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文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南京的秋意比往年来得早,十月末的风已经带了凉意,吹得阳台那盆“阿敦”胡杨籽冒出的嫩芽微微晃。棠棠蹲在花盆前,手里捏着小喷壶,正往嫩黄的芽尖上轻洒清水——这芽是半个月前冒出来的,细得像根绣花针,却带着韧劲,每天都能蹿高一点,现在已经能看清两瓣圆圆的子叶,边缘泛着淡淡的绿,像极了敦煌胡杨王幼苗的模样。

“小阿敦,今天也要好好长哦。”棠棠轻声说,指尖轻轻碰了碰子叶,生怕碰坏了这宝贝。她身后的书桌上,摊着一本翻开的笔记本,上面画满了胡杨的草稿:有敦煌胡杨王的金黄树冠,有南京幼苗的浅绿枝桠,还有阿敦在视频里教她刻的“飞天胡杨”纹样——每一笔都歪歪扭扭,却透着认真,页脚还贴着一片压干的胡杨叶,是上次从敦煌带回来的,现在已经变成了深褐色,叶脉却依旧清晰。

苏晓棠端着一盘切好的梨走过来,看到棠棠这副模样,忍不住笑了:“刚给阿敦打完视频,就来跟小胡杨说话,你这‘胡杨小传人’的瘾头是越来越大了。”她把盘子放在桌上,拿起笔记本翻了翻,目光落在“飞天胡杨”的草稿上,“阿敦说你刻的纹样还是有点歪,下次视频他再教你调刻刀的角度,对吧?”

棠棠点点头,拿起一块梨塞进嘴里,含糊地说:“阿敦弟弟还说,敦煌已经下过第一场雪了,胡杨王的叶子都落光了,树干上积了一层薄雪,像披了件白棉袄。他还拍了照片给我看,可好看了!”她说着,从书包里掏出手机,点开相册里的照片——屏幕上,胡杨王粗壮的树干上覆盖着细碎的雪粒,枝桠向天空伸展,像一幅水墨画,背景里的月牙泉结了层薄冰,泛着冷冽的光。

“等寒假到了,我们再去敦煌好不好?”棠棠抬头看着苏晓棠,眼睛亮晶晶的,“我想看看雪地里的胡杨王,还想跟阿敦一起捡落在雪地里的胡杨叶,听说雪藏过的胡杨叶,压干了颜色会更亮。”

苏晓棠刚要说话,客厅里忽然传来江亦辰的声音:“棠棠,快来看我找到什么了!”两人赶紧跑过去,只见江亦辰正蹲在书柜前,手里捧着一个旧木盒——盒子是胡杨木做的,表面已经泛出深褐色,边角有些磨损,上面刻着一个简单的胡杨纹样,和爷爷日记里画的一模一样。

“这是从爷爷的旧书柜最底层找出来的,”江亦辰打开木盒,里面铺着一层浅绿棉布,整齐地放着几样东西:一本泛黄的手札、一把旧刻刀、还有一块未完成的胡杨木坯。木坯上已经刻出了飞天的轮廓,裙摆的纹路却只刻了一半,像是突然停了手,“你看这手札,上面写的是爷爷当年在敦煌教学生刻胡杨的笔记,还有几页画着‘胡杨图谱’,标注了不同季节胡杨的形态,连叶片的纹路都画得清清楚楚。”

棠棠凑过去,小心地拿起手札翻开——纸页已经发脆,字迹却依旧工整,第一页的标题是“胡杨传艺录”,下面写着一行小字:“为传胡杨魂,为授家风道,愿此札能助后来人。”翻到中间,果然有几页画满了胡杨的图谱:春天的嫩绿新叶、夏天的浓绿树冠、秋天的金黄叶片、冬天的枯枝干桠,每一幅图下面都写着注解,比如“秋杨刻法:叶片需留三分白,显金黄通透感”“飞天与胡杨:飞天裙摆需与胡杨枝桠呼应,显灵动”。

