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的晨光带着水汽,透过雕花窗棂漫进房间时,苏晓棠正趴在书桌前整理胶片。前一晚洗好的照片摊了满满一桌,有念念在河边喂鱼的侧影,有江亦辰在沈厅前拍照的背影,还有一张是三人坐在乌篷船上的合影——船娘的斗笠斜斜搭在船头,水面泛着细碎的光,像撒了把星星。
“妈妈,这张照片里我好像在飞!”念念光着脚跑过来,指着一张她跳起来抓柳叶的照片,小脸上满是雀跃。照片里的她穿着鹅黄色连衣裙,裙摆扬起,身后是青石板路和白墙黛瓦,倒真有几分“飞”起来的模样。苏晓棠笑着把照片递给她,又从抽屉里拿出胶棒:“我们把喜欢的照片贴进‘时光情书’里好不好?以后翻起来,就能想起在周庄的日子了。”
念念用力点头,小心翼翼地接过胶棒,学着苏晓棠的样子,在照片背面涂了薄薄一层,然后轻轻贴在墨绿色本子的扉页。她还特意找了支彩色铅笔,在照片旁边画了个小小的太阳,又添了几笔波浪线当河水,歪歪扭扭的字迹写着“周庄的夏天”——明明是深秋,她却记成了夏天,惹得苏晓棠忍不住笑出声。
“爸爸呢?”念念贴完照片,突然想起江亦辰,踮着脚往楼下看。苏晓棠顺着她的目光望去,正好看到江亦辰提着菜篮子从巷口回来,手里还攥着一串糖葫芦,红色的山楂裹着晶莹的糖霜,在晨光里格外显眼。
“爸爸给你买了糖葫芦!”苏晓棠笑着喊。念念立刻跑下楼,像只小雀儿似的扑进江亦辰怀里:“爸爸,我要吃最上面那颗!”江亦辰把糖葫芦递给她,又从菜篮子里拿出新鲜的菱角:“阿婆说这是今早刚从河里捞的,煮着吃最甜,我们中午当零食。”
苏晓棠走下楼时,正看到江亦辰蹲在天井里洗菱角。他穿着浅灰色针织衫,袖口挽到小臂,水流顺着他的指缝往下滴,在青石板上积了个小小的水洼。阳光落在他的发梢,镀上一层浅金,恍惚间让苏晓棠想起在新疆时,他蹲在戈壁上整理地质样本的模样——那时的风带着沙砾,如今的风带着桂香,可他认真的模样,却从未变过。
“我来帮你洗吧。”苏晓棠走过去,拿起一个菱角。菱角的外壳带着深绿色的纹路,摸起来有些粗糙,指尖却能感受到水汽的清凉。江亦辰侧过头看她,嘴角弯起:“不用,你陪念念玩就好。昨晚看你整理照片到很晚,今天多歇会儿。”他知道苏晓棠总想着把旅途的细节都记录下来,前一晚光是给照片写备注,就写到了深夜。
苏晓棠没听他的,还是拿起菱角擦了起来:“一起洗快些,等会儿还要去逛老街呢。”两人并肩蹲在天井里,水流声、念念咬糖葫芦的脆响,还有远处传来的吴侬软语,交织成一首温柔的晨曲。苏晓棠偷偷拿出手机,对着江亦辰洗菱角的侧影拍了张照,然后点开备忘录,快速写下:“周庄的清晨,和亦辰一起洗菱角。他的侧脸在晨光里很好看,像被施了魔法。念念在吃糖葫芦,声音脆脆的,心里满是踏实。”
洗完菱角,江亦辰把它们倒进锅里,加了点冰糖煮着。三人收拾好东西,便沿着青石板路往老街走。老街的店铺大多刚开门,卖蓝印花布的铺子挂出了新做的门帘,染坊的竹竿上晾着五颜六色的布料,风一吹,像展开了一幅流动的画。
“妈妈,我想要那个小兔子!”念念指着一家手工艺品店门口的竹编兔子,眼睛亮晶晶的。苏晓棠停下来,看着竹编兔子——兔子的耳朵长长的,尾巴圆圆的,是用细竹丝编的,还染了浅浅的粉色。店主是位白发老爷爷,笑着说:“这是我自己编的,小姑娘喜欢就拿去吧,算爷爷送你的。”
