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文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大唐“笔杆子战神”张说:凭一支笔搞事业,顺便和姚崇“互怼”的一生

序章:不是所有姓张的都叫“流量”,他叫“实力派”

在武则天到唐玄宗那几十年乱糟糟的大唐职场里,要是搞个“最会用笔杆子混饭吃”排行榜,张说敢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这人祖籍洛阳,出身官宦世家,但不是那种一出生就含着金汤匙的顶级豪门——他爹最高也就做到刺史,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不算顶流,但也够给他铺个“考公”的基础台阶。

张说小时候就跟别的熊孩子不一样,别人爬树掏鸟窝的时候,他抱着《左传》啃得津津有味;别的小孩比谁弹弓打得准,他比谁写的文章被先生圈的红圈多。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还是“学霸型”的。不过他没走“拼爹”的捷径,而是扎扎实实走科举路——毕竟在武则天时代,科举才算真正给寒门(哦不对,他算中产)子弟打开了上升通道,不像以前全靠门阀推荐,你再有才,没人引荐也白搭。

有人可能会问:唐朝科举难不难?这么说吧,当时考个进士,比现在考清北还难,每年录取人数也就几十人,有时候甚至个位数。而张说考的还不是普通进士,是“制举”——这玩意儿比进士科还高级,相当于“特招公务员考试”,专门选拔有特殊才能的人,题目更偏实务,也更考验真本事。

永昌元年(689年),22岁的张说参加制举,题目是“贤良方正科”,说白了就是考“你怎么当一个好官,怎么给国家提建议”。当时参加考试的有上千人,张说一没托关系,二没走后门,就凭一篇策论,直接拿下全国第一。武则天看完他的卷子,当场拍板:“这小伙子行!脑子清楚,文笔还溜,留中央用!”

就这么着,张说一出道就站在了别人一辈子都未必能摸到的起点——授太子校书郎,虽然官阶不高(从九品下,相当于现在的副科级),但胜在平台好,能在太子身边干活,还能接触到中央核心文件。用职场术语说,这叫“入职即进核心储备人才库”,未来可期。

不过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个22岁的“职场新人”,后来会成为横跨武周、中宗、睿宗、玄宗四朝的“政坛常青树”,还能凭一支笔写出“燕许大手笔”的名头,更能在波谲云诡的权力斗争里,既没被砍头,也没被流放致死,最后还能善终,顺便给唐朝搞了个兵制改革——这人生剧本,比现在的职场爽文还精彩。

第一章:刚正不阿的“刺头”:敢跟武则天的“红人”叫板

张说入职后,凭借一手好文笔和脑子活,升职速度不算慢。没过几年,就从太子校书郎升到了凤阁舍人(中书舍人),官阶从六品上,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秘书,专门给皇帝写诏书、拟文件。这岗位是实打实的“笔杆子核心岗”,皇帝的想法能不能变成正规的“红头文件”,全看这些舍人的本事。张说在这个岗位上做得风生水起,武则天对他的文笔特别满意,有时候甚至会说:“这事儿不用让别人写了,叫张说过来,他写的朕放心。”

要是换个圆滑点的人,拿到皇帝的信任,肯定会趁机抱大腿、搞关系,比如跟当时武则天身边最红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搞好关系。这俩兄弟是武则天的男宠,仗着武则天的宠爱,简直是“大唐顶流网红”,权力大到能干预朝政,大臣们要么巴结,要么装看不见,没人敢得罪。

但张说偏不。他是个典型的“文人风骨党”,眼里揉不得沙子,见不得这俩兄弟仗势欺人。有一次,张易之想让张说帮他写一篇“歌功颂德”的文章,想把自己包装成“贤良忠臣”,还暗示写完了就给张说升职。换别人可能就答应了,不就是写篇文章嘛,又不费力气,还能换个好前程。结果张说直接拒绝:“我是给朝廷写文书的,不是给私人写吹捧文章的。您要是有政绩,朝廷自然会表彰;要是没政绩,我写了也没人信。”

张易之当时就脸黑了:“你不给我面子?”张说还挺硬气:“不是不给您面子,是我得对得起手里的笔,对得起朝廷给我的俸禄。”

这事儿还不算完。后来张易之兄弟陷害宰相魏元忠,想让张说做伪证,证明魏元忠“谋反”。张易之提前威胁张说:“你要是敢不配合,小心你的脑袋!”到了武则天面前对质的时候,张说一开始有点犹豫——毕竟跟张易之硬刚,风险太大了。但他看到魏元忠被冤枉的样子,又想起自己的初心,当场改口:“陛下,臣刚才是被张易之胁迫的,魏宰相是忠臣,从来没说过谋反的话!”