“爷爷当年为什么没把这木坯刻完呀?”棠棠指着那块未完成的木坯,疑惑地问。江亦辰拿起木坯仔细看了看,发现背面刻着一个日期:1975年12月。“我记得爷爷的日记里写过,1975年冬天敦煌下了场大雪,他生了场重病,后来就暂时回了南京调养,可能是那时候没来得及完成。”他顿了顿,又翻到手札的最后一页,上面写着一行潦草的字:“木坯待成时,需赠敦煌有缘人,盼其续完飞天,传胡杨之韵。”

“有缘人?会不会是石爷爷呀?”棠棠眼睛一亮,“石爷爷是爷爷当年的学生,肯定就是他!我们把木坯寄给石爷爷,让他续完好不好?”

苏晓棠接过木坯,指尖拂过未完成的纹路,轻声说:“或许不止是石爷爷,你看这飞天的裙摆,阿敦上次教你刻的纹样,和这个很像呢。说不定爷爷早就想到,这份传承会传到你们这一辈。”她看着棠棠,笑着补充,“不如我们先拍照片发给石爷爷和阿敦,问问他们的想法,再决定怎么处理这木坯。”

江亦辰点点头,拿起手机拍下木盒里的东西,发给了石建国。没过多久,石建国就打来了视频电话——屏幕里,他正坐在火炉旁,身后的墙上挂着当年和江怀安的合影,阿敦就坐在他旁边,手里还拿着刻刀,看到棠棠,立刻挥了挥手。

“亦辰啊,这木盒我记得!”石建国的声音有些激动,指着屏幕里的木坯,“当年你爷爷走之前,跟我说过有个木盒,里面有他的传艺笔记,还说等我技艺成熟了,就把木盒交给我。没想到这么多年,这木盒一直在南京,没丢就好,没丢就好!”

阿敦凑到屏幕前,眼睛盯着那块未完成的木坯,小声说:“棠棠姐姐,这飞天的裙摆,和爷爷教我刻的一模一样!爷爷说,这是太爷爷当年最拿手的纹样,只是他一直没见过完整的。”

“石爷爷,那这木坯我们寄给您,您和阿敦一起把它刻完好不好?”棠棠急忙说,“爷爷在手札里说,要把木坯赠给敦煌的有缘人,您和阿敦就是最有缘的人!”

石建国看了看阿敦,笑着点头:“好!我们爷孙俩一定把它刻完。不过,我有个想法——等寒假你们来敦煌,我们一起给这木坯开个‘传承仪式’,把它放在胡杨王旁边的小亭子里,让所有来胡杨王这里的人,都能看到这份跨越几十年的传承。”

“寒假我们真的能去敦煌吗?”棠棠兴奋地跳起来,“我还想看看雪地里的胡杨王,想跟阿敦一起捡雪地里的胡杨叶!”

“当然能!”石建国笑着说,“敦煌的冬天虽然冷,但胡杨王的枝干在雪地里可精神了,像个顶天立地的老英雄。阿敦已经开始攒胡杨叶了,说要给你做个胡杨书签,上面刻上你的名字。”

阿敦听到这话,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从口袋里掏出一片压干的胡杨叶,举到屏幕前:“棠棠姐姐,这是我上周捡的,已经压干了,等刻完名字就寄给你。对了,我们敦煌小组的小朋友,最近都在练刻胡杨纹样,准备寒假跟你们南京小组比一比,看谁刻得好!”

“比就比!”棠棠立刻响应,“我们南京小组也在准备呢,小宇刻了个胡杨王的小摆件,小诺绣了块胡杨棉布,下次视频我拿给你看!”