念念连忙说“谢谢爷爷”,小心翼翼地抱着竹编兔子,走几步就低头看一眼,生怕摔坏了。江亦辰笑着掏出钱递给老爷爷:“不能让您白送,这是应该的。”老爷爷推辞了半天,最终还是收下了,又额外送了念念一个小小的竹编篮子,说可以装她的小玩具。
走到一家茶馆门口时,苏晓棠突然停下脚步。茶馆的门楣上挂着块木牌,写着“枕水茶社”,门口摆着两张竹椅,一位老奶奶正坐在那里剥橘子。苏晓棠看着茶馆的窗户,突然想起小时候外婆家的老茶馆,也是这样的竹椅,这样的木牌,连剥橘子的香味都一模一样。
“怎么了?”江亦辰注意到她的失神,轻声问。苏晓棠摇摇头,笑着说:“没什么,就是想起外婆家的老茶馆了。以前外婆总带我去喝茶,也是这样的竹椅,她会给我买桂花糕吃。”江亦辰握住她的手:“那我们进去喝杯茶吧,尝尝这里的桂花糕是不是和外婆家的一样。”
茶馆里很安静,只有几位客人在喝茶聊天。他们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江亦辰点了一壶碧螺春,又要了一碟桂花糕。茶很快就泡好了,碧绿的茶叶在水里舒展,香气袅袅。苏晓棠喝了一口,觉得茶香里带着淡淡的桂花香,和外婆家的茶很像。
“妈妈,这个桂花糕好甜!”念念咬了一口桂花糕,嘴角沾了点糖霜。苏晓棠帮她擦掉,自己也尝了一块——桂花糕软糯香甜,桂花的味道很浓,确实和外婆家的味道很像。她突然想起外婆还在世时,总说“茶要慢慢喝,日子要慢慢过”,如今想来,这话竟藏着最朴素的道理。
江亦辰看着她眼眶微红,轻声问:“想外婆了?”苏晓棠点点头,声音有些哽咽:“嗯,好久没想起她了,今天看到这个茶馆,突然就想起来了。”江亦辰握住她的手,轻轻拍了拍:“等我们回去,去给外婆扫扫墓吧,跟她说说话。”
“好。”苏晓棠吸了吸鼻子,笑着说,“外婆要是知道我们去了周庄,还喝了这么好的茶,肯定会开心的。”她拿出手机,对着茶杯和桂花糕拍了张照,又在备忘录里写:“在枕水茶社喝茶,想起了外婆。桂花糕的味道和外婆做的一样,茶香里也带着回忆。等回去,要去看看外婆,告诉她我们一切都好。”
喝完茶,三人继续逛老街。走到一家书店时,苏晓棠忍不住走了进去。书店不大,却摆满了书,靠窗的位置还摆着几张小桌子,供客人看书。她在书架上翻找着,突然看到一本《周庄风物志》,封面上是双桥的照片,翻开里面,有很多关于周庄历史和民俗的介绍,还有不少老照片。
“这本书不错,买一本回去吧,以后想周庄了,就能翻来看。”江亦辰走过来,看着她手里的书说。苏晓棠点点头,又找了本儿童版的《周庄故事》,打算送给念念。结账时,店主笑着说:“你们是来旅游的吧?这本书里有很多周庄的老故事,晚上没事的时候翻一翻,很有意思。”
从书店出来,已是正午。阳光变得有些烈,三人决定先回民宿。路过一家小吃摊时,念念突然想吃臭豆腐,江亦辰便给她买了一份。臭豆腐炸得金黄,外酥里嫩,蘸着甜辣酱,吃得念念嘴角都是酱汁。苏晓棠拿出纸巾,温柔地帮她擦掉,又忍不住尝了一口——味道确实不错,外脆里嫩,一点也不臭,反而带着淡淡的香味。
回到民宿时,锅里的菱角已经煮好了。江亦辰掀开锅盖,一股清甜的香味扑面而来。他盛了一碗菱角,递给苏晓棠:“快尝尝,是不是很甜?”苏晓棠拿起一个,剥开外壳,里面的菱角肉是白色的,咬一口,清甜多汁,带着淡淡的清香。念念也抢着要吃,一边吃一边说:“比糖果还甜!”
