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若看着那几个可疑同窗离去的背影,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让真相大白于天下。她深知,这一场斗争才刚刚开始,前方必定充满艰难险阻。但她无所畏惧,整理了一下衣衫,迈着坚定的步伐,朝着那几个同窗常去的地方走去,准备展开新一轮的调查。
第二日清晨,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青山书院的小径上。陶若早早便来到书院,她佯装若无其事地在书院各处走动,实则竖起耳朵留意着周围的动静。当她路过下人房附近时,一阵细微的交谈声传入耳中。
“你说,咱们这么做,会不会被发现啊?前几日那笔钱,可真是不少。”一个略带担忧的声音说道。
“怕什么,有人给咱们撑腰,只要按吩咐把那些谣言在书院里传开,就万事大吉。”另一个声音满不在乎地回应。
陶若心中一凛,她悄悄靠近,躲在一丛灌木后。只见两个下人模样的人正站在井边,一边打水一边低声交谈。她屏住呼吸,仔细聆听。
“我听说,让咱们这么做的,好像是书院里一位挺有势力的学长。”
“管他是谁,有钱拿就行。不过,这事儿要是被查出来,咱们可吃不了兜着走。”
陶若心跳陡然加快,没想到竟意外听到这样的线索。她等那两个下人离开后,立刻从藏身之处出来,顺着他们离去的方向张望。她决定顺着这条线索追查下去,一定要弄清楚这位学长究竟是谁,与那几个可疑同窗又有什么关联。
经过一番打听,陶若得知这位学长常去书院的藏书阁。藏书阁内弥漫着陈旧纸张与墨汁混合的独特气息,高大的书架如沉默的卫士,整齐排列。阳光从狭小的窗户透进来,形成一道道明亮的光柱,尘埃在光柱中飞舞。
陶若在藏书阁内佯装寻找书籍,目光却在人群中搜寻那位学长的身影。不多时,一个身着华丽锦袍,神色倨傲的男子进入了她的视线。只见他手中拿着一本书,在书架间穿梭,时不时与周围的学子交谈几句,众人对他皆是一副恭敬的模样。陶若心中断定,此人便是她要找的学长。
接下来的几日,陶若时刻留意着学长的动向。她发现学长每日都会在固定的时间来到藏书阁的一个角落,那里摆放着一张书桌,似乎是他的专属之地。一日,趁学长离开片刻,陶若悄悄来到那张书桌前。书桌上摆放着一些书籍和文房四宝,她在翻动书籍时,无意间发现一本古籍中夹着一封信。
陶若心跳加速,她小心翼翼地抽出信,展开一看,脸色瞬间变得凝重。信是李夫人兄长写给学长的,信中明确提到要想尽办法将陶若赶出书院,还承诺事成之后必有重谢。她心中涌起一股愤怒,果然是李夫人兄长在背后搞鬼。
陶若意识到这是一个大阴谋,必须尽快找到证据,揭露他们的恶行。可仅凭这一封信,还不足以扳倒他们。她深知,书信被严密保管,要想获取更多证据,绝非易事。
此后,陶若更加谨慎地调查。她发现学长与李夫人兄长的书信往来频繁,每次传递书信,似乎都有固定的接头人。为了不打草惊蛇,陶若决定跟踪那个接头人。
一日午后,接头人鬼鬼祟祟地离开书院,陶若远远地跟在后面。穿过几条小巷,接头人来到一处偏僻的宅子前,左右张望一番后,闪身进入。陶若在宅子外观察了许久,发现宅子周围有不少守卫,戒备森严。
她深知,要想进入宅子获取书信作为证据,困难重重。而且,一旦被发现,学长必定会采取反制措施,她将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但陶若没有退缩,她在心中暗暗谋划着对策,目光坚定地望着那座宅子。
陶若在宅子外徘徊了许久,思索着如何才能突破重重阻碍,获取关键证据。天色渐渐暗下来,夕阳的余晖洒在大地上,给这座古老的城市披上一层金色的纱衣。远处传来阵阵钟声,仿佛在催促着陶若尽快做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