挂了视频,棠棠立刻跑到书桌前,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寒假敦煌计划”:第一,跟阿敦比刻胡杨纹样;第二,看雪地里的胡杨王;第三,参加木坯传承仪式;第四,捡雪地里的胡杨叶做书签。写完,她又想起什么,补充道:“还要给小阿敦(胡杨幼苗)带点敦煌的雪水,让它也尝尝敦煌的味道。”

苏晓棠看着女儿认真的模样,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去了书房——她的绣架上,那幅“胡杨文化日”挂毯已经快绣完了,现在要开始准备新的绣品:她想绣一块“胡杨传艺图”,把爷爷教石建国刻刀、石建国教阿敦、阿敦教棠棠的场景都绣进去,再把那个旧木盒和未完成的木坯也绣在角落,作为传承的见证。

江亦辰则坐在客厅里,翻开爷爷的手札仔细阅读——手札里除了刻胡杨的技法,还写了许多爷爷当年和学生的故事:有一次,一个学生刻坏了木坯,哭着说自己不是学刻刀的料,爷爷就带他去看胡杨王,说“胡杨要经得住风沙才能长壮,刻刀要经得住失败才能学好”;还有一次,爷爷带着学生们在胡杨林下捡落叶,教他们辨认胡杨的年龄,说“每一片胡杨叶都有故事,每一刀刻痕都藏着心意”。江亦辰看着这些故事,忽然觉得,应该把这些故事整理出来,加上爷爷的日记,出版一本“胡杨家风录”,让更多人知道胡杨背后的传承与温暖。

接下来的日子,南京和敦煌的“胡杨小组”开始了忙碌的准备。南京这边,棠棠每天放学后都会组织小组的同学在教室里练习刻胡杨纹样——小宇的手劲大,适合刻粗壮的胡杨树干;小诺的心思细,擅长刻飞天的裙摆;棠棠则负责教大家调刻刀的角度,把阿敦在视频里教她的技巧都分享出来。苏晓棠也没闲着,她不仅要绣“胡杨传艺图”,还要帮孩子们准备比赛用的木坯,每块木坯都要提前打磨光滑,再用墨线轻轻画出胡杨的轮廓,方便孩子们雕刻。

敦煌那边,石建国和阿敦则开始续刻那块旧木坯。石建国先用细砂纸把木坯表面打磨了一遍,露出胡杨木原本的纹理,然后教阿敦辨认爷爷当年的刻痕:“你看这飞天的脸,你太爷爷刻的时候用了‘浅刻法’,只刻了三分深,这样显得更柔和。我们续刻裙摆的时候,也要跟着这个力度来,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阿敦学得认真,每天都要练习好几个小时,手指被刻刀磨得发红,却从来没喊过累——他知道,这不仅是完成一块木坯,更是完成太爷爷和爷爷的心愿。

十二月初,南京下了第一场雪。雪花飘落在阳台的胡杨幼苗上,棠棠赶紧把花盆搬进屋里,用透明的塑料膜罩住,生怕冻坏了嫩芽。“小阿敦,你别怕,等寒假我们去敦煌,就能看到真正的雪了。”她一边给幼苗浇水,一边说,手机忽然响了——是阿敦发来的视频邀请。

屏幕里,敦煌的雪比南京大得多,阿敦站在胡杨王下,身上裹着厚厚的棉袄,手里捧着一个雪做的胡杨模型:“棠棠姐姐,你看!这是我用雪堆的胡杨王,好看吗?石爷爷说,等雪再厚点,我们可以在胡杨王旁边堆个雪人,给它戴上个刻刀形状的帽子!”

棠棠笑着点头,把手机对准窗边的雪景:“阿敦弟弟,南京也下雪了!你看,这是我们家的小胡杨,我刚把它搬进屋里,怕冻坏了。对了,我们小组的比赛作品都快做好了,小宇的胡杨王摆件已经刻完了,下次视频我拿给你看。”

“好呀好呀!”阿敦急忙说,“我们敦煌小组的作品也快好了,月牙绣了块雪地里的胡杨棉布,上面还绣了你的名字呢!她让我先不告诉你,说要给你个惊喜。”

挂了视频,棠棠心里暖暖的——她忽然觉得,不管南京和敦煌隔多远,不管冬天有多冷,只要想到和阿敦、和两个小组的小朋友一起准备的约定,就一点都不觉得冷了。她走到书桌前,拿起阿敦寄来的胡杨书签——上面已经刻好了她的名字,旁边还有一个小小的飞天图案,刻痕虽然不算完美,却透着满满的心意。棠棠把书签夹进爷爷的手札里,心里暗暗想着:寒假快点来,快点去敦煌,快点和阿敦一起完成那些约定。

