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3年秋,中部某省财政厅的警报灯彻夜不熄。
大屏上跳动的数字像一串倒计时炸弹——三项隐性债务将在三个月内集中到期,总额高达12.6亿元;另有七项非标融资进入风险预警名单,涉及学校扩建、保障房配套等民生项目。
财政厅长老周攥着报表冲进会议室时,衬衫后背洇着一片汗渍:“沈领导,这回真悬!土地出让金比预期少了三成,城投公司账上只剩两千多万,连利息都快兜不住了!”
投影幕布上的债务图谱密密麻麻,红色标记几乎覆盖了半个屏幕。
沈逸风戴上老花镜,指尖在大屏上缓缓滑动:“别慌,先给我看看家底。”
他调出全省国有资产清单,目光突然一顿,“等等,这里——城区有32处闲置停车场,17栋保障房空置率超40%,还有两宗挂牌半年没卖出去的产业用地?”
老周凑过来:“这些早统计过,停车场收费低还收不上来,保障房租不出去,产业用地位置偏没人要……”
“可它们都是资产。”沈逸风合上文件夹,语气笃定,“不能简单粗暴‘一刀切’砍项目,要科学‘排雷’。”
他转身对随行的资产证券化专家老吴使了个眼色,“老吴,给他们算笔账。”
三天后,省财政厅会议室变成了“资产盘活作战室”。
大屏上切换着卫星地图和财务模型:32处停车场按区位分级,核心地段的12处打包成“城市停车资产包”;
17栋保障房筛选出临近地铁的9栋,与周边商业配套打包成“租赁住房REIts”;
两宗产业用地联合相邻的物流园,重新规划为“产城融合示范区”后整体挂牌。
“核心思路就一条。”沈逸风用激光笔圈住大屏,“把沉睡的国有资产变成现金流,用未来的收益还当下的债。”
他指向停车场资产包,“这里,按市场化定价测算,年租金收入至少3800万;保障房REIts如果发行成功,首期就能回笼5.2亿;产业用地重新规划后,预计溢价40%,挂牌价能到8.6亿。”
老周瞪大眼睛:“可这些资产有的产权不清晰,有的手续不全……”
“所以要同步做‘体检’。”资产证券化专家老吴推了推眼镜,“我们带了律所和评估团队,一周内把产权梳理清楚,三个月内完成证券化产品设计。”
他调出一份清单,“停车场需要补签12份管理合同,保障房的消防验收补3个手续,产业用地的控规调整已经和省自然资源厅对接好了。”
方案落地比想象中更快。
首周,省财政厅联合国资委成立“资产盘活专班”,抽调20名干部驻点各资产现场。
在城区最大的露天停车场,管理员老李正对着新安装的智能道闸发愁:“这玩意儿咋用?”
专班技术员小张蹲下来演示:“大爷,刷车牌自动计费,收入直接进财政专户,每笔流水都能追溯。”
第二周,保障房小区里挂起了“租赁住房REIts试点”的横幅。
租户王大姐好奇地问:“这会不会影响我们住?”
专班工作人员解释:“您放心,租金还是按月交,只是以后由专业公司统一管理,会修电梯、装电梯,还能引进超市和诊所。”
最关键的产业用地挂牌前夜,沈逸风特意赶到现场。
月光下,规划图上的物流园和产业用地被红线连成一片,标注着“智能制造产业园”的字样。
“老周,这块地要是成了,不仅是还债,更是给地方经济装上新引擎。”他指着图纸,“未来引进三家高新技术企业,能带动2000人就业,税收每年多一个亿。”
半年后的冬日,省财政厅会议室再次亮起大屏——债务风险等级从“橙色预警”下调至“黄色关注”。
大屏右侧的柱状图显示:停车场资产包首月租金到账320万,保障房REIts成功发行,回笼资金5.8亿(超出预期11%),产业用地以9.3亿高价成交(溢价43%)。
老周捧着报表,声音都有些发颤:“沈领导,这半年我们不仅还清了12.6亿到期债务,还提前处置了4项预警债务,财政账户里现在趴着2.3亿流动资金!”
沈逸风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想起三个月前老周愁白头的样子。
他起身走到大屏前,指着停车场和保障房的实时监控画面:“看,这些资产活了,民生项目也没耽误——学校扩建按时完工,保障房住户的电梯下个月就能用。”
他转身对身旁的闲置资产管理人老郑说:“记住,盘活资产不是为了还债而还债,是要让每份公共资源都创造持续价值。”
老郑连连点头:“您放心,我们已经制定了二期计划,把剩下的20处闲置资产也分类盘活,未来三年能再释放15亿现金流。”
散会后,老周送沈逸风到电梯口。
他摸出一包烟,又讪讪收回:“您这些年总说,地方债化解要‘疏堵结合’——堵的是盲目举债,疏的是盘活存量。今天我才真正明白。”
沈逸风摆摆手:“金融工具的本质是服务实体经济。这些资产本来就是老百姓的公共财富,只是以前没找到合适的‘变现’路径。”
电梯门缓缓闭合时,他补了一句,“对了,下次调研记得带我去看看那所新建的学校——债务瘦身了,孩子的教室更得亮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