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蒙蒙亮时,药局后院的鸡叫了头遍。我趴在男子床边的矮凳上醒过来,脖子有些发僵,抬头看他,呼吸匀了,脸颊泛着淡淡的粉色,不再是之前的青灰。萧承嗣就坐在对面的椅子上,手里还攥着块布巾,想来是夜里没少帮病人擦汗,眼下带着淡淡的青黑,却睡得很沉。
我轻手轻脚起身,刚走到门口,就撞见沈砚端着两碗热粥进来,见我醒了,比了个噤声的手势:“刚从街角粥铺买的,你和承嗣先垫垫,病人怎么样了?”
“稳了,后半夜没再咳,脉象也顺了。”我接过粥碗,暖意从指尖传到心里,“多亏你昨天及时找来附子和干姜,不然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也是你细心,能看出他是阳虚体质。”沈砚笑着摇头,“太医院的老院判们今早听说了这事,还特意让我来问问你的方子,说要召集医官们一起研讨,说不定能把你的思路推广到其他医馆去。”
正说着,萧承嗣醒了,揉着眼睛站起来:“什么推广?是我们的方子有用了?”
“可不是嘛。”我把粥碗递给他,“快吃,吃完我们去前院看看,今天说不定有新情况。”
刚走到前院,就听见一阵热闹的说话声。原本挤满人的院子里,竟空出了一小块地方,几个穿着锦缎袍子的人正围着药工问东问西,手里还提着几个大食盒。
“那是城西的张员外和城北的李掌柜,”沈砚压低声音说,“昨天我去拜访他们,说了疫病的事,他们不仅答应出资印防治手册,还说要每天给药局送吃食,没想到今天真来了。”
说话间,张员外看到了我们,快步走过来,拱手笑道:“这位就是沈大夫吧?昨日听沈医官说,是您找到了对症的方子,真是救了京城百姓的命啊!”
“张员外客气了,我只是做了分内之事。”我回礼道,“多谢您愿意帮忙印防治手册,这才是真正能帮到大家的事。”
“应该的,应该的!”李掌柜也跟着过来,指着身后的食盒,“这是我家酒楼刚蒸的馒头和熬的小米粥,让医官们和病人都尝尝,暖暖身子。”
药工们把食盒打开,热气腾腾的馒头香气飘了出来,病人们的眼睛都亮了。之前一直皱着眉的老妇人,拿起一个馒头咬了口,眼圈红了:“这几天净喝药了,好久没吃到热乎馒头了,谢谢你们啊……”
看着这一幕,我心里暖暖的。之前总觉得京城大而疏离,可此刻才发现,不管在哪里,人心都是相通的,只要有人带头,就会有更多人站出来。
“沈大夫,你看!”萧承嗣突然指着门口,我抬头望去,只见几个穿着粗布衣裳的年轻人,推着几辆小车走进来,车上堆着满满的冬瓜皮和玉米须,还有些晒干的艾草。
“我们是城南菜农,听说药局需要这些东西,就把家里的存货都拉来了!”为首的年轻人笑着说,“还有隔壁村的,也让我们捎了些过来,都是自家种的,不要钱!”
“太谢谢你们了!”我走上前,眼眶有些发热,“这些东西可帮了大忙了!”
“应该谢你们才对!”年轻人挠了挠头,“我娘前几天也染了病,喝了你们开的药,今天已经能下床了,这都是你们的功劳!”
不一会儿,药局门口又陆续来了不少人,有送柴火的,有送药材的,还有些识字的书生,主动提出要帮忙写防治手册。原本冷清压抑的药局,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充满了生机。
沈砚站在一旁,感慨道:“师妹,你看,这就是人心。只要我们不放弃,大家就会跟着一起努力,这场疫病,我们一定能挺过去。”
我点了点头,看向院子里忙碌的人们。阳光透过云层,洒在药局的院子里,照在每个人的脸上,温暖而明亮。虽然疫病还没有完全结束,还有很多困难等着我们,但我知道,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迎来春暖花开的那一天。
中午的时候,太医院的医官们来了,他们拿着我的方子,和我一起研讨病情。经过一番讨论,他们一致认可了我的思路,决定在京城所有的医馆推广这个方子,并按照我的建议,在医馆里进行通风消毒,隔离病人。
傍晚时分,我们收到了一个好消息,户部终于调拨了一批药材,虽然数量不算多,但也解了燃眉之急。萧承嗣和药工们忙着卸货、分类,脸上满是笑容。
我站在药局门口,看着夕阳下的京城。街道上的行人多了些,虽然还有人戴着口罩,但脸上的焦虑少了,多了些从容。远处的酒楼里,传来了零星的笑声,虽然微弱,却充满了希望。
萧承嗣走到我身边,递给我一杯热姜茶:“在想什么?”
“我在想,等疫病结束了,我们带阿枣和小石头来京城看看吧,让他们看看这里的热闹,看看我们在这里做的事。”我说。
“好啊。”萧承嗣笑了笑,“等疫病结束,我们还可以去游长城,去看故宫,去吃京城的烤鸭。”
我笑着点头,喝了口热姜茶,暖意顺着喉咙滑进心里。我知道,这场仗我们还没打赢,但胜利的曙光已经在前方向我们招手。只要我们继续坚持,继续守护,就一定能让京城恢复往日的繁华,让“药庐春深”的暖意,洒满这座城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