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问题初步缓解,凌薇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她同样牵挂的领域——医疗卫生。北境战场伤兵营的经历,以及各地不时上报的时疫(传染病)情况,让她深知一个健全的医卫体系对于国家和民众的重要性。
这日,她在紫宸殿向萧玦和几位重臣详细陈述了自己构思已久的“军医体系”与“防疫制度”建设方案。
“陛下,诸位大人,”凌薇神色郑重,“将士为国戍边,流血牺牲,若因救治不及而枉死,实乃国家之痛,亦寒将士之心。而民间时疫一起,往往十室九空,不仅生灵涂炭,更动摇地方稳定。故,建立行之有效的医卫体系,与强军、富民同等重要。”
她首先阐述“军医体系”:
“其一,于各主力军营常设‘军医营’,配备经过严格培训的军医、护士(可选拔心灵手巧的士兵或招募民间郎中学徒进行战场急救培训)、以及标准化的急救药材和器械。军医营直属军中管辖,但业务受太医院指导。”
“其二,建立军医晋升与保障制度。优秀军医可与军官同享晋升、赏赐,其家属亦可得到抚恤优待,以提高其地位与积极性。”
“其三,编写《军用急救手册》,将战场常见的创伤处理、止血、固定、搬运以及预防疫病的方法规范化,下发至基层什长以上军官及所有军医,普及急救知识。”
接着,她转向更关乎广大民众的“防疫制度”:
“其一,建立疫情监测与上报体系。各州县必须定期向朝廷(太医院及户部)汇报本地民健康状况,一旦发现疑似时疫,须立即隔离上报,不得隐瞒。玩忽职守者,严惩不贷。”
“其二,设立常设‘防疫公所’。于各州府乃至大县,设立专门机构,储备常用防疫药材(如石灰、苍术、艾草等),并培训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卫生宣传、疫情发生时的隔离、消毒、施药等工作。”
“其三,推广公共卫生观念。由朝廷颁布‘卫生令’,倡导百姓饮用沸水、人畜分离、及时清理垃圾、病死者妥善安葬等。各地官学、村塾需加入基础卫生知识教授。”
“其四,整合医疗资源。鼓励各地有名望的郎中在官府登记,疫情发生时,需听从防疫公所统一调派。太医院需定期组织医术交流,并研究推广行之有效的防疫药方。”
这一套方案,融合了现代公共卫生理念与古代实际情况,既有宏观架构,又有微观措施,考虑之周详,令萧玦和在场大臣都深感震撼。他们从未想过,医卫之事,竟可以如此系统化、制度化地提升到国家层面。
兵部尚书首先表态:“皇后娘娘所议军医体系,实乃固本强军之良策!臣必全力推行,让我大靖将士再无后顾之忧!”
户部尚书也紧接着说:“防疫制度若能建成,实乃万千黎民之福!可有效避免‘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的惨剧,保地方安定,臣附议!”
太医院院使更是激动得老泪纵横:“娘娘真乃医者父母心!此制若行,活人无数,功德无量啊!”
萧玦看着侃侃而谈、目光坚定的凌薇,心中充满了骄傲。他的皇后,总是在为这个国家的根基默默耕耘。
“准奏!”萧玦斩钉截铁,“着兵部、户部、太医院,会同皇后,详细拟定章程,尽快颁布天下,推行实施!”
旨意下达,新的体系开始艰难却坚定地构建。第一批军医培训在京城卫戍部队中试点,第一本《军用急救手册》在凌薇主持下开始编纂,各州县的防疫公所也开始挂牌筹建。
阻力自然存在,观念的转变、资金的投入、人员的培训,都是难题。但在萧玦的全力支持和凌薇的持续跟进下,一切都在向前推进。
一年,两年……当边境再次发生小规模冲突,伤兵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死亡率大幅下降时;当某地突发洪水,因防疫措施到位而未酿成大规模疫情时;当百姓逐渐养成喝开水、清理垃圾的习惯,孩童因病夭折率明显降低时……所有人都真切地感受到了这套新体系带来的改变。
“万民安康”,不再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而是在帝后二人脚踏实地、一项项利民政策的推动下,逐渐照进现实。凌薇用她的智慧与仁心,不仅在大靖的军事和农业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更在关乎每个人生命健康的领域,构建起一道坚实的屏障,为即将到来的盛世,奠定了最温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