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那场看似儿戏的“风筝输电”直播,如同投入国家能源战略深潭的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散、强化,最终演变成推动巨轮前行的汹涌暗流。
代号“夸父”的计划,以其名称所蕴含的执着与宏伟愿景,在最高级别的关注和资源倾斜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起来。国家能源局、工信部、科技委联合牵头,组建了囊括国家电网研究院、中电科集团、哈工大、西交大等顶尖机构核心力量的攻关指挥部。林墨直播中“意外”泄露的那些关键公式和参数,以及随后通过系统奖励完整获得的【微波无线输能技术】理论与方案,被列为最高机密“零号文件”,成为“夸父”计划唯一的技术蓝图。
“办公室”扮演着关键的信息中转与协调角色。陈老、李教授等人深知,这项技术一旦突破,其意义不亚于一场能源革命。他们不仅要确保技术解析的准确性,更要为“夸父”计划的快速推进扫清一切障碍,包括信息屏障。
指挥部下设的理论组、材料组、天线组、系统集成组等迅速就位,开始了日夜不休的攻坚。理论组的专家们首先对“零号文件”进行了地毯式的研究,越是深入,越是感到震撼与兴奋。
“精妙!太精妙了!”一位资深微波理论专家指着文件中关于“大气窗口频段选择与衰减补偿模型”的章节,激动得手指发颤,“2.45Ghz这个频段的选择并非随意,它综合考虑了大气衰减、器件成熟度、国际法规以及传输效率!这个补偿模型,竟然将水蒸气、氧气吸收以及雨衰的影响量化到了如此精确的程度,至少为我们节省了五年以上的基础研究时间!”
材料组的重点则放在了实现高效波束成型和控制的“超材料覆层相位校正板”上。根据林墨提供的思路和基础材料学原理,他们需要找到或合成一种能够对微波相位进行精确调控的轻质、高稳定性复合材料。经过无数次模拟和实验,一种基于特定陶瓷-聚合物复合结构的超材料被成功研制出来,其在2.45Ghz频段的相位调控精度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水平,为后续的高增益、窄波束天线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
天线组的任务最为核心,他们需要设计并制造出高效率的发射天线阵列和接收整流天线。发射天线需要将电能高效地转换为定向微波束;而R则负责将接收到的微波能量重新转换为直流电,其转换效率直接决定了整个系统的实用性。林墨后续奖励的【高效整流天线设计蓝图】如同雪中送炭,提供了一种基于肖特基二极管优化布局和阻抗匹配网络的创新设计,理论上整流效率可突破85%,远高于传统设计。
系统集成组则负责将各个部件整合,构建完整的微波无线输能系统原型机,并解决功率合成、波束扫描跟踪、安全防护(防止微波泄漏对生物和其他设备造成危害)等一系列工程难题。
整个“夸父”计划指挥部,如同一个精密咬合的齿轮组,在以“中国速度”疯狂运转。以往需要数年甚至十余年才有可能取得初步进展的前沿技术,在明确的方向和近乎“答案”的指引下,进展一日千里。
仅仅两个多月后,在西部某个人迹罕至、但光照和风力资源丰富的荒漠边缘,一座小型化的“远程微波充电站”试点项目,奇迹般地完成了建设并开始试运行。
这座充电站的核心是一个占地约五十平米的发射阵列,由数百个小型天线单元构成,外观类似一个巨大的卫星锅盖,但表面覆盖着新研发的超材料相位板,可以精确控制微波波束的方向。一公里外,一座为边防哨所和附近一个小型气象观测站供电的微型接收站悄然建立,其屋顶铺设着大约二十平米的Rectenna面板。
试运行当天,指挥部核心成员通过加密链路远程观看。“启动!”随着指令下达,发射阵列通电,无形的微波波束被精准聚焦,射向一公里外的接收站。
监控屏幕上,接收站端的功率计数值开始飙升,迅速稳定在25Kw的传输功率上!整流后的直流电直接汇入哨所和观测站的微电网,成功承担了其绝大部分的日常用电负荷!
“成功了!传输效率初步测算达到62%!”
“系统运行稳定,波束指向精度误差小于0.1度!”
“接收端电磁环境监测正常,辐射强度远低于安全标准!”