一月中旬,寒假终于到了。棠棠早就收拾好了行李,背包里除了换洗衣物,还装着南京小组的比赛作品、给敦煌小朋友的礼物,还有一瓶从南京带来的清水——她听说敦煌的水和南京的水不一样,想让敦煌的胡杨也尝尝南京的水。苏晓棠则把绣好的“胡杨传艺图”卷起来,放进一个特制的布套里,准备送给石建国;江亦辰则带着整理好的爷爷日记和手札,想和石建国一起完善“胡杨家风录”。

出发那天,恋棠和陈阳特意开车送他们去机场。“到了敦煌要注意保暖,敦煌的冬天比南京冷多了。”恋棠帮棠棠拉了拉围巾,又叮嘱道,“每天记得给我们发照片,尤其是雪地里的胡杨王,妈妈还没见过呢。”

“知道啦妈妈!”棠棠抱着怀里的小胡杨幼苗,笑着说,“我会拍好多照片回来,还要给小胡杨拍和胡杨王的合影,让它知道自己的‘爷爷’有多威风!”

飞机起飞时,棠棠扒着舷窗,看着南京的雪景渐渐变小,心里充满了期待。苏晓棠坐在旁边,翻开“胡杨传艺图”,轻轻抚摸着上面的绣线——图里,爷爷正握着石建国的手教他刻刀,石建国又握着阿敦的手,阿敦则握着棠棠的手,四个人的手都落在同一块木坯上,木坯上刻着一棵枝繁叶茂的胡杨,飞天在胡杨枝桠间飞舞,背景里的胡杨王透着金黄的光。

三个小时后,飞机降落在敦煌机场。刚走出航站楼,一股冷冽的风就扑面而来,带着雪的气息和胡杨的淡香。棠棠一眼就看到了举着“胡杨小传人”木牌的石建国和阿敦——石建国穿着一件深蓝色的棉袄,阿敦则裹着一件红色的棉袄,像个小灯笼,两人身边还站着月牙和敦煌小组的几个小朋友,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片胡杨叶,叶片上还沾着雪粒。

“棠棠姐姐!”阿敦第一个跑过来,接过棠棠怀里的小胡杨幼苗,小心地抱在怀里,“我给它准备了保暖的棉套,不会冻坏的!”月牙则递过一个暖手宝,笑着说:“棠棠姐姐,这是我妈妈做的,里面装的是胡杨籽,暖手特别舒服。”

石建国看着江亦辰手里的“胡杨传艺图”,眼睛一亮:“晓棠啊,你这绣品可真好看!把我们几代人的传承都绣进去了,等回去我就把它挂在民宿的客厅里,让来住的客人都能看到。”

车子往月牙泉方向走的路上,棠棠一直扒着车窗,看着路边的胡杨——和秋天的金黄不同,冬天的胡杨虽然没有了叶片,却更显挺拔,粗壮的树干上覆盖着一层薄雪,枝桠向天空伸展,像一幅黑白水墨画,却透着一股不屈的韧劲。“石爷爷,胡杨王真的像阿敦说的那样,在雪地里像个老英雄吗?”

“当然了!”石建国笑着说,“胡杨王最能经得住冻,越冷越精神。每年冬天,都有好多人来拍雪地里的胡杨王,说它是‘沙漠里的雪英雄’。”

到了民宿,石建国早已提前生好了火炉,屋里暖融融的。客厅的墙上,已经挂好了当年江怀安教学生刻刀的照片,旁边还摆着一个新做的木架,上面放着那块续刻完的胡杨木坯——飞天的裙摆已经刻完了,纹路流畅,和爷爷当年的刻痕完美衔接,木坯的边缘还刻上了“江怀安、石建国、阿敦 共刻于1975-2024”的字样。

