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粒子的布朗运动轨迹,呈现出微小的、统计上显着的逆时间相关性;一段本应在酶作用下解旋的dNA双链,其局部的碱基对却显示出极其缓慢的……重新闭合的趋势!
这种效应微弱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若非最精密的仪器和最仔细的观测,根本无法发现。但它确实存在。
“这不是简单的停滞……”虞倩关掉影像,实验室里只剩下她略显急促的呼吸声,“这是一种……‘时间熵减’的局部现象。在微观层面,时间之箭……的确出现了偏差,指向了过去。”
她看向陈默和张辰,脸色苍白:
“导致他们生理时间停滞的原因,不是毒药,不是辐射,而是……一种作用于时间本身的基本物理规则的……局部改写。”
“我们面对的,是一种能够……逆转时间箭头的力量。”
实验室里死一般的寂静。
逆转时间箭头。
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前人类科学理解的范畴。这不再是某种未知的技术,这近乎于……神迹,或者恶魔的权能。
陈默感到一阵眩晕。他扶住旁边的实验台,指尖冰凉。
沙漏符号。时间债务。被抵押的明天。逆行子弹。微观的时间逆流。
所有的线索,最终都指向了这个令人绝望的结论。
凶手,是一个能够玩弄时间于股掌之间的存在。
而他,以及整个专案组,要用凡人的智慧和手段,去追捕一个可能存在于时间缝隙中的幽灵。
张辰深吸一口气,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沙哑却坚定:
“不管他是什么东西,不管他用的是什么手段,他杀了五个人,触犯了法律。只要他还在这个时空里活动,就一定会留下痕迹!”
“继续查!查那个沙漏符号!查‘环宇物流’那个空壳公司背后的一切!查五名死者生前所有可能涉及‘时间’、‘债务’、‘未来’这些概念的蛛丝马迹!”
“我就不信,抓不住他的尾巴!”
陈默直起身,眼中的震撼逐渐被一种更加坚毅的光芒取代。
是的,无论对手多么超出常理,只要他行动,就必然有迹可循。
时间,或许是凶手的手段。
但决心,是他们唯一的武器。
他看向窗外,城市华灯初上,车流如织,构成一幅庞大而有序的时空画卷。
而在这画卷的某个阴暗角落,一个手持沙漏的阴影,正悄然拨动着时间的指针。
狩猎,才刚刚开始。
“逆转时间箭头”。
这六个字像烙印一样烫在专案组每个人的心头。之前的“逆行子弹”和“生理时间停滞”虽然诡异,尚可归因于某种未知技术。但虞倩在微观层面观测到的时间逆流迹象,将案件彻底推向了超自然的深渊。
对手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罪犯,更像是一个游走在时间规则之外的幽灵。
压力呈几何级数增长。上级的催促变成了每小时一次,媒体的嗅觉像猎犬般逐渐逼近,内部也开始出现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应该向上级申请更特殊的支援,甚至有人私下嘀咕,这案子根本就不是警察能处理的。
张辰顶住了所有压力,在案情分析会上拍了桌子:“都给我把心思收回来!他是幽灵也好,是神仙也罢,他杀了人,留下了线索,我们就要把他揪出来!别忘了我们是干什么的!”
陈默则更加沉默,他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对着白板上那些越来越超越常理的线索,一遍遍地构建、推演、然后推翻。烟灰缸以惊人的速度被填满。
凶手玩弄时间,但他们必须遵循时间的线性规则去追查。这是一场极不公平的较量。
“环宇物流”那条线几乎彻底断了。空壳公司,虚假身份,消失的车辆……对方显然具备极高的反侦察能力。
调查的重点,被迫再次回到五名死者本身,以及那个神秘的“沙漏”符号和“时间债务”概念上。
网警和负责调查神秘组织的探员们加班加点,在海量的网络信息、档案卷宗、民间传说中搜寻任何与“沙漏”、“时间债务”、“收割未来”等关键词相关的信息。
进展缓慢得令人窒息。
直到技侦部门在对李静(酒吧服务员)的社交账号进行深度数据挖掘时,发现了一个被忽略的细节。
在李静死亡前大约三个月,她在一个小众的、带有神秘学色彩的论坛上,曾匿名发布过一个求助帖。帖子内容含糊,大意是询问是否有人听说过“可以向未来借取‘时间’或者‘运气’的方法”,并提到自己最近感到“时间不够用”、“仿佛被什么东西追赶”。
帖子下面有几个零星的、插科打诨的回复,但其中一个Id名为“时之沙”的用户,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一切馈赠皆有价码,时间的利息尤为高昂。当沙漏翻转,便是债务清偿之日。”
这条回复当时并没有引起李静的公开回应,似乎被她忽略了。但结合现在掌握的情况,这条回复显得格外刺眼。
“时之沙!”林峰几乎是从椅子上跳起来的,“沙漏!就是他!”
技术部门立刻追踪这个“时之沙”的Id。结果同样令人失望——Ip地址经过多次伪装,最终指向海外,无法定位真实身份。这个Id在回复了李静之后,便再也没有在任何公开网络活动中出现过。
“他是在筛选目标……”陈默盯着屏幕上那句冰冷的话,“李静的求助,可能不是个例。查!彻底排查这个论坛,以及所有类似的平台,寻找是否有其他受害者,或者潜在的受害者!”
探员们立刻行动起来,扩大了搜索范围。几个小时后,更多的发现浮出水面。
在另外两个更为隐秘的网络角落,发现了类似的匿名求助帖,内容都与“借用时间”、“预支未来”有关,发帖时间都在最近半年内。而在这两个帖子下面,同样出现了“时之沙”的回复,内容大同小异,都提到了“沙漏”和“债务清偿”。
更令人心惊的是,通过对这两个匿名发帖者的网络行为习惯和残留信息进行侧面分析,初步判断这两人很可能也已经遇害——他们都是近期上报的失踪人口,且失踪现场同样存在一些难以解释的疑点,只是当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也没有与“7.15仓库案”并案。
“连环……这是连环案!”张辰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愤怒,“不止这五个!还有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