指挥部里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声!尽管这只是一个功率不高、距离不远的小型试点,但其成功的意义无比巨大——它验证了微波无线输能技术从理论到工程的完全可行性!这证明了一条全新的、无需架设昂贵且维护困难的输电线路、能够跨越复杂地形进行能源输送的道路,已经被打通!
“这只是第一步!”项目总指挥强忍着激动,对着通讯频道说道,“下一步,我们要扩大功率,延长距离,目标是解决十公里、数十公里级别的无电区供电问题!未来,甚至展望空间能源的地面接收!”
“夸父”计划,成功地迈出了追逐能源“太阳”的第一步。国运,在这荒漠之中无声点亮的光明里,再次获得了坚实的支撑。
……
就在“夸父”计划紧锣密鼓推进的同时,外界关于林墨那场“风筝实验”的讨论,也并未完全平息。虽然主流舆论倾向于认为是“魔术”或“巧妙骗局”,但在特定的圈子里,尤其是对能源技术前沿极度敏感的跨国汽车巨头那里,还是引起了一丝涟漪。
全球知名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宙斯动力”(Zeus dynamics),其以激进的技术路线和强大的情报搜集能力着称。他们的首席技术官沃尔特·斯通,一个坚信无线充电是电动汽车未来终极形态的偏执狂,在技术分析部门提交的关于“东方某主播风筝实验可能性分析”简报后,立刻产生了浓厚兴趣。
“摩擦起电?稳定输出15w?超过150米?”斯通看着报告,嘴角露出一丝不屑的冷笑,“拙劣的掩饰!这更像是某种……定向能量传输的雏形!虽然功率低得可笑,但思路可能值得警惕。”
他指示旗下专注于前沿技术探索的“普罗米修斯实验室”,立即启动一个名为“风之线”的小型预研项目,旨在探究基于“长距离、柔性载体”的无线能量传输可能性。斯通坚信,如果能够实现道路对行驶中汽车的无线充电,将彻底解决电动汽车的里程焦虑,颠覆整个交通行业。
然而,“宙斯动力”的情报部门虽然厉害,却根本无法触及“夸父”计划的核心,他们所能获取的,只有林墨直播录像中那些经过沙雕化处理的公开信息,以及网络上各种不靠谱的“技术分析”。
普罗米修斯实验室的负责人,年轻的博士埃米莉亚·陈,带领团队首先试图复现林墨的实验。他们采购了各种号称高导电性的特种风筝线,定制了类似的沙燕风筝,甚至尝试模仿林墨转动线轴的动作。结果可想而知,除了在极度干燥的天气下能产生微不可察的静电外,毫无所获。
“先生,我们无法复现目标L的实验结果。”埃米莉亚在项目进度会议上汇报,“根据公开视频分析,我们高度怀疑其地面设备存在隐藏电源。所谓的‘风筝线输电’是一个骗局。”
“不!”斯通固执地一挥手,“不要被表象迷惑!东方人擅长隐藏真正的意图。也许关键不在风筝线本身,而在于他提到的‘静电稳定与转换器’,也就是那个线轴!或者,他使用的是一种我们未知的能量传输机制!”
他将注意力转向了林墨直播背景中,那惊鸿一瞥的白板公式。“把这些公式碎片放大!分析每一个符号!”他命令道。
技术团队绞尽脑汁,试图解析那些残缺的公式。
“f?= 2.45 Ghz……这似乎是某个工业频段?”
“η= (1 - Γ2)……这个结构……有点像某种传输效率模型?但Γ,a这些参数无法确定。”
“θ= λ这像是波束宽度的计算公式?”
“metam超材料覆层?这是什么意思?”
由于缺乏最关键的核心理论和联系上下文,这些公式碎片在“宙斯动力”的专家看来,如同天书,又如同诱人的陷阱。他们只能根据极其有限的信息进行大胆猜测。
“2.45Ghz……难道是某种高频电磁感应?但距离不对……”
“或者是利用大气作为介质进行耦合?这需要巨大的能量……”
“超材料……或许是用来聚焦某种场?”
