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下的隐痛像一根细小的刺,时时提醒着陆平练习“猛虎硬爬山”时需要更加谨慎和“顺其自然”。这反而让他对“松沉”和“协调”的体悟更深了一层。他不再执着于招式动作的“像不像”图谱,而是更注重身体内部的感受是否“顺”和“通”。
这种心态上的微妙调整,如同投入池塘的石子,涟漪渐渐扩散到了他生活的其他角落。
面馆的工作依旧繁重油腻。水池里的碗碟似乎永远洗不完,老板的催促声也依旧刺耳。但陆平发现,自己应对的方式悄然发生了变化。
以前,面对堆积如山的碗碟,心里会不自觉地升起一股烦躁和抗拒,动作也带着一股生硬的怨气,越洗越累。现在,他尝试将洗碗也当作一种“练功”。沉肩,放松手臂,感受水流冲刷碗碟时指尖的触感,体会手腕翻转时那种细微的协调用力。腰背虽然依旧酸痛,但他不再无意识地佝偻着对抗,而是试着微微调整重心,让力量更均匀地分布,找到一种相对“省力”的姿态。虽然无法完全消除疲惫,但那种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心生怨怼的感觉,确实淡了许多。效率似乎也无形中提高了一点,码放碗碟时动作更稳当,破损率降低了。
老板看在眼里,没说什么,但某天结算工钱时,多塞了二十块钱给他,含糊地说:“…这个月辛苦。” 陆平愣了一下,默默收下。钱不多,但传递的是一种微妙的认可。
与邻居王婶的关系也缓和了不少。以前王婶总说他“不务正业”,现在看他气色好了,身体也结实了,态度也软化了。有次陆平下班回来,看到王婶正费力地把一袋刚买的米往屋里拖。他下意识地走过去,也没说话,蹲下身,学着练拳时发力的感觉——腰背挺直,沉肩坠肘,双手抓住米袋两角,腰腿同时发力,一个顺畅的“起”劲。
“嘿!” 不算很重的米袋被他稳稳地提了起来,送进了王婶屋里。
“哎哟,谢谢啊小平!”王婶有点惊讶,随即笑道,“这劲儿,真可以!看来你那拳…没白练!”
陆平只是笑了笑:“顺手的事。” 心里却有一丝暖意。这力量,不是为了击打,而是为了帮助。
最让他自己都感到意外的是,面对那些曾经让他烦闷的闲言碎语,他的心态也平和了许多。
一天中午,他在面馆后门短暂休息,听见两个常客在议论。
“听说了吗?老陆家那小子,还在练他那什么拳呢!”
“可不,魔怔了似的!洗个碗能有多大出息?练那玩意儿能当饭吃?”
“谁知道呢,脑子一根筋呗…”
要在以前,这些话会像小石子一样硌得他难受,甚至会激起一股不服气的怒火。但此刻,陆平靠在门框上,听着那些议论,内心却异常平静,甚至有点想笑。他低头看了看自己因为长期洗碗和练拳而变得粗糙、骨节分明的手掌,又感受了一下身体里那股虽然微弱却真实存在的温热感和力量感。
他们不懂。他们不懂深夜站桩时,那种与寒冷和痛苦对抗后,内里升腾起的暖意和充实;不懂第一次打出“整劲”时,那种贯穿身体的震撼和激动;不懂在危急时刻,身体本能反应保护他人时,那种力量的踏实感;更不懂身体一点点变得健康、精力一点点变得充沛带来的那种无声的喜悦。
他的“出息”,不在别人的嘴里,而在自己日渐沉稳的脚步里,在自己挺直的脊梁里,在自己这双能干活、能练拳、也能在需要时帮人一把的手里。
阳光透过门缝照进来,在地上投下一道明亮的光斑。陆平端起水杯喝了一口,冰凉的清水滑入喉咙,带来一丝清冽的甘甜。
生活依旧艰难,老屋依旧空寂,拳法的道路依旧漫长而孤独。但陆平清晰地感觉到,有些东西不一样了。
不是惊天动地的变化,而是像这冬末的阳光,微弱却坚定地穿透云层,在冰冷的大地上投下了一线暖意。是睡眠更深沉带来的头脑清明,是胃口变好带来的身体满足,是力气增长带来的干活更稳,是邻里间一句真诚的感谢,是老板那多出的二十块钱,更是内心那份面对非议时,沉静如水的坦然。
这本《八极拳谱》没有带给他飞檐走壁的神通,却像一把无形的刻刀,在他被生活打磨得有些麻木粗糙的生命底板上,一点一点,刻下了名为“韧性”和“希望”的微光。
他走回油腻的水池边,重新戴上橡胶手套。冰冷的水浸湿开裂的指腹,依旧带来刺痛。他微微沉肩,放松手臂,拿起一个油腻的碗,手腕自然地翻转、刷洗。动作稳定而协调。
窗外,化雪的滴水声,清晰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