“这木坯我们上周刚刻完,”阿敦拉着棠棠走到木架前,小声说,“石爷爷教我刻最后几刀的时候,我手都在抖,生怕刻坏了。石爷爷说,太爷爷在天上看着呢,肯定会保佑我的。”

棠棠看着木坯上的飞天,轻轻摸了摸:“刻得真好!比我刻的好看多了。阿敦弟弟,你以后肯定能成为最厉害的胡杨雕刻师。”

接下来的几天,棠棠和敦煌小组的小朋友开始为“胡杨技艺挑战赛”做准备。白天,他们在民宿的院子里练习刻刀——阿敦教大家刻雪地里的胡杨枝干,棠棠教大家刻南京的胡杨幼苗,小宇和月牙则一起琢磨怎么把两地的胡杨特色结合起来;晚上,他们围坐在火炉旁,听石建国讲爷爷当年在冬天教学生刻刀的故事,江亦辰则给大家读爷爷手札里的内容,教大家辨认胡杨木的纹理。

有一天,棠棠发现阿敦在练习刻刀时,总是皱着眉头,刻出来的胡杨枝干有些歪。“阿敦弟弟,你怎么了?是不是刻刀不舒服?”棠棠走过去,轻声问。

阿敦放下刻刀,有些沮丧地说:“我想刻一棵雪地里的胡杨王,可总是刻不好枝干的弧度,石爷爷说,胡杨王的枝干要刻出‘弯而不折’的感觉,我怎么都刻不出来。”

棠棠想了想,从背包里拿出爷爷的手札,翻到“胡杨枝干刻法”那一页:“你看,爷爷在手札里写了,刻胡杨枝干的时候,要先在木坯上画好弧度,刻的时候手腕要稳,下刀要轻,像胡杨在风雪里慢慢弯下腰,却不会断。”她拿起刻刀,在一块废木坯上示范:“你看,这样轻轻下刀,慢慢调整角度,是不是就有‘弯而不折’的感觉了?”

阿敦跟着棠棠的动作练习,果然好了很多。他看着棠棠,笑着说:“棠棠姐姐,谢谢你!有你教我,我肯定能刻好胡杨王。”

棠棠摇摇头:“是爷爷的手札帮了我们,爷爷早就把刻刀的技巧写下来了,就是想帮我们这些后来人。”她看着阿敦,忽然说:“不如我们一起刻一块‘雪杨合璧’木坯吧?你刻敦煌的胡杨王,我刻南京的胡杨幼苗,放在一起,就是南京和敦煌的胡杨一起在雪地里生长。”

阿敦眼睛一亮:“好呀!我们现在就开始刻,争取在挑战赛之前完成!”

接下来的几天,棠棠和阿敦每天都在一起刻“雪杨合璧”木坯。棠棠刻的南京胡杨幼苗,子叶泛着浅绿,枝干透着嫩劲;阿敦刻的敦煌胡杨王,枝干粗壮,覆盖着薄雪,两者放在一起,既有着两地胡杨的特色,又透着满满的默契。石建国看到木坯,忍不住赞叹:“这真是我见过最好的‘胡杨合璧’,你们俩真是把胡杨的魂刻出来了!”

“胡杨技艺挑战赛”的日子定在一月底,地点就在胡杨王下的小亭子里。那天早上,敦煌的雪停了,阳光洒在胡杨王上,雪粒反射出晶莹的光,像给胡杨王镀了层银。南京小组和敦煌小组的小朋友都穿着厚厚的棉袄,手里拿着自己的作品,围在小亭子周围。

比赛开始后,两个小组的小朋友轮流展示自己的作品:小宇展示的是“胡杨王摆件”,木坯上的胡杨王枝干粗壮,叶片金黄,下面还刻着“守本心”三个字;月牙展示的是“雪杨棉布”,上面绣着雪地里的胡杨王,旁边还绣着南京的胡杨幼苗,棉布的边角绣着“爱家人”;敦煌小组的一个叫小木的小朋友,展示的是“胡杨果手链”,用胡杨果串成的手链,上面挂着一个小小的刻刀吊坠,刻着“敬学业”。

