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他和另一个男生抬起桌子,慢慢往走廊尽头走,留下于瑶站在原地。
教室里的早读声嗡嗡地绕在耳边,有人在背英语单词,有人在念古诗文,可她什么都听不进去。
夏念安从开学时的“转校生绯闻”,到国庆晚会的独舞惊艳,一直是全校的焦点,连隔壁班的同学都在讨论“高二有个叫夏念安的女生又漂亮又厉害”,怎么偏偏在最受关注的时候,说消失就消失了?
昨天沈青泽毫无预兆地离校,今天夏念安就急着转校,这两个人像提前约好了似的,一下子从她的生活里抽得干干净净。
没有留下一句话,没有透露一点去向,连他们之间最明显的“关联”,都被掐断得干干净净。
于瑶抬手扶住旁边的课桌,冰凉的桌面让她稍微稳了稳,可心里的慌却慢慢变成了密密麻麻的疼。
之前她还会嫉妒夏念安能得到沈青泽的偏爱,可现在,那些嫉妒全变成了恐惧。
他们之间,难道是真的分手了吗?不然怎么会连一句告别都没有,就这么彻底地从对方的世界里消失?
沈青泽踏入清大校门的那天,仿佛把“家”的温度也留在了身后。
他从没主动往家里打过一个电话,妈妈攥着手机翻通讯录时,总盯着他的号码犹豫半天,最后还是忍不住拨过去。
电话接通的瞬间,那头先传来的永远不是儿子的声音,而是实验室里仪器运转的“嗡嗡”声,或是团队讨论项目的争执声,偶尔还夹杂着键盘敲击的急促声响。
“阿泽啊,家里一切都好,你在学校……吃得还习惯吗?食堂的菜合口味不?”
妈妈的声音放得很轻,像怕惊扰了什么,可等不来几句家常,就会被沈青泽略显不耐烦的声音打断:“知道了,在忙。”
话音刚落,听筒里就只剩“嘟嘟”的忙音,把她没说完的“天凉了记得加衣”“别总熬夜”全堵在喉咙里。
次数多了,妈妈连拨电话的勇气都少了。
她会把想叮嘱的话写在彩色便签上,比如“你之前爱吃的牛肉酱我装了两瓶,想寄给你”“之前的钢笔没有拿上,要不要妈给你买支新的”,可写完又一遍遍揉成团扔进垃圾桶。
她怕电话接通后,又只换来一句“在忙”,连让她把话说完的机会都没有。
最后只能等到节日,才敢抱着一丝期待拨通号码,声音里满是试探,“阿泽,中秋了,家里做了你爱吃的月饼,你……要不要回家看看?”
或是“元旦放假,妈给你炖排骨,回不回来呀?”可电话那头的回复永远如出一辙:“不回,在忙。”
没有多余的解释,没有半句安抚,只有冰冷的敷衍。
转眼一年过去,家里的挂历换了两本,沈青泽的房间还保持着原样。
书桌上的高三课本没动,衣柜里还叠着他临走前穿的针织衫,可他再也没踏回过这个家门。
就连除夕那天,妈妈从下午就开始忙,炖了他爱吃的红烧肉,炸了酥脆的春卷,满桌的菜冒着热气,她却没心思动筷子,握着手机坐在餐桌旁,等时钟指向八点,才深吸一口气拨通电话。
“阿泽,除夕快乐啊,家里做了好多你爱吃的菜……”她的声音带着节日的暖意,可话还没说完,就听见那头传来键盘声和沈青泽略显疲惫却依旧冷淡的声音,“知道了,在忙。”
忙音再次响起时,妈妈握着听筒的手微微发颤。
桌上的红烧肉还冒着热气,可她看着那熟悉的菜式,眼眶却忍不住发红
她不知道儿子在忙什么,不知道他有没有按时吃饭,不知道他是不是又熬夜了,她什么都不知道,这个儿子好像被清大的“忙”裹得严严实实,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她把听筒贴在耳边,沉默了好久,才慢慢站起身,把满桌的菜一一装进保鲜盒。
或许等他哪天真的不忙了,回来还能尝尝家里的味道。
于瑶把心底的那点心思,像折起的纸条一样,轻轻塞进了抽屉最底层。
每次听见妈妈在电话里跟沈青泽说“忙就别回来了”,她都躲在房间里,指尖反复摩挲着手机里那张唯一和沈青泽的合照。
照片里他还会低头揉她的头发,可现在,他连电话里的声音都带着疏离的忙。
那已经不知道是多少年前拍的照片了。
她太清楚了,从沈青泽走进清大,从他连过年都不回家开始,这个哥哥就离她越来越远,远到她连“喜欢”两个字,都不敢再在心里多念一遍。
她也试过找夏念安。
刚开始是往夏念安原来的班级跑,托同学打听她转去了哪所学校;后来又去他们以前常去的奶茶店、书店,可是都没有她的踪影。
没人知道夏念安去了哪,她像突然从这个城市里消失了一样,没留下一点痕迹。
有次整理旧物,于瑶翻出了夏念安之前落送她的发绳,浅粉色的,上面还缀着个小小的蝴蝶结。
她攥着发绳坐在床边,突然就红了眼眶:
沈青泽越来越远,夏念安找不到,曾经温暖过她的两个人,好像都顺着时光的缝隙,慢慢从她的生活里溜走了,只留下她一个人,守着那些没说出口的心思和找不到答案的疑问。
家里的摊位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妈妈每天收摊回来,脸上的笑意都藏不住。
于瑶的口袋里,渐渐有了属于自己的零花钱,不再是偶尔几枚硬币,而是能让她在放学路上,大方地走进零食店,挑几包从前舍不得买的薯片和巧克力;周末和同学逛街时,也能对着橱窗里的连衣裙犹豫片刻后,爽快地付钱买下,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只敢隔着玻璃多看两眼。
餐桌上的变化更明显。
以前顿顿不离的猪肉青菜,慢慢被更丰富的菜品取代。
妈妈会炖上一锅鲜香的鸡汤,会买新鲜的鲈鱼清蒸,偶尔还会卤上一大盘牛肉,摆上桌时总笑着说,“现在条件好了,你们也多补补。”
于瑶捧着饭碗,看着碗里油亮的鸡肉,心里却是满满的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