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一定是眼花了!”他拼命说服自己,但内心的恐惧已经生根发芽。
作为一名理工科毕业生,王志强决定用科学的方法调查这件事。
他首先去了市档案馆,查阅洪德路140号的历史资料。
档案员是个戴老花镜的老先生,听到他要查洪德路140号,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年轻人,怎么想起查这个地方?”
“只是好奇。”王志强含糊其辞。
老档案员摇摇头,抱来一摞发黄的卷宗:“你自己看吧,看完就明白了。”
王志强翻开卷宗,渐渐明白了那块土地上发生过什么。
一九三八年十月,日军攻占广州后,在现在的洪德路140号一带进行了大规模屠杀。
据幸存者回忆,有近千名平民和俘虏在这里被枪杀或活埋。
战后,这里被胡乱整理,草草掩埋,成了乱葬岗。
档案中还夹着几张模糊的黑白照片,其中一张是几个日本军官站在尸堆前合影,背景依稀可辨是几棵老槐树。
王志强认出,那几棵树现在还在小区里,只是更加粗壮茂密了。
合上卷宗,他心情沉重。
如果传言属实,那么三号楼正好建在当年的埋尸坑上。
带着调查结果,王志强找到了退休多年的周建国。
老队长如今住在城郊的养老院,听说王志强的来意后,长叹一声。
“我就知道,迟早会有人来问这件事。”周建国望着窗外,陷入回忆,“当年我们打桩时遇到的问题,绝不是普通的技术问题。那感觉就像是地下有无数双手在往上推。”
“那后来怎么解决的?”王志强问。
“我们请了懂行的老师傅,用了一些老方法...但我不该为了省钱,没听他的建议修改设计。”
周建国眼中闪过一丝愧疚,“三号楼建成后,我一直做噩梦,梦见浑身是血的人从地底爬出来...所以我提前退休了,想远离那地方。”
告别周建国,王志强又几经周折,找到了当年提供建议的陈伯。
老人已经八十多岁,但精神矍铄。
“那地方怨气太重了。”陈伯直截了当地说,“枉死的人不得安息,他们的怨念会影响活人。轻则使人倒霉,重则夺人性命。”
“那为什么只是三号楼问题严重?其他两栋楼相对好一些。”
“三号楼正好压在穴眼上,就像人身体的穴位,是能量最集中的地方。”陈伯解释道,“而且,楼房结构形成了困局,让那些怨气无法消散,反而越积越重。”
“有什么解决办法吗?”王志强急切地问。
陈伯摇头:“难。除非拆楼,做法事超度,然后改建为纪念馆或寺庙。但谁会相信这些呢?”
回到302房,王志强感到一阵寒意。现在他终于明白,那些怪现象不是幻觉,而是真实存在的能量残留。
他决定立即搬离,并向公司提交了一份详细报告。
可惜,公司领导认为报告荒诞不经,影响稳定,不仅没有采纳,还将王志强调到了偏远的分公司。
时间推移到一九九八年,洪德路140号宿舍区已经破败不堪。
三号楼几乎完全空置,楼下商铺纷纷关门,整片区域弥漫着衰败的气息。
这时,市政府出台了旧城改造计划,洪德路140号被列入首批拆迁名单。
消息传出,老住户们拍手称快,而当年参与建设的几个老人却忧心忡忡。
周建国甚至特意给市政公司写了封信,提醒拆迁时务必小心,最好先请专业人士做法事。
然而在讲究效率和科学的年代,这种建议再次被无视。
一九九九年三月,拆迁工作正式开始。
一号楼和二号楼的拆除相对顺利,但轮到三号楼时,怪事又来了。
先是负责拆除的工人接连病倒,抱怨头晕恶心;接着一台挖掘机莫名其妙熄火,怎么也发动不起来;最诡异的是,有人看见未拆的楼房里晚上有灯光闪烁。
工头张大力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汉子,对传言嗤之以鼻。
四月五日清明节那天,他亲自带着五名工人进入三号楼,准备进行内部拆除。
“今天我们就拆了这鬼地方,看它能怎么样!”张大力对手下人说。
他们从103房开始拆起。当大锤砸向主承重墙时,整栋楼突然传来一阵低沉的呜咽声,像是无数人在同时哭泣。
“什么声音?”一个年轻工人害怕地问。
“风吹的!”张大力强作镇定,“继续拆!”
就在锤头再次落下时,诡异的事情发生了,从那面破开的墙体里,渗出了暗红色的液体,像是血液一般。
同时,整栋楼开始剧烈摇晃。
“快跑!楼要塌了!”有人大喊。
工人们惊慌失措地向楼梯口冲去。
然而张大力和两名工人晚了一步,被坍塌的楼板压在下面。
救援人员赶到时,从废墟中救出了三名工人,但张大力和另外两人已经死亡。
诡异的是,坍塌现场发现了许多非建筑材料的物品锈蚀的子弹壳、破损的刺刀,甚至还有人类的骸骨。
三号楼坍塌事故震惊了整个广州。媒体的深入报道终于揭开了洪德路140号的黑暗历史。
在舆论压力下,市政府成立了专门工作组,妥善处理了这一事件。
工作队请来了佛教和道教的高僧道长,在废墟上举行了隆重的超度法事。
那些挖掘出的骸骨被仔细收集起来,迁往正规的公墓安葬。
法事当天,许多广州市民自发前来,在废墟前献花默哀。
一位耄耋之年的幸存者老泪纵横:“等了六十年,他们终于可以安息了。”
此后,洪德路140号前的路段再未发生致命车祸。
二零零一年,原址上建成了一座小型纪念公园,碑上无名,只刻着“1938”和“愿逝者安息,和平永驻”。
公园建成后,周围的商铺逐渐恢复了生机,人们也不再回避这个地方。
傍晚时分,常有老人在这里散步,孩童在草坪上嬉戏。
曾经参与此事的王志强,后来专攻建筑与环境心理学,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他在着作中写道:“建筑不只是砖瓦水泥的堆砌,它们承载着土地的记忆和情感。忽视这些无形因素,必将付出代价。”
而每个走进那座公园的人,都会感受到一种特殊的宁静,仿佛那些曾经不安的灵魂,终于找到了归宿。
洪德路140号的故事,最终以悲剧开始,以和解告终。
它提醒后人,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也要尊重历史和记忆,因为有些伤痕,需要几代人才能愈合。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