下午,念念有些困了,躺在床上睡着了。苏晓棠坐在书桌前,翻开刚买的《周庄风物志》,慢慢读了起来。书里写着周庄的历史,从北宋建镇到如今,经历了千年的变迁,却依旧保留着水乡的风貌。她还看到了关于沈万三的故事,知道了万三蹄的由来,忍不住笑着想,难怪昨天吃的万三蹄那么好吃,原来还有这么有趣的传说。
江亦辰坐在她旁边,打开笔记本电脑,处理着工作邮件。科研项目的团队成员发来消息,说之前申请的设备已经到了,问他什么时候回去调试。江亦辰回复说下周一回去,又叮嘱他们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他关掉电脑,看着苏晓棠认真读书的样子,忍不住拿出手机,拍了张她的侧影——阳光落在她的发梢,书页摊开在桌上,画面安静又美好。
“在看什么?”江亦辰凑过去,轻声问。苏晓棠指着书里的一段话,笑着说:“你看,这里写着周庄的桥,说每座桥都有一个故事。我们昨天去的双桥,以前叫‘贞丰桥’,后来因为两座桥连在一起,才改叫‘双桥’。”江亦辰点点头,拿起书翻了几页:“原来如此,我之前还以为双桥是一开始就叫这个名字呢。”
两人凑在一起,一边看书一边聊天,偶尔说起昨天在周庄的见闻,偶尔规划着回去后的生活。苏晓棠说想把周庄的照片整理成一本相册,江亦辰说等忙完手头的工作,就陪她一起去买相册和相框。阳光透过窗户,在书桌上投下长长的影子,时间仿佛都慢了下来。
傍晚时分,念念醒了。三人决定去河边看日落。走到河边时,夕阳正慢慢落下,把天空染成了橙红色,水面也被染成了金色,像铺了一层金箔。乌篷船在水面上缓缓划过,船桨搅动水面,泛起层层涟漪,把金色的光打散,又重新聚拢。
“妈妈,天空是橘子味的!”念念指着天空,兴奋地喊。苏晓棠笑着说:“是啊,像刚剥开的橘子,又甜又暖。”江亦辰拿出相机,给三人拍了张合影——夕阳落在他们身后,三人的笑容在金色的光里格外灿烂。他还拍了几张日落的照片,打算回去后洗出来,贴在“西域情书”里,和新疆的日落照片放在一起。
看完日落,三人去了一家餐馆吃晚饭。点了周庄的特色菜——清蒸白鱼、炒藕带,还有一盘凉拌马兰头。清蒸白鱼很新鲜,肉质细嫩,蘸着酱油吃,味道鲜美。炒藕带脆嫩爽口,带着淡淡的藕香。念念最喜欢吃凉拌马兰头,一边吃一边说:“这个菜好好吃,妈妈回去也给我做好不好?”苏晓棠笑着点头:“好,回去就给你做。”
晚饭后,三人沿着河边散步。古镇的夜晚很安静,只有灯笼的光映在水面上,泛起粼粼的波光。偶尔能看到几家小店还亮着灯,卖着各种各样的小玩意儿。念念手里拿着一个小灯笼,是江亦辰刚才给她买的,红色的灯笼上画着小兔子,提着走在路上,像个小小的萤火虫。
“爸爸,你看那个星星好亮!”念念指着天空中最亮的一颗星星,兴奋地喊。江亦辰顺着她的目光望去,笑着说:“那是金星,也叫启明星,每天傍晚都会出现在西边的天空。”苏晓棠也抬头看着星星,想起在新疆时,江亦辰给她讲星座的样子,心里满是温暖。
回到民宿时,已经快十点了。念念玩了一天,很快就睡着了。苏晓棠坐在书桌前,翻开墨绿色的“时光情书”,把今天贴照片的那一页补了文字:“周庄的第二天,和亦辰、念念逛了老街,喝了茶,还买了喜欢的书。在枕水茶社想起了外婆,心里暖暖的。傍晚看了日落,天空像橘子味的糖。今天很开心,希望这样的日子能慢一点,再慢一点。”
江亦辰走过来,从身后轻轻抱住她,下巴抵在她的发顶:“在写什么呢?”苏晓棠把本子递给她,笑着说:“在记录今天的生活。你也写写吧,等我们老了,再翻来看,肯定会觉得很有意思。”
江亦辰接过笔,坐在她身边,翻开自己的黑色本子:“今天最开心的事,是看到晓棠在茶馆想起外婆时的模样,虽然带着点伤感,却很真实。还有念念拿着竹编兔子时的笑容,像阳光一样。周庄的日子很慢,慢到能让人静下心来感受生活的美好。明天就要回去了,有点舍不得,但也期待家里的日子——毕竟,有家人在的地方,就是最好的风景。”
