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区作战会议室的白板上,密密麻麻贴满了红色便签 —— 那是边防部队、特种部队反馈的 “战场痛点”:山地运输弹药耗时久、临时工事搭建慢、装甲车辆受损后维修难、重伤员转运易二次受伤、密林通讯信号弱、火力支援阵地展开迟。
“这六类问题,就是 ScV 配套装备的研发方向。” 王将军指着便签,语气坚定,“蔚总,我们需要六套模块化装备,能快速装卸在 ScV 上,分别解决‘运、建、修、救、通、援’六大需求,而且要和 cmc300 动力甲协同,形成‘机甲 - 机械 - 单兵’的作战体系。”
蔚林峰点头,脑海里立刻调出系统界面 —— 之前解锁的 “ScV 模块化适配协议” 里,刚好有六套装备的基础框架:【1. 物资吊运模块(承重 5 吨,适配弹药箱 \/ 食品箱);2. 快速工事模块(折叠钛钢结构,3 分钟展开 10 米防御墙);3. 装甲维修模块(集成微型焊接机 + 零件库);4. 伤员转运舱(恒温 + 减震,容纳 2 名重伤员);5. 无人机中继站(搭载 3 架微型无人机,通讯半径 5 公里);6. 火力支援支架(固定轻机枪 \/ 火箭筒,AI 辅助瞄准)】。
“先从物资吊运模块开始。” 蔚林峰把图纸铺在桌上,“ScV 现有液压臂是单点受力,吊运 5 吨物资容易侧翻,需要加装‘双液压吊点’和‘动态平衡传感器’。” 李铁山凑过来,手指点在液压臂图纸上:“我觉得还得加个‘防晃绳’,山地运输时风大,光靠传感器不够稳。”
团队立刻分工:张磊负责传感器选型(最终选了军工级压力传感器,精度 0.1N),李铁山带着工人改造液压臂,在原有臂杆两侧各加一根辅助液压杆,形成 “三角支撑”;林晓则在电脑上编写 “动态平衡算法”,当传感器检测到偏移超过 5° 时,辅助液压杆自动调整拉力,防晃绳同步收紧。
三天后,第一台物资吊运模块组装完成。ScV 吊着 5 吨重的模拟弹药箱(装满砂石)在工厂空地测试,当蔚林峰操控 ScV 转向时,传感器检测到偏移 4.8°,辅助液压杆瞬间发力,弹药箱稳稳回正,防晃绳只轻微晃动了一下。“成了!” 李铁山拍着大腿,“这玩意儿在山路上肯定稳!”
比吊运模块更难的是快速工事模块。系统给出的折叠钛钢结构,展开后是 10 米长、2 米高的防御墙,理论展开时间 3 分钟,但实际组装时,钛钢折叠关节总卡壳 —— 因为关节处的弹簧强度不够,低温下容易失效(边境冬季温度常低于 - 30c)。
“得换记忆合金弹簧。” 蔚林峰拿着失效的弹簧,“军工局有 tc4 钛镍记忆合金,在 - 50c到 100c之间能保持弹性,而且强度是普通弹簧的 3 倍。” 张磊立刻联系军工局,第二天就拿到了样品,李铁山用精密车床把弹簧加工成适配的尺寸,再涂覆之前动力甲用的 “二硫化钼 - 石墨烯涂层”,减少摩擦。
第二次测试在 - 30c的恒温实验室里进行。ScV 的机械臂抓起折叠防御墙,按下展开按钮 —— 钛钢结构 “咔嗒咔嗒” 展开,关节处没有丝毫卡顿,2 分 48 秒就完全展开,比理论时间还快 12 秒。张磊用拉力计测试防御墙的抗冲击强度,10kg 重的钢球从 3 米高处落下,防御墙只留下一个浅坑,形变率 0.2%,远低于军方要求的 1%。
