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表离开后,望北镇似乎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但沈清澜知道,那只是风暴眼中心的短暂假象。有些涟漪一旦荡开,便再难止息。
周明宇,那位国际医学会的周代表,显然是一位严谨而执着的人。他遵守了不主动公开沈清澜下落的承诺,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学会内部,以及在他认为合适的、小范围的顶级学术圈层内,以一种不带明确指向性却又信息量十足的方式,分享他的“重大发现”。
他没有提及“望北镇”,没有透露任何具体地理位置。他只是在他参与的一个高门槛、实名认证的专业学术论坛上,发布了一条简短的、却足以引发地震的动态:
“近日有幸,得以印证一桩萦绕心头多年的学术憾事。十年前的医学新星,‘已故’的沈清澜博士,其学术精神与实践智慧并未陨落,而是在另一片更为广袤、更需要她的土地上,以另一种形式璀璨绽放。其于基层医疗的探索与实践,深度与温度并存,令人感佩至深。天才或许会暂时沉寂,但真理与仁心的光芒,终将穿透尘埃。”
这条动态,配图是那张泛黄学术会议合影的局部截图,沈清澜年轻清晰的面容未被遮挡,但背景和其他人都做了模糊处理。
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个论坛的成员,大多是国内外医学界的资深学者、学科带头人、顶尖医院的院长级别的人物。其中不乏当年与沈清澜有过交集,或读过她那些惊艳论文,并为她的“英年早逝”扼腕叹息的人。
动态发布之初,是短暂的沉寂,随即便是井喷式的反应。
“什么?!沈清澜博士……还在世?!”
“上帝,这真是本年度最震撼的消息!周理事,可否透露更多信息?”
“沈博士当年那篇论文,至今仍是我指导学生必读的文献!她竟然……还在从事医学工作?”
“在更需要她的土地上……是指偏远地区吗?难怪音讯全无。这是何等的情怀与坚守!”
“恳请周理事代为转达我对沈博士的崇高敬意!她的‘新生’,是整个医学界的幸事!”
“必须将沈博士的实践案例纳入学会核心报告!这是具有全球借鉴意义的宝贵经验!”
论坛内部沸腾了,消息如同被投入静湖的巨石,激起的波浪迅速向外扩散。通过口耳相传,通过私人邮件,通过小范围的学术聊天群……“沈清澜博士仍在世,并在偏远地区进行卓越医疗实践”的消息,以惊人的速度在国内外顶尖医学圈层中蔓延。
许多医学领域的权威期刊、知名医学院校、研究机构,都开始通过各种渠道,试图联系周明宇,或者直接寻找沈清澜的下落。采访请求、讲座邀请、合作意向……如同雪片般,在看不见的网络空间里飞舞、积聚。
一场源于学术圈内部的震动,已然成形。
而在望北镇,沈清澜对此尚一无所知。她依旧每日接诊、采药、研究病例,细心跟进几位独居老人的情况。只是偶尔,在夜深人静时,她会拿出那张周明宇留下的、折叠起来的合影复印件,对着灯光下那个目光明亮、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的年轻自己,静静出神。
陆寒霆则显得更为沉默。他依旧每日来到医疗站附近,完成沈清澜交办或他自发去做的修缮、制作工作,但眼神里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阴霾与警惕。他比沈清澜更清楚外界资本与名利的运作规则,他预感到,那被周明宇掀开的一角,很可能引来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纷扰。他像一头守护领地的孤狼,敏锐地感知着风向的变化,却只能将所有的担忧与焦灼,死死压在心底,化作更深的沉默和更专注的劳作——仿佛只有将手头的木料打磨得更加光滑,将老人家里的扶手安装得更加牢固,才能稍微抵消那即将来临的、可能再次将她从他视线中带走的威胁。
他通过一些隐秘的渠道,大致了解到了学术界正在发生的震动。当他看到那些曾经需要他仰视的学术泰斗们,在论坛上对沈清澜不吝赞美之词时,心中涌起一股极其复杂的情绪。有为她感到的骄傲,有深切的愧疚,更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恐慌。
他知道,她本该一直拥有这样的光芒万丈。
是他,亲手熄灭了那光芒。
而现在,这光芒即将重新闪耀,他却连站在她身旁分享荣耀的资格都没有,只能作为一个背负罪孽的旁观者,在阴影里,默默祈祷这光芒不要将她带离这片他唯一能守望她的土地。
学术界为之震动。
那被尘封的名字再次被提及,伴随着敬意与传奇色彩。
而这震动传回望北镇这方小小天地,
却在两人心中,
激起了截然不同、
却又微妙关联的涟漪。
风暴,
正在看不见的远方积聚能量,
随时可能改变这片山林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