最后,棠棠和阿敦一起展示了“雪杨合璧”木坯。当他们把木坯举起来时,周围的人都发出了赞叹声——木坯上,南京的胡杨幼苗依偎在敦煌的胡杨王旁,飞天在枝桠间飞舞,边缘刻着“南京-敦煌 胡杨长青”八个字,既漂亮又有意义。

石建国拿起木坯,笑着说:“这就是最好的作品!它不仅刻出了胡杨的样子,更刻出了南京和敦煌的情谊,刻出了我们几代人的传承。我宣布,这次‘胡杨技艺挑战赛’,两个小组并列第一!”

周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棠棠和阿敦相视一笑,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比赛结束后,就是“木坯传承仪式”。大家一起把那块爷爷当年未完成的木坯抬到胡杨王旁边的小亭子里,石建国在木坯前摆上了爷爷的手札和旧刻刀,江亦辰则点燃了一炷香,敬给爷爷。

“师父,您当年未完成的木坯,今天我们终于续完了。”石建国对着木坯深深鞠了一躬,声音有些哽咽,“您放心,我们会把您的技艺传下去,把您的家风传下去,让更多的孩子知道胡杨的故事,知道传承的意义。”

棠棠和阿敦也跟着鞠了一躬,棠棠轻声说:“太爷爷,您看,您的木坯完成了,我们还刻了‘雪杨合璧’,以后每年我们都会来看胡杨王,都会把新的胡杨故事讲给您听。”

仪式结束后,孩子们在胡杨王下堆起了雪人——雪人戴着刻刀形状的帽子,手里拿着一片胡杨叶,身上还刻着“胡杨小传人”五个字。棠棠和阿敦一起把从南京带来的小胡杨幼苗放在雪人旁边,浇上了敦煌的雪水:“小胡杨,你要和胡杨王好好相处,明年我们来的时候,你要长得更高哦。”

接下来的几天,棠棠一家和石建国、阿敦一起,去了很多敦煌的地方:他们去了莫高窟,看了壁画里的飞天,阿敦说壁画里的飞天和爷爷刻的飞天很像;他们去了鸣沙山,在沙地上画了一棵大大的胡杨,棠棠说要让鸣沙山也记住南京和敦煌的胡杨情谊;他们还去了敦煌的老木匠铺,老木匠给孩子们讲了胡杨木的特性,还教他们怎么辨别胡杨木的年龄。

离开敦煌的前一天,阿敦把棠棠拉到胡杨王下,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木盒,递给她:“棠棠姐姐,这是我给你准备的礼物,里面装着我捡的胡杨叶,还有一块我刻的‘飞天胡杨’木坯。你回到南京后,看到它,就像看到我一样。”

棠棠接过木盒,小心地放进背包里,又从口袋里掏出一颗胡杨籽,递给阿敦:“这是我们家小阿敦(胡杨幼苗)结的籽,虽然还很小,但我想让它在敦煌生长。你把它种在胡杨王旁边,等它发芽了,就给我发照片好不好?”

阿敦点点头,把胡杨籽放进贴身的口袋里:“我会好好照顾它的,等它发芽了,我每天都给它浇水,每天都跟它讲胡杨的故事。”

离开敦煌的那天,敦煌的孩子们都来送他们。阿敦抱着棠棠的小胡杨幼苗,一直送到机场:“我已经给小胡杨浇了敦煌的雪水,让它记住敦煌的味道。等明年春天,我就把你送我的胡杨籽种下去,秋天就能发芽了。”

月牙则递过一本新的“胡杨故事手册”,里面贴着孩子们在胡杨王下的合影,还有每个人写的祝福:“棠棠姐姐,这是我们敦煌小组的新故事,里面有雪地里的胡杨王,还有我们堆的雪人,你要给南京小组的小朋友都看哦。”

飞机起飞时,棠棠扒着舷窗,看着敦煌的胡杨林渐渐变成白色的剪影,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苏晓棠轻轻抱住她,指着窗外的天空:“棠棠不哭,我们还会再来的,而且你和阿敦还有约定呢——等胡杨籽发芽,等小胡杨长高,我们还要一起办‘胡杨家风展’呢。”

