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肥皂的出现和江南茶商的联合抬价、封锁,并未让秦风感到意外,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商场的博弈,本就是你追我赶,各显神通。
对于粗劣的仿制肥皂,他并未采取激烈的对抗手段,比如降价倾销。那样只会陷入恶性竞争,损害自身品牌形象。他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技术迭代和品牌强化。
他指示秦氏商行,一方面严格控制现有肥皂的品质,另一方面,加速研发新一代的肥皂产品。他利用格物院的力量,改进了香精提取技术,推出了香气更持久、层次更丰富的“臻享系列”香皂,定价更高,目标直指顶级客户群。同时,推出了添加了蜂蜜、牛奶等成分,主打滋润护肤的“养肤系列”皂品,开拓细分市场。
对于普通净皂,则适当优化成本,但坚持不降价,维持其“品质标杆”的形象。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强调秦氏肥皂的正宗工艺和独特效果,让消费者明白“一分价钱一分货”的道理。
这一策略很快见效。那些贪图便宜购买了仿制皂的顾客,在使用后发现去污效果和体验远不如秦氏正品,甚至有人出现皮肤不适,纷纷回头。而高端系列和养肤系列的推出,则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秦氏商行在清洁领域的领导地位,将模仿者远远甩在了身后。
至于茶叶方面的麻烦,则更为棘手一些。江南是重要的茶叶产区,那几个大茶商深耕多年,与当地官府、士绅关系盘根错节,他们联合起来,确实能给秦风造成不小的困扰。
但秦风并不慌张。他早已料到会有这一天,也做了两手准备。
一方面,他派出手下得力且精明的管事,携带重金,秘密前往江南。指示他们绕过那几个大茶商,直接与中小茶农,甚至是一些偏远山区的茶农接触,签订长期收购协议,并预付部分定金,以稳定货源。同时,开始物色合适的山地,准备建立秦氏商行自己的茶园,从源头上掌控优质茶叶资源。
另一方面,他决定利用技术优势和长安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彻底打响“秦氏炒茶”的名号,从根本上颠覆传统的煎茶体系,让那些抱残守缺的茶商无路可走。
他加大了“天上人间”酒楼和秦氏商行内“清茶”的推广力度。不仅提供品饮,还开始限量售卖制作好的“秦氏炒青绿茶”。那清雅的外观、迷人的香气、甘醇的滋味,以及充满仪式感的冲泡方式,对习惯了煎茶的唐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尤其是当一些颇具影响力的文人墨客,在品尝了秦氏清茶后,纷纷作诗写文赞誉,将其誉为“琼浆仙茗”、“洗涤凡尘之露”时,饮清茶、品香茗,迅速成为长安文化圈最时髦的雅事。
“自从一尝秦氏茶,始觉从前饮皆渣。”
“素瓷盛得春色满,清香暗度玉川来。”
类似的诗句在士林中广为流传。风气所向,连宫中的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在品尝了长乐公主进献的秦氏清茶后,也赞不绝口,特许秦风每月定量供应宫廷。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和皇后的青睐,如同最权威的认证,将秦氏炒茶推向了神坛。长安城中的达官显贵、富商巨贾,无不以能品尝到、甚至拥有秦氏炒茶为荣。秦氏商行售卖的茶叶,尽管价格不菲,却每每上架即被抢购一空。
相比之下,传统的煎茶,在清新脱俗的炒茶面前,顿时显得“俗不可耐”,市场急剧萎缩。那些原本联合起来抵制秦风的江南大茶商,愕然发现,他们不仅没能扼杀这个新生的对手,反而让自己陷入了困境——他们囤积的大量用于煎茶的茶饼,变得无人问津!
秦风这一手“釜底抽薪”,直接利用技术和文化的力量,重塑了市场的规则和消费者的偏好,让那些试图在原料上卡他脖子的对手,一拳打在了空处。
这场不见刀光剑影的商业战争,以秦风的全面胜利而告终。秦氏商行不仅稳固了肥皂市场的地位,更成功开拓了茶叶这片蓝海,将其变成了又一个利润惊人的支柱产业。秦风的商业帝国,初具雏形。
然而,就在秦风忙于应对商场挑战,并不断取得胜利之时,一场来自政治层面的、更加隐秘和危险的试探,也悄然降临。这一次,与他备受瞩目的“拼音”试验,以及他与长乐公主日益公开化的亲密关系,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