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外的后周大营,夜色如墨,中军帐内却灯火通明。赵匡胤正对着舆图皱眉沉思,韩令坤来回踱步,帐内气氛凝重。王彦升劫走刘鋹的消息如同一块巨石,压得两人心头沉甸甸的。
“这王彦升,反复无常,竟敢坏我们的大事!”韩令坤怒声说道,“若让刘鋹逃到海外,日后卷土重来,必成后患!”
赵匡胤抬手示意他稍安勿躁:“王彦升海盗出身,唯利是图。他救刘鋹,无非是想拿刘鋹作为筹码,向我们索要好处,或是投靠其他势力。我们只需封锁港口,派出水师追击,定能将他们截获。”
话音刚落,帐外传来亲兵的通报:“主帅,京城来人了!沈括大人带着陛下的密旨和一批新式装备,已抵达营外!”
赵匡胤和韩令坤对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惊喜。沈括是后周格物院的核心人物,擅长改良器械,此次前来,定然带来了克敌制胜的法宝。
“快请!”赵匡胤连忙下令。
沈括身着青色官袍,风尘仆仆地走进帐内,身后跟着几名亲兵,抬着几个密封的木箱。他躬身行礼:“臣沈括,奉陛下之命,特来驰援主帅,助二位平定南汉!”
“沈大人一路辛苦!”赵匡胤上前扶起他,“陛下可有旨意?这些木箱中,又是何物?”
沈括打开密旨,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南汉顽抗,刘鋹出逃,朕已知晓。现赐沈括改良连弩百架、攻城云梯五十具、轰天雷千枚,助你等攻克广州,生擒刘鋹。另授破敌妙计:王彦升海盗水师虽灵活,却惧怕火攻,可派水师携带火油弹,沿珠江追击;广州城内守军军心涣散,可派人张贴告示,许诺归顺者既往不咎,善待百姓,瓦解其抵抗意志。钦此!”
赵匡胤和韩令坤听完,连忙跪地接旨:“臣遵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起身之后,沈括指挥亲兵打开木箱,只见里面摆放着一排排崭新的连弩、云梯和轰天雷。这些连弩比之前的改良版射程更远、射速更快,云梯则采用了折叠设计,更加轻便易携,轰天雷的外壳也更加坚固,威力更大。
“这改良连弩,有效射程可达三百步,一次可发射三支箭矢,杀伤力极强;攻城云梯采用了榫卯结构,无需铁钉,拆卸组装极为方便,还加装了防护挡板,可减少登城士兵的伤亡;这轰天雷,臣在里面加装了更多火药,威力比之前提升了一倍,炸毁城墙不在话下!”沈括详细介绍道。
赵匡胤和韩令坤看得眼花缭乱,连连称赞:“有了这些神器,何愁广州不破,刘鋹不擒!”
沈括继续说道:“陛下还吩咐,王彦升的海盗战船速度快,擅长近战,普通水师难以抵挡。臣此次带来了五十枚火油弹,此弹遇水即燃,威力无穷,可用于焚烧海盗战船。陛下还让臣转告二位主帅,广州城防坚固,不可急于强攻,应先瓦解城内守军的意志,再伺机破城。”
赵匡胤点点头:“陛下所言极是。韩副帅,你即刻率领水师,携带火油弹,沿珠江追击王彦升和刘鋹,务必将他们截获;沈大人,劳烦你协助我部署攻城事宜,张贴告示,安抚城内百姓;我则率领大军,做好攻城准备,一旦城内守军动摇,便发起总攻。”
“遵命!”韩令坤和沈括齐声应道。
韩令坤率领水师,携带火油弹,连夜沿珠江追击。珠江水面上,夜色深沉,水师战船借着月光,全速前进。没过多久,斥候便发现了王彦升的海盗船队。
“主帅,前方发现海盗战船!”斥候高声喊道。
韩令坤站在旗舰船头,下令道:“全军加速,包围海盗船队!火油弹准备,听我号令,点火发射!”
