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杨收集完居民意见、陈默完成规划调研后,两人用了一个周末的时间,在社区凉亭里整合所有信息,制定出一份详细的《社区改善方案》。这份方案不仅融合了居民的实际需求,还以扎实的数据为支撑,涵盖社区医疗、规划、教育三个核心领域,每一条都具体可行。 首先是“社区健康服务站方案”。结合王奶奶等老年人的需求,他们把“上门服务”纳入核心功能,明确服务站配备2名退休医生志愿者、3名护士志愿者,提供基础体检、常见病诊疗、健康科普、上门服务四项服务。针对居民担心的药品质量问题,方案规定药品从正规药店采购,价格按成本价收取,每月公示收支情况,接受居民监督。白杨还根据医学知识,制定了“居民健康档案”模板,详细记录居民的年龄、病史、体检结果,方便后续跟踪管理。陈默则补充了运营细节:“服务站每天上午8点到11点、下午2点到5点开放,每周三、周六提供上门服务,优先服务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残疾人。” 其次是“纺织厂保留与配套建设方案”。基于张叔叔等工人的需求和陈默的调研数据,方案明确提出“保留纺织厂,完善周边配套”的核心目标。在保留工厂方面,方案用数据证明工厂的重要性:“纺织厂解决200名居民就业,占社区就业人数的40%,若拆迁,社区失业率将上升25%,人均年收入下降20%。”在配套建设方面,方案规划了具体的设施和位置:在纺织厂东侧建设300平方米的菜市场,提供50个摊位;南侧建设200平方米的小广场,配备健身器材;西侧建设150平方米的儿童乐园,安装滑梯、秋千等设备。陈默还计算了建设成本:“配套设施总投资200万元,可通过社区自筹、政府补贴、企业捐赠三种方式筹集,其中纺织厂捐赠50万元,政府补贴100万元,社区居民自筹50万元。” 最后是“社区助学计划方案”。结合有学生家庭的需求,方案确定了“免费辅导+资源共享”的模式。白杨负责整合学习资源:“我会整理小学1-6年级的数学、语文知识点总结和错题本,每周五在服务站免费发放。还会制作‘学习地图’,标注每个年级的重点难点,方便学生复习。”陈默则负责活动组织:“每周六下午2点到4点,在社区凉亭开展学习小组活动,分年级分组,由成绩好的学生担任小老师,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每月组织一次‘学习之星’评选,由社区超市提供文具、书籍作为奖品。”方案还提到,会联系周边学校的老师,每月来社区开展一次公益讲座,讲解学习方法和考试技巧。 为了确保方案落地,他们还制定了“实施时间表”和“责任分工表”。明确健康服务站在1个月内完成场地申请和志愿者招募,2个月内正式运营;纺织厂配套设施在3个月内完成规划审批,6个月内建设完工;助学计划在2周内启动,每月评估效果并调整。白杨负责医疗和教育部分的实施,陈默负责规划和运营部分的推进,两人每周召开一次进度会议,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 方案制定完成后,白杨和陈默把它打印出来,装订成厚厚的一本,还附上了居民意见收集本和调研报告作为附件。“这份方案既有居民需求,又有数据支撑,还有具体的实施计划,居委会肯定会采纳。”白杨信心满满地说。陈默点头:“嗯!我们还可以邀请居民代表一起去提交方案,让居委会看到大家的支持。” 周一早上,白杨和陈默带着方案,邀请了王奶奶、张叔叔等5位居民代表,一起来到社区居委会。居委会主任看完方案,惊讶地说:“你们两个孩子太厉害了!这份方案比我们专业人员做的还详细。我们会尽快召开会议讨论,争取早日实施。” 看着居委会主任认可的眼神,居民代表们也开心地说:“有了这份方案,我们的社区一定会越来越好。”白杨和陈默相视一笑,他们知道,社区改善的第一步已经成功,接下来,他们会继续努力,让方案落地生根,让更多家庭避免遗憾,过上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