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草长莺飞。陈家的喜气如同这渐暖的天气,一日浓过一日。
镇上的王媒婆成了陈家常客,每次来都带着张家的诚意。合八字的先生是张大夫特意请的县城里有名的徐半仙,红纸黑字批下天作之合,家宅兴旺八个大字,让王桂花悬着的心彻底落回肚子里。
下聘那日,张家给足了体面,除了常规的三牲六礼,还有两匹绸缎、四匹细布、一对分量实在的银镯子并纹银八两。聘礼队伍抬进陈家小院时,引得全村人都来围观。
张家真是厚道人家!刘婶子帮着清点聘礼,笑得合不拢嘴,瞧瞧这料子,这做工,在咱们镇上可是上上等!
王桂花摸着那光滑的绸缎,心里又是欢喜又是酸楚。欢喜女儿得了好归宿,酸楚的是自家能拿出的嫁妆实在有限。她暗下决心,定要日夜赶工,给秀兰绣出最体面的嫁衣。
陈秀兰的亲事一定,仿佛连带着陈青文的前程也明朗起来。这日放学后,周秀才将陈青文单独留下。
府试在即,须得早作准备。周秀才神色严肃,县里李秀才与我相熟,他门下今年足有三人过了县试。此外,临山镇的刘秀才也会带着一名学生前来。明日我带你去县城,与那四位学子见个面,凑足五人,好行互结之礼。
青文心中一凛,知道真正的考验即将来临。府试不比县试,需往府城平川府赴考,路途、食宿皆是考验。
次日一早,陈青文便跟着周秀才赶往县城。
李秀才住在城西一条清净的巷子里,青砖小院,透着书香门第的雅致。
堂屋里已有四位少年在等候,经李秀才引见,陈青文得知那位身形微胖、圆脸,面带笑意的叫赵友良,父亲是县城赵氏杂货行的东家;瘦高个、神情腼腆的叫冯宝树;另一个与自己年纪相仿、目光灵动的叫钱启明。最后一位来自青石镇的少年叫吴志远,眉目清秀,话不多,但眼神透着聪慧。
既是周兄、刘兄的高足,人品定是可靠的。李秀才捻须微笑,目光在五个少年身上扫过,府试非同小可,尔等五人既为同考,当互相砥砺,共赴前程。
互结文书早已备好,五人依次签字画押。赵友良最为活络,签完字便笑道:家父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咱们既为同考,便是有缘。去府城的路途、住宿,诸位不必担心,我家商队每月都要往返平川府数次,四月下旬正好有一批货要送,咱们可跟着商队同行,既安全又便宜。
这话如同及时雨,解决了青文最大的难题。他连忙拱手道谢:多谢赵兄!
举手之劳罢了。赵友良摆摆手,显得很是豪爽,食宿也好说,我家在府城有相熟的客栈,价格公道,离考棚也近。
冯宝树和钱启明也明显松了口气。吴志远微微颔首致意,举止文雅。
李秀才与周秀才、刘秀才对视一眼,皆是满意。周秀才提点道:府试重在经义策论,题目往往结合时政。尔等这些时日,除温经外,也需留意朝廷邸报、地方政令,做到心中有数。
三位先生又详细讲解了府试流程与注意事项,直到日头偏西,青文才跟着周秀才辞别李家。
回程的路上,周秀才难得语气温和:赵家小子虽出身商贾,却是个热心肠的。你与他同行,我也放心些。只是切记,莫要因此分了心,备考才是正经。
学生明白。青文恭敬应道。夕阳将师徒二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陈青文心里充满了对周夫子的感激。
到家时,已是暮色四合。陈家堂屋里点着油灯,王桂花和秀兰正在灯下缝制嫁衣,陈满仓则在编筐。见青文回来,都抬起头来。
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晚?学堂有什么事吗?陈满仓放下手里的活计问道。
青文将去县城互结、以及可与赵家同行之事细细说了,最后道:先生嘱咐,四月二十日一早,在县城北门集合,跟着赵家的商队去府城。需得提前准备好车马费、住宿费和考试杂费,约莫要三两银子。
听到三两银子,王桂花缝衣的手顿了顿,但很快又继续飞针走线:该花的钱不能省。你爹早就把银子备下了。
后面几日王桂花赶着给父子俩整理行装,连小小的石蛋似乎也感受到家里不同寻常的气氛,这几日格外的乖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