“接下来是装甲维修模块。” 蔚林峰打开模块的零件库,里面装着微型钛钢零件、特种焊条和一台便携焊接机,“ScV 的机械臂要能精准焊接装甲车的破损处,精度得达到 0.05mm,和之前修机床的精度一样。” 他让团队找来一辆报废的装甲车,在装甲板上开了一个 5cm 的破洞,ScV 的机械臂搭载焊接机,按照系统给出的 “多层堆焊方案”,先焊底层,再焊中层和表层,每一层的焊缝宽度控制在 2mm,最终破洞被完美修复,探伤检测显示 “无内部缺陷”。
伤员转运舱的研发,重点在 “减震” 和 “恒温”。之前测试时,模拟伤员的假人在颠簸中头部晃动超过 15°,不符合 “无二次伤害” 要求。蔚林峰想起动力甲的减震模块,在转运舱底部加装了 4 个液压减震器,舱内铺 3cm 厚的记忆棉,侧面加防护气囊,再测试时,假人头部晃动只有 2°,达到医用标准。恒温系统则用了华国重工研发的 “微型热泵”,能在 - 20c到 40c之间保持舱内温度 25c±1c,即使在边境严寒地区也能用。
无人机中继站的问题在 “信号穿透”。初期搭载的微型无人机,在密林里信号会被树叶遮挡,通讯半径只有 2 公里,达不到 5 公里要求。蔚林峰让林晓修改无人机的天线设计,换成 “螺旋极化天线”,再在 ScV 上加装信号放大器,测试时无人机飞到 5 公里外的密林中,信号依旧稳定,延迟≤200ms,满足战场通讯需求。
当六套配套装备全部组装完成,ScV 的外观也有了变化 —— 车身两侧加了模块化接口,六套装备能像 “积木” 一样快速装卸,最快 3 分钟就能换完一套装备。系统提示音响起:【ScV 六套配套装备研发完成,获军方 “战场适配认证”,影响力 + ;解锁 “ScV - 动力甲协同作战算法”,当前总影响力:!】
蔚林峰看着眼前的 ScV,突然想起系统预警的外星虫子,对张磊说:“张工,给所有配套装备都涂一层‘抗腐蚀涂层’,用咱们之前研发的钛基陶瓷涂层,能防强酸强碱的那种。” 张磊愣了一下,随即点头:“明白,现在就安排测试,刚好军工局也在催抗腐蚀材料的进度。”
实验室外,夕阳正落下,ScV 吊着快速工事模块缓缓移动,机械臂的动作精准而稳定。蔚林峰知道,这六套装备不仅是为了当下的战场,更是为了 60 天后可能到来的、来自外星的恐怖威胁 —— 他必须做好万全准备。
### 第一章 测试场地:复刻边境战场环境 军区某山地训练场的清晨,薄雾还没散尽,地面上的碎石沾着露水,远处的山坡上错落分布着模拟工事和废弃装甲车——这里的地形和边境某反恐热点地区几乎一致:海拔1500米,坡度35°,有密林、沟壑和裸露的岩石,正好用来测试ScV配套装备的“战场适应性”。
“今天测试分六个科目,对应六套装备。” 李少校拿着测试方案,跟蔚林峰和团队交代,“每个科目都有时间限制和性能指标,比如物资吊运要在 20 分钟内把 5 吨弹药从山脚运到山腰,快速工事要在 3 分钟内展开防御墙,都得达标才算过。”
蔚林峰点头,钻进 ScV 的驾驶舱 —— 这次驾驶舱也做了改进,加装了 “配套装备控制面板”,六套装备的状态(如吊运重量、工事展开进度、焊接温度)都能实时显示。他按下启动键,ScV 的履带在碎石地上缓缓转动,液压臂抓起物资吊运模块的吊具,对准山脚的模拟弹药箱(5 个 1 吨重的铁箱)。
“开始!” 李少校的声音通过对讲机传来。ScV 的机械臂精准夹住第一个弹药箱,吊离地面 1 米,然后沿着预设路线向山腰移动。山路颠簸,弹药箱轻微晃动,驾驶舱里的动态平衡传感器立刻报警,蔚林峰按下 “自动平衡” 键,辅助液压杆瞬间调整拉力,弹药箱稳稳回正。
“不错!偏移量控制在 3cm 以内!” 张磊在地面用激光测距仪监测,兴奋地喊,“比传统运输卡车快多了,卡车要 40 分钟,ScV 现在才用了 8 分钟!”
