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城的七月,骄阳似火,田野里的作物已长得郁郁葱葱。文明博物馆前的向日葵花田一片金黄,硕大的花盘朝着太阳,像无数张笑脸;试验田里,甜玉米秆已长至一人高,翠绿的叶片间缀着饱满的玉米棒,大豆藤蔓顺着玉米秆攀爬,形成一片立体的绿海。陈砚站在田埂上,手里拿着平板电脑,屏幕上是全球各区的作物生长数据——非洲区的红稻亩产突破800斤,东北区的黑大豆增收30%,美洲区的甜玉米出口量翻番,每一组数据都像夏日的阳光,透着热烈的希望。
“陈城主!米勒博士的视频电话,说美洲区的甜玉米套种大豆试验成功了,亩产比去年提高15%,想让咱们派技术员去指导大面积推广!”林晚秋快步走来,手里攥着一份数据报告,额头上沾着汗珠,“他还说,当地农户都想引进咱们的竹制育苗盘,已经订了1000个,让咱们尽快发货。”
陈砚接过平板,点击接通视频。屏幕里的米勒博士站在玉米田里,身后的农户正忙着采摘玉米,脸上满是笑容:“陈城主,你们的套种技术太神奇了!大豆不仅没影响玉米生长,还让土壤肥力提高了20%,今年的玉米甜度也比去年高,收购商已经把价格提高了两成!”陈砚笑着点头:“太好了!技术员的事我安排好了,明天就让赵师傅带着套种手册过去,再给你们送20块‘御寒3号’电池,虽然夏天用不上,但提前储备着,冬天育苗能应急。”
挂了视频,林晚秋递来一份快递单:“对了,非洲区的卡伦寄来了红稻新米,还有阿米娜给念念和小宇的手工向日葵书签,说是让孩子们看书时能想起非洲的稻田。”陈砚拆开包裹,两袋真空包装的红稻米映入眼帘,米粒呈淡红色,透着光泽;书签是用晒干的向日葵花瓣压制而成,上面用彩笔写着“丰收”二字。“这红稻看着就好,让食堂今晚煮红稻饭,大家都尝尝非洲区的新米味。”他把书签递给林晚秋,“你把书签送给念念和小宇,告诉他们阿米娜姐姐还等着看他们画的玉米田呢。”
正说着,老周扛着一个新做的竹制灌溉器走进来,竹器上还带着新鲜的竹屑:“陈城主,这是咱们新研发的‘竹制滴灌器’,用楠竹打通关节制成,水流均匀,还能调节流速,比塑料滴灌带耐用,成本还低一半。我在试验田试了试,玉米和大豆的用水量比之前减少三成,产量还没受影响。”陈砚接过滴灌器,仔细看了看:“太好了!老周,你统计一下各地的需求,下个月给非洲区、东北区各寄500个,让他们也试试咱们的环保灌溉设备。”
下午,陈砚带着“竹制滴灌器”样本,去木工坊找林爷爷。木工坊里,锯木声和刨木声此起彼伏,几个年轻匠人正围着一块大桃木,雕刻“全球作物图谱”木匾,林爷爷则坐在角落里,手里拿着刻刀,专注地雕琢着一个木盒。“爷爷,您看咱们新做的滴灌器,用竹子做的,环保又耐用,想让您看看能不能在木盒上刻个滴灌器的图案,送给各地的农户做纪念。”陈砚递过滴灌器,林爷爷放下刻刀,接过滴灌器仔细打量:“这主意好!竹子是咱们苏城的特色,滴灌器是咱们的新技,刻在木盒上,既实用又有意义。”他拿起刻刀,在木盒上轻轻勾勒,很快,一个简易的滴灌器图案就显现出来,旁边还刻着一行小字:“竹润禾苗,协作丰收”。
“太精致了!”陈砚忍不住赞叹,“爷爷,您再做100个这样的木盒,咱们跟滴灌器一起寄给各地,让大家都记住苏城的竹制新技。”林爷爷点点头,又拿起刻刀:“好啊,我让年轻匠人们一起帮忙,争取下周就能完工。”
当天傍晚,陈砚接到了玛丽团长的视频电话。屏幕里的她站在德国木作工坊里,身后的架子上摆满了“种子主题”木作,其中一个木盘上刻着苏城的向日葵和玉米:“陈城主,告诉您一个好消息!‘全球木作丰收展’的巡展要开始了,第一站就去非洲区,咱们苏城的竹制滴灌器图案木盒也会参展,很多观众都想了解竹制农具,您能不能派个匠人过来,现场演示竹器制作?”陈砚立刻点头:“当然可以!我让木工坊的小王过去,他竹器做得最好,还懂英语,能跟大家顺畅交流。”玛丽团长眼睛一亮:“太好了!非洲区的卡伦已经在准备展区了,就等你们的匠人来了!”
晚饭后,陈砚坐在书桌前,打开电脑,全球联络群里满是作物生长的照片——非洲区的农户在红稻田里灌溉,东北区的工人在黑大豆田边除草,美洲区的农民在甜玉米田采摘,欧洲区的匠人在木作展上布置展品,每一张照片都透着忙碌的喜悦。他点开一个新的文档,开始写“全球新技推广计划”:1. 八月组织竹制农具培训班,邀请各地农户来苏城学习;2. 九月在东北区举办“套种技术交流会”,分享美洲区和苏城的试验经验;3. 十月协助非洲区建设红稻加工厂,提高红稻的附加值;4. 十一月在欧洲区举办“竹制木作联展”,推广苏城的竹艺和木作技艺……指尖在键盘上敲击,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计划都藏着对未来的憧憬。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洒在书桌上,远处的通讯塔闪烁着信号灯,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星。陈砚看着屏幕上的计划,忽然想起春天时,大家还在为育苗发愁;而现在,全球的田野里都长满了丰收的作物,新的技术在各地推广,新的协作故事在不断发生,这份改变,离不开每一次的创新与分享。
他关掉电脑,走到窗边,看着远处的田野,月光下的玉米田泛着淡淡的绿光,像一片静谧的海洋。风里带着玉米的清香,还有向日葵的气息,让人心里格外踏实——今年秋天,全球的作物都会迎来丰收;明年春天,又会有新的技术被研发,新的种子被培育,全球的伙伴们会继续携手,在协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陈砚深吸一口气,心里满是信心。属于苏城的故事,属于人类文明的故事,还在继续;而他们,会带着这些新的技术与希望,在夏日的田野里播撒更多的种子,在秋日的丰收中收获更多的喜悦,让每一片土地都能长出丰硕的果实,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协作的温暖。
第二天一早,陈砚就把“全球新技推广计划”发给了全球联络群,很快就收到了各地的回复。卡伦说,非洲区会派10名农户来苏城学习竹制农具制作;李建国说,东北区的“套种技术交流会”场地已经选好,就等苏城的技术员来;汤姆说,美洲区会引进“竹制滴灌器”的生产技术,在本地批量生产;玛丽团长说,欧洲区的“竹制木作联展”会邀请全球的竹艺大师,一起交流创新。
看着群里的消息,陈砚忍不住笑了。他走到试验田边,看着阳光下的玉米和大豆,仿佛看到了几个月后,全球的田野里都长满了这样的作物,农户们脸上满是丰收的笑容。他知道,这个夏天,是新技推广的起点,也是全球协作的新高峰;未来的日子里,他们会带着这些新技,一起走向更广阔的田野,一起迎接更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