写完后,两人相视一笑,交换着本子翻看。看着彼此笔下的日常与牵挂,心里满是温暖。窗外的灯笼还亮着,流水声轻轻传来,像是在为他们的周庄之行画上一个温柔的句号。
第二天清晨,三人收拾好行李,和阿婆告别。阿婆特意给他们装了一袋自己做的芡实糕和桂花糕,还塞了一瓶桂花酒:“带回去尝尝,想周庄了,就拿出来吃一点。”苏晓棠接过东西,眼眶有些湿润:“谢谢阿婆,我们以后还会来看您的。”
车子驶离周庄时,念念趴在车窗上,看着渐渐远去的白墙黛瓦,小声说:“妈妈,我还想再来周庄。”苏晓棠握住她的手,笑着说:“会的,以后我们还会来的,说不定下次来,你就能自己编竹兔子了。”
江亦辰侧过头看了眼苏晓棠,又看了眼窗外的风景,轻声说:“等明年春天,我们再来好不好?那时周庄的桃花该开了,肯定很漂亮。”苏晓棠点点头,心里满是期待。她拿出手机,点开相册,看着在周庄拍的照片,突然觉得,旅行的意义不在于去了多少地方,而在于和谁一起去,在于那些留在记忆里的温暖瞬间。
车子在高速上平稳行驶,阳光透过车窗,洒在三人身上。念念靠在苏晓棠怀里,慢慢睡着了,手里还紧紧攥着那个竹编兔子。苏晓棠翻开墨绿色的“时光情书”,看着里面的照片和文字,嘴角忍不住上扬。她知道,这次周庄之行的故事,会成为他们“情书投递箱”里最温暖的一页,而未来,还会有更多这样的故事,等着他们去书写。
回到家时,已是下午。江亦辰把行李搬进屋,苏晓棠则开始整理带回来的东西——把芡实糕和桂花糕放进饼干罐,把桂花酒放在酒柜里,把买的书摆在书架上,又把照片拿出来,准备找时间贴进相册。念念则抱着竹编兔子,在客厅里跑来跑去,兴奋地给家里的绿植“介绍”她的新玩具。
“我去做饭,你歇会儿。”江亦辰走进厨房,系上围裙。苏晓棠跟过去,笑着说:“我来帮你打下手。”两人在厨房里忙碌着,洗蔬菜、切肉,偶尔说几句话,像是回到了周庄民宿的厨房——那时的土灶换成了现在的燃气灶,那时的流水声换成了抽油烟机的声音,但彼此陪伴的温暖,却一模一样。
晚饭时,餐桌上摆着简单的家常菜——番茄炒蛋、青椒肉丝、紫菜蛋花汤。念念一边吃一边说:“还是家里的饭好吃!”苏晓棠笑着说:“周庄的饭不好吃吗?”念念摇摇头:“也好吃,但家里的饭更香。”江亦辰摸了摸她的头:“因为家里有我们啊,有家人在的地方,饭才最香。”
晚饭后,苏晓棠坐在书桌前,翻开《周庄风物志》,继续读了起来。江亦辰坐在她旁边,处理着工作上的事情。念念则在客厅里看动画片,偶尔跑过来,给他们递一颗水果。窗外的夜色渐浓,灯光温暖,这样的日常,虽然平凡,却满是幸福。
苏晓棠合上书,看着身边的江亦辰,突然觉得,生活就像一本厚厚的书,每一段旅程都是书中的章节,每一个日常都是书中的文字。而他们的“情书投递箱”,就是这本大书里最珍贵的注脚,记录着彼此的牵挂,记录着家庭的温暖,记录着那些看似平凡却无比珍贵的时光。
她拿出笔,在“时光情书”的最后一页写下:“周庄之行结束了,但我们的故事还在继续。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能一起走过更多的路,一起看更多的风景,一起把平凡的日子,写成最温暖的情书。”
江亦辰看到她写下的话,笑着握住她的手:“会的,我们会一起把日子过成诗。”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桌上,照亮了本子上的字迹,也照亮了两人眼中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