棠棠点点头,从背包里掏出阿敦送的木盒,打开看了看里面的胡杨叶——叶片上还带着淡淡的胡杨香,像敦煌的味道,像传承的味道。她轻声说:“小阿敦(胡杨籽),你要快点发芽,我会等着你的照片,等着明年再去敦煌,等着和阿敦弟弟一起,给胡杨王讲新的故事。”

回到南京后,棠棠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阿敦送的胡杨叶夹进爷爷的手札里,把“飞天胡杨”木坯放在书桌前。她每天都会给家里的小胡杨幼苗浇水,还会把敦煌的故事讲给它听:“小胡杨,你知道吗?敦煌的胡杨王可威风了,雪落在它身上,像披了件白棉袄,阿敦弟弟还在雪地里堆了个雪人,戴着刻刀帽子呢。”

苏晓棠则把“胡杨传艺图”挂在了客厅的“家风墙”中间,旁边挂着爷爷的手札和旧刻刀,还有棠棠和阿敦刻的“雪杨合璧”木坯。每次家里来客人,她都会给客人讲“胡杨传艺图”里的故事,讲南京和敦煌的胡杨情谊,讲几代人的家风传承。

江亦辰则开始整理“胡杨家风录”——他把爷爷的日记、手札,还有石建国讲的故事,都整理在一起,还加入了棠棠和阿敦的胡杨故事,准备明年出版。他说,要让更多人知道,胡杨不仅是一种树,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传承,一种跨越千里的情谊。

二月底的一天,棠棠收到了阿敦发来的照片——照片里,一颗小小的胡杨籽已经冒出了嫩芽,嫩黄的子叶在阳光下泛着光,旁边放着一块刻着“阿敦”字样的木牌。阿敦在照片下面写着:“棠棠姐姐,胡杨籽发芽了!我给它取名叫‘棠棠’,我会好好照顾它,等它长大,我们一起在胡杨王下刻一块大大的木坯,写上‘南京-敦煌 永远是朋友’。”

棠棠看着照片,开心地笑了。她跑到阳台,给家里的小胡杨幼苗浇了水,轻声说:“小胡杨,你看,你的‘妹妹’发芽了!我们一起长大,一起等着明年去敦煌,一起等着和胡杨王、和阿敦弟弟的约定。”

