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的午休时间,沈清澜难得有片刻清闲。她坐在办公室里,一边吃着助理带来的三明治,一边随手翻看着桌上堆积的医学期刊和几份行业内的财经杂志。高强度的工作让她几乎与外界信息脱节,浏览这些刊物是她保持对商业动态和行业趋势敏感度的一种方式。
她拿起最新一期的《财经领袖》杂志,封面人物正是陆寒霆。他穿着深蓝色定制西装,坐在他静澜苑书房的那张黑檀木大班椅后,背景是巨大的落地窗和繁华的城市天际线。他微微侧身,目光锐利地直视镜头,嘴角带着一丝掌控一切的、近乎傲慢的弧度。封面标题十分醒目:《陆寒霆:精准投资与“不确定”的浪漫》。
沈清澜的手指在光滑的铜版纸封面上停顿了一下。她并不意外他会接受专访,陆氏集团近期的战略转型和“清澜健康”项目的横空出世,确实是财经界关注的焦点。只是那个副标题——“不确定”的浪漫,让她微微蹙了蹙眉。
她翻到内页的专访内容。前面大部分篇幅都在探讨陆氏的商业布局、对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领域的野心,以及“清澜健康”项目的商业模式和社会价值。陆寒霆的回答逻辑清晰,言辞犀利,充满了商业领袖的自信与远见。
沈清澜快速浏览着,直到目光落在专访最后,一个被小编特意用粉色边框标注出来的、看似轻松的小栏目——“快问快答”。
记者:陆总作为商界顶级的“钻石王老五”(编者注:虽已结婚,但其魅力与身价依旧备受关注),能否透露一下您个人的“理想型”?
看到这个问题,沈清澜咀嚼的动作慢了下来。她几乎能想象出陆寒霆面对这个问题时,那微微蹙眉、带着一丝不耐却又不得不维持公众形象的表情。
她看向他的回答。
文字是经过整理的,但依旧带着他特有的、简洁而笃定的语气:
【陆寒霆:理想型?(略微停顿)我欣赏内心沉静、专注自身领域、并且能将其做到极致的人。她不需要过于喧闹,但要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不容撼动的内核。理性与感性需要一种微妙的平衡,过于感性会显得脆弱,过于理性则失却趣味。(记者追问:能具体描述一下吗?)具体……(沉吟片刻)或许可以类比为,在专注时有一种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旁若无人的吸引力,但在某些不经意的瞬间,又会流露出一种……需要被小心呵护的柔软。最重要的是灵魂的契合与共鸣,能理解彼此的追求,也能在对方需要时,成为最坚实的支撑。】
沈清澜一个字一个字地看着,呼吸在不知不觉间变得轻缓。
内心沉静,专注自身领域,做到极致。
理性与感性的平衡。
专注时旁若无人的吸引力。
不经意间流露的、需要被小心呵护的柔软。
灵魂的契合与共鸣。
每一个词语,每一句描述,都像一把精准的钥匙,试图开启她记忆的锁。
她想起苏蔓弹奏钢琴时,那沉浸在音乐世界里的、散发着光芒的侧影——那是“专注自身领域”和“旁若无人的吸引力”。
她想起苏蔓在她和陆寒霆面前,那恰到好处的、带着依赖与脆弱的眼神与姿态——那是“需要被小心呵护的柔软”。
她想起陆寒霆提及苏蔓时,那句“她曾是我的整个青春”,以及他们之间那段被现实阻隔的、充满“共鸣”与“遗憾”的过往——那是“灵魂的契合”。
而她自己呢?
她同样内心沉静,专注科研,并将之做到了极致。
她同样在理性与感性间挣扎(虽然她通常用绝对的理性压制感性)。
她站在手术台前、沉浸在实验中时,同样拥有那种“旁若无人”的专注。
可是……
那“不经意间流露的、需要被小心呵护的柔软”呢?
她有过吗?
或许有过,在那段短暂缓和的关系里,在他深夜带回红豆沙的雨夜里。但那些瞬间,如同流星,短暂而虚幻,早已被后来更多的冰冷和失望所覆盖。
更重要的是,陆寒霆描述的那种“灵魂的契合与共鸣”,她和他之间,真的存在过吗?他们更像是两条被契约强行捆绑在一起的平行线,偶尔因为共同利益而交集,却从未真正深入地、灵魂层面地理解过彼此。
他看着她的成就,欣赏的或许更多是她的“专业价值”和“合伙人”的身份。
而他看着苏蔓,看到的才是那个符合他所有“理想型”描述的、活生生的、承载着他青春与遗憾的女人。
沈清澜放下杂志,拿起一旁已经冷掉的咖啡,喝了一大口。苦涩的液体滑过喉咙,却压不住心底那片不断扩散的、冰凉的荒谬感。
原来,他并非没有“理想型”。
他只是……按照那个“理想型”的模样,在现实中寻找着替代品。
而她沈清澜,恰好因为某些特质(比如专注,比如成就)符合了部分要求,又因为那份契约的便利,成为了那个最合适的、“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杂志上陆寒霆那张英俊而冷峻的脸,此刻在她眼中,变得无比陌生,也无比讽刺。
她将杂志合上,扔回了那堆刊物的最底层,仿佛那是什么脏东西。
“理想型”?
真是可笑。
她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忙碌的、充满生机的医院花园。
她的价值,从来不需要任何人的“理想型”来定义。
她只是她自己。
是沈清澜医生。
这就足够了。
至于那个活在别人“理想”描述里的影子……
她不会再试图去扮演,也不会再为此感到一丝一毫的失落。
阳光有些刺眼,她微微眯起了眼睛,眼底是一片洗净了所有迷茫与期待的、冷硬的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