20 分钟后,最后一个弹药箱被送到山腰的模拟阵地,比要求时间提前 5 分钟。蔚林峰松了口气,刚想歇会儿,李少校的对讲机又响了:“下一个科目,快速工事模块,目标:在山腰阵地展开 10 米防御墙,时间 3 分钟!”
ScV 的机械臂放下吊具,换成快速工事模块 —— 折叠状态的防御墙只有 1 米长,像个巨大的 “钛钢盒子”。蔚林峰操控机械臂把模块放在阵地中央,按下 “展开” 按钮 —— 钛钢结构 “咔嗒” 声不断,从中间向两侧展开,可就在展开到 8 米时,右侧的一个折叠关节突然卡住了。
“怎么回事?” 李铁山在地面大喊,手里拿着扳手跑过来。蔚林峰立刻暂停展开,通过摄像头查看 —— 是关节处的记忆合金弹簧被碎石卡住了。“别慌!” 蔚林峰想起之前加的 “应急解锁键”,按下后,辅助电机发力,弹簧弹出碎石,防御墙继续展开,最终在 2 分 55 秒完全展开,比要求快 5 秒。
“得在关节处加个‘防石罩’。” 测试结束后,蔚林峰在笔记本上记录,“用钛钢网做个小罩子,防止碎石卡进去。” 李铁山立刻点头:“我回去就改,保证下次不卡壳。”
接下来的装甲维修模块测试,目标是修复废弃装甲车上的 5cm 破洞。ScV 的机械臂搭载微型焊接机,对准破洞,按照系统给出的 “多层堆焊方案” 开始焊接 —— 电流稳定在 180A,焊接温度 2200c,每一层焊缝都均匀平整。张磊用超声探伤仪检测,报告:“无内部气孔,强度达到原装甲的 95%,合格!”
伤员转运舱的测试则更 “温情”—— 模拟伤员是军区医院的护士,她躺在转运舱里,ScV 从山腰把舱运到山脚的救护车,全程 2 公里山路,护士说:“比救护车还稳,头部几乎没晃,温度也很舒服,不像在颠簸的山路上。”
无人机中继站的测试遇到了点小麻烦:在密林里,无人机的信号被树叶遮挡,通讯半径降到 3.5 公里,没达到 5 公里要求。林晓在远程监控中心立刻调整:“峰哥,把无人机的飞行高度提高到 50 米,再开启信号放大器!” 蔚林峰照做后,通讯半径恢复到 5.2 公里,延迟 180ms,达标。
所有科目测试完成后,蔚林峰提出加测 “抗腐蚀性能”。张磊带着团队拿来模拟 “强腐蚀性体液” 的溶液(ph 值 1.0 的盐酸 + 硅基化合物,模拟系统预警的外星虫子体液),均匀喷洒在快速工事模块的钛钢墙上。
24 小时后,团队检查钛钢墙 —— 涂了抗腐蚀涂层的部分,没有任何腐蚀痕迹;没涂的部分,表面出现了细小的锈斑。“太好了!” 张磊兴奋地说,“这涂层能抵御强酸强碱,就算遇到系统说的‘碳基 - 硅基混合生物’,装备也不怕!”
测试结束时,夕阳已经西下。军区作战部的总结会上,王将军看着测试数据,拍着蔚林峰的肩:“六套装备全部达标,有些甚至超预期!我们决定,下周就进行‘机甲 - 机械 - 单兵’联合演练,让特种部队穿上 cmc300 动力甲,配合 ScV 配套装备,看看实战效果!”
系统提示音响起:【ScV 配套装备实地测试圆满完成,军方联合演练资格解锁,影响力 + ;抗腐蚀涂层性能验证通过,解锁 “外星生物防御预案” 基础框架,当前总影响力:!】
蔚林峰走出会议室,看着远处正在归位的 ScV,心里充满了期待 —— 下周的演练,不仅是对装备的考验,更是对 “中国智造” 守护家国能力的证明。而他不知道的是,在遥远的深空,那些带着强腐蚀性体液的外星虫子,正朝着地球的方向,缓缓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