后周水师战船迅速包抄过去,将海盗船队团团围住。王彦升见状,连忙下令海盗战船反击。海盗们纷纷射出火箭,投掷火球,试图阻挡后周水师的进攻。
“发射火油弹!”韩令坤一声令下。
数十枚火油弹被点燃,朝着海盗战船飞去。火油弹落在船上,瞬间燃起熊熊大火,火势迅速蔓延。海盗战船大多是木质结构,遇火即燃,船上的海盗们惊慌失措,纷纷跳水逃生。
王彦升见大势已去,想要带着刘鋹乘小船逃跑,却被后周水师的战船拦住。韩令坤亲自率军登船,与王彦升展开激战。王彦升虽凶悍,但终究寡不敌众,被韩令坤生擒。刘鋹则吓得躲在船舱内,被后周士兵轻易抓获。
“刘鋹,你也有今日!”韩令坤看着被押上来的刘鋹,冷笑道。
刘鋹瘫倒在地,瑟瑟发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解决了王彦升和刘鋹后,韩令坤率领水师返回广州城外,与赵匡胤汇合。得知刘鋹被擒,后周军将士士气大振。
赵匡胤当即下令,在广州城外张贴告示,许诺城内守军只要放下武器,归顺后周,一律既往不咎;百姓们照常安居乐业,减免本年赋税。告示贴出后,广州城内的守军军心动摇,不少士兵偷偷打开城门,向後周军投降。
潘崇彻见城内守军纷纷倒戈,知道大势已去,也率领残余部下出城投降。赵匡胤和韩令坤率领后周军,兵不血刃地进入广州城。
进入广州城后,赵匡胤下令安抚百姓,打开粮仓发放粮食,同时派人接管广州的军政要务。沈括则带着格物院的工匠,对广州城的防御工事进行勘察,准备加以改造,使其成为后周在岭南的军事重镇。
就在广州城逐渐恢复秩序之际,斥候匆匆来报:“主帅,清源军留从效派来的五千援军,在城外徘徊不前,看样子是想观望局势!”
赵匡胤眉头一皱:“留从效这老狐狸,果然是虚张声势。韩副帅,你率领两万大军,前往城外威慑,若他敢有异心,便一举将其歼灭!”
韩令坤领命,率领两万大军,前往城外布阵。留从效的援军见后周军军威鼎盛,不敢有丝毫异动。留从效的亲信见状,连忙率领援军投降。
解决了留从效的援军后,赵匡胤和韩令坤终于松了一口气。南汉已基本平定,江南统一大业又迈出了关键一步。
但就在此时,一名来自汴梁的密使悄悄抵达广州,向赵匡胤递交了一封柴荣的密旨。赵匡胤看完密旨后,脸色变得凝重起来。
韩令坤见他神色不对,连忙问道:“主帅,陛下有何旨意?”
赵匡胤将密旨递给韩令坤,沉声道:“陛下得知我们平定南汉,龙颜大悦,但同时也提醒我们,岭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民风彪悍,不易治理;而且,契丹余部仍在北疆作乱,高丽、日本等国也在暗中观察后周的动向,让我们务必加强岭南的防御,安抚好当地百姓,防止发生叛乱。”
韩令坤看完密旨,点点头:“陛下考虑周全。岭南地区情况复杂,我们确实不能掉以轻心。”
沈括说道:“主帅,臣有一计。我们可以在岭南设立州府,选派得力官员前往治理;同时,推广后周的农桑技术和文化,让当地百姓感受到后周的恩惠,从而真心归顺。另外,我们可以在岭南边境修建要塞,派驻大军,防范契丹余部和海外势力的入侵。”
赵匡胤表示赞同:“此计甚妙。沈大人,就劳烦你负责推广农桑技术和文化;韩副帅,你负责修建要塞,加强防御;我则坐镇广州,处理岭南的军政要务。”
就在三人商议之际,又一名斥候匆匆来报:“主帅,不好了!岭南的少数民族首领得知南汉灭亡,后周军进驻广州,便联合起来,在城外发动叛乱,声称要将后周军赶出岭南!”
赵匡胤和韩令坤对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们没想到,刚平定南汉,又发生了少数民族叛乱。
“这些少数民族首领,真是不知天高地厚!”韩令坤怒声说道,“主帅,让我率领大军,将他们一举歼灭!”
赵匡胤摇摇头:“不可。少数民族叛乱,多是因为不了解后周的政策,担心受到压迫。我们若强行镇压,只会激化矛盾。不如派使者前往谈判,向他们说明后周的政策,许诺善待他们,尊重他们的习俗,若他们执意叛乱,再出兵镇压不迟。”
他当即下令,派一名亲信官员作为使者,前往少数民族叛军的营地谈判。
使者出发后,赵匡胤和韩令坤、沈括在中军帐内焦急地等待消息。他们知道,这次谈判的结果至关重要,若能和平解决叛乱,岭南便能长治久安;若谈判失败,一场新的战火又将燃起。
少数民族叛军的态度会如何?使者能否顺利完成使命?岭南的局势能否稳定下来?
广州城内的气氛再次变得凝重起来,一场新的危机,正悄然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