阳光洒在胡杨幼苗上,嫩绿的叶片泛着光,像希望的样子,像传承的样子,像南京和敦煌跨越千里的情谊,在春风里,慢慢生长,慢慢延续,永远不会结束。

UU文学推荐阅读:替嫁王妃重生后,全家被她拿捏了玄幻:妖兽大陆雨落寒烟穿书日常带娃经商一见钟情!掉入偏执总裁的陷阱一道逸仙重生之末世寻乡这个灵修有点狠人在提瓦特,开局探案震惊水神综漫拯救者斗魔圣界HP:被两只大金毛赖上了怎么办天师决火影:漩涡一族一统忍界!无夜虚空第九封圣天灾逃荒路上:她带着空间杀疯了火影:日向替死鬼觉醒亚人血脉合欢,银杏,彼岸花被疯批校草盯上的日日夜夜救命!快穿系统逼我跟疯批谈恋爱综影视之从如懿传开始当杀手遇上刺客快穿:漂亮老婆又被抱走了星穹铁道,驶向远方overlord:洛尔斯达圣君校庆晚宴,一见倾心!重生嫁给乞丐后,我做了皇后别人穿越当皇后,我当秦始皇近臣我是檀健次的檀力球规则怪谈:开局就成了凶手丝芭之重生回到2013后入团了overlord:圣庭之主触及真心!迷雾玫瑰快穿之大佬自救系统快跑!狗系统有毒被女皇招安以后穿越亮剑卖武器战锤很绝望?俺觉得很欢乐啊快穿之大佬纯情且撩人!拥有影遁的我,内心阴暗点怎么了战神王爷的重生小王妃重生八零:学霸娇妻是神医桎界梏域穿成炉鼎不慎让合欢宗成最强战力重生到七十年代,张三妞的新人生咸鱼木得感情捡了个锦鲤闺女,炸翻整个京城豪门禁忌:邵总你的娇妻已养成
UU文学搜藏榜:【HP】赫奇帕奇的美食魔法穿越,成为宝可梦大师我在遮天修仙长生地府就业压力大,孟婆下岗卖炸串穿成星际假少爷,我和少将HE了快穿之靠生子称霸后宫冰火帝尊别闹!你真辞职回家种田了?躺平到黄泉开始:哎呀,挂来了HP只想摆烂的我却融化了冷蝙蝠她一刀两断,他如疯如魔被柳如烟渣后,我穿越了一人盗墓:卸岭派追女诡事重回吾妻十二那年四合院:秦京茹的幸福生活变身从古代开始灵气复苏军婚蜜爱:八零老公宠上瘾神兵小将之长戟镇天下过期勇者的退休生活女公务员闪婚豪门小奶狗之后我将在星际有上千个后代月下人清淑叔叔!你越界了母爱如山柳青言长官你老婆命太硬了打穿漫威,这么无敌真是抱歉了诡异:开局驾驭压制诡手重生年代:恶毒后妈空间养崽逆袭游戏王:我和我的b三狼渊轩梦重生九十年代,中专生的逆袭人生各类男主短篇合集娱乐之天才少女我,赛博朋克2077低配帝皇将军辞诸天拯救计划穿越后我成了病娇王爷的眼中钉坎特洛特高中的倒霉侦探乾坤造化:万物同流,生生不息快穿之拯救爱情计划宿主腿玩命美,迷的反派找不到北抛妻弃子你做绝,我权倾朝野又认亲?病娇世子家的废物美人震惊,假千金有八百八十八个马甲我看上了哥哥的战友小花仙冰雪传说养成系女神:听劝后,我成了天后穿越成被追杀的假公主后直接开演穿越海贼成为赤犬千少的小甜妻
UU文学最新小说:宝可梦大师小智厄运道士的搞笑修仙日记综影视:阴湿偏执男配?她的绝配在凤傲天世界碰见大爱仙尊怎么办穿七零,算计来的军官丈夫他超爱重生换亲后,纨绔世子宠上天乐队:若叶家的哑巴不想做传话筒我与太子,皆是恶鬼归来灌篮高手:极道万岁奥特:我想象力戴拿无惧狰狞迪迦穿越成恶少狐狐怎么办?现代特种兵之年代风云我在深渊中爱你也爱自己的刺魔童:穿越第一天成了哪吒师姐公主在上,县令在下矿奴少年修仙路四合院:禽兽死早了五零崽崽:我奶王春花口才顶呱呱一拳超人:我濒死就变强老房子着火!70绝嗣兵王夜沦陷从修仙界传送到地球成了普通人综影视闷声发大财洪荒之北斗星君传穿成大力傻女后我靠灵泉富甲天下恶女死遁归来,众道侣深陷修罗场被家族抛弃后,我却捡垃圾成女帝崩坏:老一辈崩坏兽的从容蚁后!蜂后!蛛后!助我修仙!吓你的365天大夏刑侦启示录他把错题本当成了情书投递箱糟糕,全家都成了穿越npc!学渣要逆袭当白富美!海贼:开局响雷果实养成娜美八零辣媳:系统逼我搞基建玩家在七零年代的生存手册穿越三国拯救甄宓离婚后被男人争抢,渣前夫要加入你是独属于我的帕罗西汀细作求生指南,每天都在跪舔世子快穿之拯救落难美人后,他爱疯了反派大佬今天也在自我攻略盛世天下之九五至尊废柴宝妈带着厨房穿越古代血魔之路原神,变成猫猫穿越提瓦特林家蚀镜录我在猎人世界孕育怪物青云之上:小帅的修仙奇缘撞个校草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