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辰逸的手机又响了,铃声温柔得像催眠曲,每次接完,眉心却多一道褶子。陆母在电话那头絮絮叨叨:“隔壁老李孙子都会打酱油啦,你爸腿脚不如从前,就盼着家里热闹点……”话锋一转,又轻轻叹气,“微光那孩子优秀,可家终归得有人操持,你说是不是?”——软刀子割肉,不见血,却刀刀割在筋脉上。
一边是亲妈,一边是灵魂伴侣,夹心饼干也不好当。陆辰逸每次挂断电话,都像打完一场辩论赛,太阳穴突突跳。他清楚,老妈的“顾家”论是老一辈dNA里的默认设置,可微光正值盛放期,要她回家洗手作羹汤?想都别想。于是他把烦恼咽进肚子,脸色却越来越像天气预报——阴转多云。
微光早就嗅到低气压,也猜到赵芮在背后面递软刀。质问或抱怨?太low。干脆来个反向操作——把周末空出来,主动提议:“好久没回去看爸妈了,走,回家蹭饭!”不仅蹭饭,还大包小包拎补品,羊绒围巾一人一条,手写卡片塞进口袋,字写得比大学论文还工整。
进了陆家,微光秒切“温顺模式”。陪陆母聊家常,听老人家讲陆辰逸小时候穿女装的黑历史,笑得见牙不见眼;陪陆震霆聊财经,观点输出带节奏,老陆听得挑眉,暗暗点头。——不是演,是真心想把“儿媳”这个身份从名词变成动词。
某次家庭聚餐,陆母随手翻开《“新星破土”作品集》,被一幅祖孙情深油画击中,指着问:“这画……看着心里怪暖和。”微光顺势坐下,慢声细语讲创作背景:艺术家和外婆的故事,现代笔触如何解构永恒亲情。没有高大上词汇,全是“外婆的厨房”“柴火味”这种接地气描述,陆母听得入神,手指在画页上摩挲,眼里的冰霜开始化水。
变化来得慢,却肉眼可见。电话里的“催生经”少了,多了“注意身体”的叮嘱;看向微光的眼神,也从“别人家儿媳”变成“我家这孩子”。陆辰逸把这些变化收进眼底,心里软成一滩,握紧微光的手:“谢谢你,委屈了。”微光笑:“一家人说什么谢?时间而已。”
——婆媳暗涌,被温柔化解,赵芮的算盘再次落空。
可前脚刚踹飞“家庭牌”,后脚就来了“现实牌”。基金会扩张太快,账面上的钱跟不上了。运营总监安雅抱着报表冲进办公室:“再不想办法,明年就要喝西北风!”她提出一堆“造血”方案:引入品牌赞助、提高艺术品抽成、办收费沙龙……每一条都闪着金币光芒,却句句踩在微光的神经上。
“非营利”是底线,也是初心。把艺术家变成销售?把基金变商场?微光摇头如拨浪鼓。可现实也冷酷:账上余额日渐消瘦,员工工资、展览租金、材料补贴,样样都是吞金兽。理想与面包,开始拔河。
会议室里,两派意见吵成一锅粥——
·支持派:先活下去,再谈理想!
·保守派:面包会有的,但不能啃艺术的骨头!
微光揉着太阳穴,脑海里算盘噼啪响:或许,可以折中?引入企业赞助,但划定红线;开放艺术品销售,但抽成比例降到尘埃;增设公教活动,向城市拿补贴……既不掉节操,也能活下去。
夜里,她把方案扔给陆辰逸,对方扫一眼,笑:“商业我熟,红线你定,咱俩给基金会装上‘安全阀’,让它又能跑又不跑偏。”
窗外月色正好,理想与现实,终于肯握手言和。基金会内部风暴,暂时平息。但谁都知道,下一场考验,正在路上探头探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