而超前,立刻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技术专家的注意和讨论,无形中提升了该技术在专业人士心中的可信度和价值。
国内的厂商们也团结一致,一方面积极准备更公开、更严谨的技术演示反击质疑,另一方面加强内部保密和人员管理,抵御挖角。国家层面也适时发声,支持技术创新和标准自立。
一场围绕“口香糖”的,没有硝烟的科技战争与舆论攻防战,悄然打响。而林墨,这个战争的始作俑者,却像个没事人一样,继续研究着他的“巴甫洛夫之铃”数据,仿佛外界的一切纷扰都与他无关。
他知道,真正的技术突破是打破一切封锁和污名的最强武器。当搭载“NearLink touch”或类似技术的产品真正面世,并用无可辩驳的体验征服市场时,所有的杂音都会烟消云散。
国运的昂扬,不仅需要技术的领先,也需要在复杂的国际竞争和舆论环境中,拥有坚定的战略定力和破局而出的勇气。林墨相信,他“上交”的这项技术,以及它所激发的国内产业界的凝聚力,正是这种定力和勇气的体现之一。
他关掉关于外界争论的网页,目光再次投向系统界面。下一次整活会是什么?他有些期待了。毕竟,能用一片口香糖搅动全球It风云,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