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北城的喧嚣与各条战线的外交博弈,并未扰乱镇荒城内格物院的宁静。然而,这份宁静之下,涌动着的是更为深沉、决定林谷未来命运的力量。这一日,林凡并未在议事厅召见格物院众人,而是亲自来到了位于镇荒城西北角、戒备森严的格物院本部。这里高墙环绕,岗哨林立,内部却别有洞天,分设各司,机杼声、锤锻声、讨论声隐约可闻。
在格物院正堂墨恒那间堆满了图纸、模型和各类矿石标本的公事房内,林凡召集了格物院的核心骨干:院正墨恒,以及其下辖各司的主事——矿冶司王砺(一位皮肤黝黑、双手粗糙的中年汉子)、百炼司赵炎(性情如火,专注于金属锤炼)、巧工司李磐(心思缜密,善于制造精巧器械)、物性司苏芹(一位少见的女主事,沉稳细致,负责材料性质研究)、以及造化司古清(一位年纪稍长、醉心于物质变化原理的老者)。
没有过多的寒暄,林凡直接切入主题,他拿起桌上的一块尚带余温的钢料,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技术精英。
“墨院正,诸位主事。望北城商贸日盛,我林谷所出之精铁、水泥、琉璃等物,已为各方追捧。此乃诸位心血之功,亦是格物之力彰显。”他先是肯定了众人的成绩,随即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凝重,“然,商贾逐利,人心思变。今日我之利器,明日或成他人之常物。若我林谷满足于现状,固守现有之技,不出数年,优势必将荡然无存。”
他将手中的钢料轻轻放下,发出清脆的声响。“故,今日我来,是为格物院立下一道铁律,亦是未来技术发展之根本方略。”
众人神情一凛,屏息凝神。
“这道铁律,可称为‘四代同堂,迭代不息’。”林凡一字一句,清晰地说道,“何谓四代?其一,曰‘公开一代’;其二,曰‘销售\/使用\/列装一代’;其三,曰‘实验一代’;其四,曰‘理论研发一代’。”
他详细阐释道:“‘公开一代’,意指那些已被我林谷完全掌握、且即将或已经被更先进技术替代的基础性、普及型技术。此类技术,或可主动向外公布部分原理,或作为低层级技术输出的选择,旨在惠及周边,提升我林谷声望,亦可迷惑对手,使其以为已窥得我技术全貌。”
“‘销售\/使用\/列装一代’,即我林谷当前赖以创造财富、装备军队、应用于民生的主流成熟技术。如我们现在大规模销售的精钢农具、武器,广泛使用的水泥,列装军队的制式弩机等。此代技术,需保证其稳定性、可靠性,并不断进行工艺优化,降低成本,但核心机密仍需严格保守。”
“‘实验一代’,则是那些已在实验室或小规模试制中取得成功,但尚未完全成熟,或成本过高,或存在某些未知缺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此代技术,是连接现在与未来的桥梁,需投入资源进行反复测试、改进,为下一代的‘销售使用’做好准备。”
“‘理论研发一代’,则是着眼于更长远未来,进行的探索性、基础性研究。可能短期内看不到实用价值,甚至可能失败,但一旦突破,将带来颠覆性的变革。此代研发,需要给予最大的宽容和稳定的支持,允许试错,鼓励奇思妙想。”
林凡目光灼灼地看着众人:“这四代技术,需并行不悖,循环推进!当‘销售一代’的技术开始被外界模仿、追赶时,我们的‘实验一代’必须已经成熟,可以立刻顶上去,成为新的‘销售一代’!而我们的‘理论研发’,更要为未来的‘实验一代’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种子!如此,我林谷之技术,方能始终领先一步,甚至数步!让追赶者永远只能看到我们的背影!”
这番论述,如同醍醐灌顶,为格物院未来的发展指明了一条清晰而富有远见的道路。墨恒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深知这条方略的价值,远超任何单一的技术突破。
“君侯高瞻远瞩!此策,实乃我格物院乃至林谷强盛不衰之基石!”墨恒激动地说道,“恒必以此为准绳,重新规划各司研发进程!”
林凡点点头,随即目光转向百炼司主事赵炎和物性司主事苏芹,点了他们的名。
“赵主事,苏主事。”林凡语气严肃,“你二人所负责之领域,尤为重要。精钢与水泥,乃我林谷当前商贸与建设之支柱。然,根据方略,它们属于‘销售\/使用一代’。”
赵炎和苏芹立刻挺直了腰板。
“可以预见,随着时间推移,即便我们严守秘密,外界通过购买我们的产品进行反复研究、试错,迟早也能摸索出仿制之法,至少是接近之法。”林凡冷静地分析道,“因此,我们不能坐等。我要求你们,不能满足于现状!”
他看向赵炎:“赵主事,百炼司需在现有钢料基础上,不断追求更优。尝试不同的矿石配比,探索新的淬火、回火工艺,研究在钢铁中加入其他金属,形成性能各异的‘合金’!我要的不仅仅是坚硬,还要韧性,要耐腐蚀,要更适合不同用途的特殊钢材!比如,制造弓弩所需的弹性极佳的钢,制造刀具所需硬而不脆的钢,制造轴承所需耐磨的钢!你要让我们的钢铁,始终比外界可能仿制出来的,强上一个档次!”
赵炎眼中燃起熊熊斗志,用力抱拳,声如洪钟:“君侯放心!赵炎必带领百炼司上下,日夜钻研!定让我林谷之钢,永为天下之冠!”
林凡又看向苏芹:“苏主事,水泥亦然。我们现在使用的水泥,性能虽已远超寻常建材,但仍有改进余地。凝结时间能否更可控?强度能否更高?能否更耐水、耐冻?此外,你们物性司需牵头,系统性地研究水泥与其他材料的复合使用,探索其更多的应用可能性。同时,也要开始着手研究下一代,或者说不同系列的新型胶凝材料,比如……研究如何在更高温度下煅烧,获得性能迥异的‘新型水泥’。”他隐晦地提出了类似于罗马水泥或早期波特兰水泥的方向。
苏芹沉稳地点点头,声音清晰而坚定:“属下明白。物性司已记录在案,将立即系统梳理水泥各项性能指标,建立标准测试方法,并着手新型配方的探索与高温煅烧试验。必不令君侯失望。”
最后,林凡环视其他几位主事:“王主事,矿冶司需保障优质矿石供应,并探索新的矿脉,研究更高效的采矿、选矿技术。”
“李主事,巧工司需将新的材料特性,转化为更高效、更精密的器械。无论是水利驱动,还是日后可能出现的其他动力,都要走在前面。”
“古老,造化司的任务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万物变化之理,是一切技术的源头。望您能带领学子,沉心研究,为其他各司提供理论支撑。”
古清抚须颔首,眼中透着睿智与平和:“格物致知,乃根本之道。老夫定当尽力。”
一场关乎林谷技术命脉的会议,在格物院这间充满工具与图纸的房间里落下了帷幕。林凡提出的“四代同堂”研发铁律,如同一道清晰的指令,被深深烙印在每一位技术负责人的心中。从此,林谷的技术发展不再是随性的灵光一现,而是变成了一条有章可循、层层递进、永不停歇的奔腾河流。精钢与水泥的持续进化,只是这条河流中最先涌起的浪花,在它们之后,更多、更惊人的技术成果,将在这套体系的推动下,源源不断地涌现,支撑起林谷更为宏大的未来蓝图。技术的迭代,正式成为林谷的一项国策,默默运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