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山大营,夜风萧瑟。
中军帐内灯火通明,却照不亮将领们脸上的阴霾。
姜维环视麾下众将,目光在每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停留。
这些追随他多次北伐的老将们,此刻都低垂着头,气氛凝重得让人窒息。
老将军廖化率先打破沉默,声音沙哑而沉重:“大将军,我军在祁山已僵持月余。邓艾据险死守,成济又率骑兵驰援,形成犄角之势。如今敌军主力正在全速赶来,若再拖延,恐怕...”
他顿了顿,继续道:“而且粮草确实不多了。成济派小股部队不断袭扰粮道,虽然每次损失不大,但积少成多。据军需官统计,现有粮草仅够十日之用。”
副将张翼接口道:“老将军所言极是。趁现在我军尚有一战之力,当尽快撤退,保全实力。来日方长啊,大将军!”
其他将领纷纷附和:
“敌军援军不日即到,届时想走都难了!”
“将士们连日苦战,已显疲态。”
“请大将军以社稷为重!”
姜维默默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案几上划动着。
他何尝不知局势危急?
只是...只是这次的机会实在太难得了。
曹魏内乱,东吴同时出兵,这本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偏偏半路杀出个成济,短短时间内就平定了司马望之乱,如今更亲率精锐来援。
想到成济,姜维不禁握紧了拳头。
这个突然崛起的敌将,用兵如神,心性更是深不可测。
记得数日前,他亲自在阵前叫骂,用尽激将之法,那成济却在营中按兵不动,甚至还命人在营门处竖起免战牌。
这份定力,这份沉稳,让他不禁想起当年的司马懿。
“此人必是蜀汉心腹大患。”姜维在心中暗叹。
帐内众将见姜维久久不语,都焦急地望着他。
廖化颤声道:“伯约,老夫跟随丞相征战多年,又随你屡次北伐,从未见你如此犹豫。如今局势明朗,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啊!”
姜维抬起头,目光扫过众将。
这些年来,多少老将马革裹尸,如今帐中能征善战者已屈指可数。
蜀汉的人才,正在一点点凋零。
“诸位...”姜维终于开口,声音有些沙哑。
“我明白各位的苦心。只是...只是这次的机会,也许是我们最后一次北伐的良机了。”
他站起身,走到营帐门口,望着夜空中的繁星:“国内形势,诸位也都清楚。陛下身边谗言日甚,黄皓等人把持朝政。此次出兵,我多次上表恳求,几乎是以性命相胁,才换来这次机会。”
众将默然。
他们何尝不知朝中局势?
每次北伐退兵,都要面对朝中的非议和皇帝的猜忌。
“但是...”姜维转身,眼中已满是决然。
“诸位说得对。我不能为一己之执念,断送蜀汉最后的主力。若是这支军队有失,成都危矣!”
他走回案前,沉声道:“传令:明日照常发起佯攻,掩护主力撤退。各营分批撤离,务必井然有序。张翼率部断后,廖化老将军负责中军。”
众将领命,神色既松了口气,又带着几分不甘。
“记住,”姜维叮嘱道。
“撤退之时要多设疑兵,营帐不拆,旌旗不倒。要让敌军以为我们仍在全力进攻。”
“末将明白!”众将齐声应道。
待众将离去准备后,姜维独自留在帐中。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轻轻抚过祁山的每一道山峦,每一条河流。
这片他倾注了半生心血的土地,终究还是可望而不可即。
“丞相...”姜维对着空荡荡的营帐轻声呼唤,仿佛那个羽扇纶巾的身影就在眼前。
“维又失败了。这次的机会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好,可是...”
他的声音有些哽咽:“可是天不佑汉啊!为何偏偏在这个时候,曹魏会出现成济这样的人物?”
帐外风声呜咽,似乎在回应他的悲鸣。
姜维想起诸葛亮临终前的嘱托,想起自己许下的誓言,心中一阵刺痛。
这些年来,他多次北伐中原,每一次都怀着必胜的信念,却每一次都功败垂成。
如今他已年过花甲,两鬓斑白。
朝中反对北伐的声音越来越大,皇帝对他的信任也越来越淡。
这次退兵回去,不知又要面对怎样的非难。
更让他忧心的是蜀汉的未来,国内民生凋敝,百姓疲惫;朝中奸佞当道,忠良受压;军中能将日少,后继无人...
这一切都像巨石般压在他的心头。
“或许...这真的是最后一次了。”姜维喃喃自语。
他走出营帐,巡视各营。
将士们正在悄悄准备撤退,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疲惫与失望。
看到大将军走来,他们纷纷行礼,眼中仍带着信任与期待。
这让他更加心痛,这些忠诚的将士,跟随他转战南北,无怨无悔,而他却始终不能带领他们实现克复中原的梦想。
黎明将至,东方天际已现出鱼肚白。
姜维最后望了一眼祁山险峻的山势,望了一眼远处曹军营寨的灯火。
“成济...”他默念着这个名字。
“我们来日方长。”
然而在他心底,一个声音在问:蜀汉,还有多少来日?
晨风中,姜维的身影显得格外孤独。
这个继承诸葛亮遗志的将领,也许正在经历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次抉择。
历史的车轮,正在悄无声息地转向另一个方向。
当第一缕阳光照亮祁山群峰时,蜀军开始了他们这次北伐的最后一次佯攻。
主力部队,已经在悄悄向后撤退。
姜维站在营门前,目送着队伍远去。
他的眼中,有不甘,有遗憾,但更多的是一种深深的忧虑——为蜀汉的未来而忧虑。
这一天,注定要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