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城鼓楼旁的娄府,书房里飘着淡淡的龙井茶香。紫檀木书桌上摊开着一份《四九城日报》,头版角落印着一行标题——“战斗英雄安居暖巢:第三肉联厂家属院成军民共建典范”,配图正是那片整齐的二层小楼。
娄半城捏着报纸边缘,指尖轻轻摩挲着纸面;半晌才缓缓放下,抬眼看向站在一旁整理茶具的三夫人谭美丽。
“美丽,你这个外甥,倒真是藏得深。”娄半城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惊叹,“我原以为他不过是个从北边回来的年轻营长,守着个肉联厂过日子;没成想,这能量竟大到能让这么多人替他发声站台。”
谭美丽手里的茶盏顿了顿,脸上露出几分欣慰的笑意:“晋冀这孩子为人踏实,听说在北边打仗时就总想着给战友多送点补给;没成想那些情分,现在倒成了他的助力。前几天我还听人说,晋冀怕家属院的事惹非议;没敢声张,哪知道转头就有报纸报道;还有不少领导帮衬。”
“报纸报道只是表面。”娄半城起身走到窗边,望着院外飘落的银杏叶,语气沉了几分,“我通过老徐(特殊渠道联系人)打听了,这次家属院的事,不仅工业部的张震山替他说话,连几个老首长都特意托人带话——‘不能让送过补给的小周受委屈,更不能让老兵寒心’。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谭美丽端着茶杯走过来,递到他手里:“意味着晋冀在北边攒下的人脉,比咱们想的还硬实?”
“不止硬实,更是‘情分’。”娄半城接过茶杯,指尖在杯沿转了一圈,“周晋冀当年在前线,没少给师级、团级单位送急缺的粮食和药品,有时候冒着炮火也要把补给送到阵地。
那些老首长、老团长,记的不是他‘营长’的职位,是他在战场上舍命递过来的那份情。现在他给退役老兵们盖房子,谁敢说半个‘不’字?谁要是敢为难他,就是跟一群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英雄作对,没人担得起这个骂名。”
他低头喝了口茶,目光重新落回报纸上的配图——照片里,几个穿着旧军装的老兵正站在楼前笑,胸前的军功章隐约可见。“你再看分房的那些人,全是跟着他从北边回来的老兵,要么是立过功的战斗英雄,要么是带伤退役的骨干。这群人是国家的‘宝贝疙瘩’,别说盖几栋二层小楼,就是盖得再好些,也没人能挑出理来。周晋冀这一步,看似是给弟兄们谋福利,实则是踩准了‘不让英雄寒心’的根子,既稳又准。”
谭美丽听得连连点头:“我就说晋冀不是个莽撞人,办起事来比谁都周全。之前他还跟人说,怕盖房子太惹眼,没成想倒是成了典范。”
“惹眼是肯定的,但他的‘惹眼’,惹得是该惹的人,拢的是该拢的心。”娄半城放下茶杯,走到书桌前,手指在纸上轻轻敲了敲,眼神渐渐亮了起来。
他这辈子在四九城摸爬滚打,最擅长的就是从蛛丝马迹里看透一个人的分量——之前他虽关注过周晋冀,却只当他是个有潜力的年轻晚辈;可如今看来,这后辈手里攥着的,是连他都要忌惮三分的“软实力”:军方的情分、老兵的人心、还有张震山这样的硬靠山。
“之前我还在琢磨,关键时刻要不要帮助晋冀一二,现在看来,咱们家未来还可能要指望人家。”娄半城嘴角勾起一抹精明的笑,“周晋冀不缺资源,缺的是在四九城地面上‘扎得更深’的渠道。咱们娄家在社会有点人脉和资源,还有几个老关系,要是能跟他搭上线——既帮他稳定了货源;咱们也能借着他的人脉,跟上层牵牵线,这可是双赢的买卖。”
谭美丽眼睛一亮:“你是想主动找晋冀合作?”
“不是主动找,是‘顺理成章’地搭话。”娄半城摇了摇头,语气带着老谋深算,“你先多跟周晋冀提提咱们家的事情,探探他的口风。等过阵子,我再借着‘过去串门’的由头,去肉联厂家属院走一趟,跟他见上一面。这么聪明的年轻人,不用我多说,他自然明白其中的好处。”
他拿起桌上的报纸,重新折好,放进抽屉里。“这小子,现在是棵刚冒尖的好苗子,咱们得趁早跟他把关系处好。以后四九城的局面,说不定就得靠这些从北边回来的硬骨头撑着,跟他站在一边,咱们娄家才能稳。”
窗外的银杏叶又落了几片,飘进书房的窗棂,落在书桌一角。娄半城看着那片叶子,手指轻轻捻起,眼神里满是笃定——这一次,他没看错人,周晋冀的能量,远不止一个肉联厂厂长那么简单。而他的决断,从这一刻起,已经悄然偏向了这位年轻的外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