在斯通的强力推动和错误信息的引导下,“普罗米修斯实验室”走上了一条歧路。他们投入大量资源,试图开发一种基于“2.45Ghz高频电磁感应”并通过“特殊超材料路面”进行能量传输的“无线充电公路”技术。
他们设想在道路下方埋设通有高频交流电的线圈,利用超材料路面将电磁场聚焦于路面之上,使行驶中的电动汽车通过底部的接收线圈获取电能。
然而,这条路充满了无法逾越的技术鸿沟:
1. 频率选择错误: 2.45Ghz对于近距离感应充电而言频率过高,导致集肤效应显着,能量大部分被导体表面吸收,转化为热能,效率极低且发热严重。
2. 传输距离悖论: 电磁感应的有效传输距离极短(通常几厘米到十几厘米),根本无法满足汽车底盘与路面之间的动态间隙要求,更别提林墨演示的百米级距离。
3. 超材料误用: 他们研发的超材料用于聚焦近场感应磁场,效果不佳且成本高昂,完全无法实现远场方向的波束成型。
4. 安全与干扰: 强大的、未经严格屏蔽的高频电磁场会对车载电子设备、人体健康以及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干扰和潜在危害。
经过近半年的努力,耗费了数千万美元的研究经费,“宙斯动力”的“无线充电公路”项目除了制造出几条耗电惊人、发热巨大、充电效率却低得可怜(不足5%)、并且时不时导致测试车辆电子系统宕机的“失败示范段”之外,一无所获。
在一次公开的技术研讨会上,埃米莉亚·陈博士无奈地承认:“基于目前公开信息指引的技术路径,实现长距离、高效率的公路无线充电面临根本性的物理瓶颈。我们可能……被一些不完整甚至误导性的信息带入了歧途。”
这番话虽然委婉,但几乎等于宣布了“风之线”项目的失败。消息传出,业界一片哗然,“宙斯动力”的股价应声下跌了几个百分点。其他一些原本也对无线充电公路抱有想法,并暗中关注“宙斯动力”进展的厂商,也纷纷打消了念头,或将资源转向了更为现实的短距离静态无线充电技术。
“办公室”通过特殊渠道获悉了“宙斯动力”的窘境,李教授笑着对陈老说:“林墨这小子,不仅送了咱们一份大礼,还顺手给竞争对手指了条‘明路’——一条通往技术死胡同的明路。这下,他们在错误方向上至少浪费了一两年时间和大量资源。”
陈老端起茶杯,悠悠地说:“这就是信息战的优势。我们在暗处,拿着完整的图纸修桥铺路;他们在明处,凭着几点模糊的灯火盲目摸索,撞南墙是必然的。‘夸父’计划,必须继续加速,巩固我们的领先优势。”
……
林墨对于“夸父”计划的快速推进和境外厂商的撞墙行为,自然心知肚明。他并没有过多关注,此刻他的注意力,被脑海中系统新发布的任务所吸引。
【整活任务发布:信息时代的“巴甫洛夫之铃”!】
【任务要求:直播展示利用特定模式的非接触式刺激(如声波、电磁波、光脉冲),建立并触发生物体(非人类)的稳定条件反射行为,且该行为需与信息技术相关(如触发特定开关、传递简单编码信息)。】
【任务提示:反射弧是天然的电路,行为是可编程的输出。】
【基础道具提供:【多功能神经刺激调制器】(一个可发射特定模式微弱信号的腕戴式设备)。】
【任务奖励:【生物-信息接口基础协议】。】
看着新任务,林墨又瞥了一眼之前获得的【生物计算模拟系统】和【群体智能协同优化算法】,一个更加宏大、也更加“整活”的计划,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用信号驯化动物……搞条件反射……还要和信息技术关联……”他摩挲着下巴,眼中闪烁着熟悉的光芒,“或许,可以和我之前想的城市动物传感器网络结合起来?比如,训练鸽子用特定飞行模式传递二进制信号?或者让小区的流浪猫,在特定声音信号下,去触发分布式的环境监测传感器?”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下一次直播时,满屏的“动物成精了!”、“主播终于对猫狗下手了!”的弹幕。
而国家的科技树,则在“夸父”计划的成功与境外对手的失败衬托下,沿着一条由整活主播“无心”勾勒、却由无数科研人员奋力开拓的独特路径,愈发茁壮地生长着。能源的困境正在被打破,而下一个关于生命与信息交融的奇妙领域,已然向林墨,也向这个国家,敞开了大门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