这话一出口,满朝震惊。武则天也愣了,张易之兄弟更是气得跳脚,当场就喊“张说撒谎”。但张说既然敢说,就没怕过——他把张易之怎么胁迫他的过程全说了出来,条理清晰,证据(虽然是口头的)确凿。

武则天虽然宠信二张,但也不是完全糊涂,知道张说没撒谎,可又不想让二张下不来台,最后折中处理:没治魏元忠的死罪,但把他贬官了;张说因为“言辞不当”,也被贬了——从中央的中书舍人,一下子贬到钦州(现在的广西钦州)当司户参军,相当于从中央办公厅秘书贬到地级市的民政科科员,落差不是一般大。

有人说张说傻:“跟二张硬刚有什么好?丢了官,还去那么偏远的地方受苦。”但张说不这么想,他在去钦州的路上,还写了首诗:“万里南迁客,三年厌瘴气。不知吾罪也,天造此山川。”意思是“我虽然被贬了,但我没做错,这是老天爷让我来体验生活呢”。

你还别说,他在钦州还真没躺平。当时钦州是偏远地区,经济落后,百姓生活苦,还经常有少数民族冲突。张说到了之后,没摆“前中央官员”的架子,而是深入基层,跟百姓聊天,了解他们的困难。他还帮当地修水利、教百姓种庄稼,甚至还调解了几起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当地百姓都觉得:“这个贬来的官,跟别的官不一样,是个办实事的。”

后来有人把张说在钦州的政绩报告给武则天,武则天也有点后悔,觉得当初贬得太狠了。没过几年,就把张说调回了内地,先在岳州(现在的湖南岳阳)当刺史,后来又调回中央。

这一次贬谪,让张说明白了两个道理:第一,职场里不能太刚,得学会保护自己;第二,不管在什么岗位,只要好好干活,总能被看见。不过他骨子里的“刚”,其实没怎么变——后来跟姚崇互怼,还是因为他觉得“不对的事,就得说”。

第二章:中宗复位:职场“复读生”的逆袭,顺便成了“修史达人”

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革命”,逼武则天退位,中宗李显复位,唐朝又回到了李氏手里。这时候,当初因为得罪二张被贬的官员,大多都被召回中央,张说也不例外——他被任命为兵部员外郎,后来又升为工部侍郎,相当于从“地方官”重新回到“中央部委领导”序列,成了职场里的“复读生”,但这次复读,他的起点比第一次更高。

中宗时期的唐朝政坛,其实挺乱的——中宗性格软弱,老婆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想当第二个武则天,到处安插亲信,朝政被搞得乌烟瘴气。很多大臣要么投靠韦后,要么明哲保身,只有少数人敢站出来说话,张说就是其中一个。

有一次,安乐公主想让中宗立她为“皇太女”(相当于储君),还让大臣们表态。很多人不敢反对,只有张说站出来:“陛下,自古以来,储君都是立皇子,没听说过立皇太女的。要是立了皇太女,天下人会怎么看?朝廷的规矩还怎么立?”

安乐公主当场就火了,指着张说的鼻子骂:“你算什么东西,也敢管我的事!”张说也不怂:“我是朝廷的大臣,就得管朝廷的事。皇太女这事不符合规矩,我不能同意。”

中宗虽然宠女儿,但也知道张说说得有道理,最后没敢立皇太女。这事之后,韦后和安乐公主都恨上了张说,总想找机会整他。张说也知道自己在中央待不下去了,就主动申请外放,去相州(现在的河南安阳)当刺史。

在相州任上,张说还是老样子,办实事——修城墙、整吏治、安抚百姓,把相州治理得井井有条。后来中宗被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死,李隆基(也就是后来的玄宗)和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睿宗李旦复位。

睿宗复位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张说——因为张说不仅有才华,还一直反对韦后,是“自己人”。于是,张说又被调回中央,这次直接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

从地方官到宰相,张说只用了两年时间,这速度在唐朝政坛里算是“火箭提拔”了。不过当上宰相后,张说的第一个大任务,不是处理朝政,而是“修史”。

睿宗让张说主持编修《则天实录》,也就是记录武则天时期的历史。这活儿不好干——武则天是睿宗的妈,既要客观记录她的政绩(比如重视科举、发展经济),又要记录她的过错(比如重用酷吏、宠信二张),还不能得罪睿宗,更不能让后人觉得唐朝“不正统”。

很多人都劝张说:“你就多写点武则天的好,少写点不好的,免得惹麻烦。”张说却不这么干,他说:“修史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要是光说好话,那史书还有什么用?后人怎么知道历史的真相?”

于是,张说带着一群史官,查遍了武则天时期的宫廷档案、奏折、民间记载,花了一年多时间,编成了《则天实录》。这本书里,既写了武则天开创殿试、发展农业的功绩,也写了她重用酷吏、滥杀无辜的过错,还客观记录了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革命”的过程。睿宗看完后,不仅没生气,还夸张说:“你编的这本书,既不偏袒,也不抹黑,是真正的‘信史’。”

后来,玄宗即位后,也让张说继续修史,编修《唐六典》——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记载唐朝官制的书,相当于现在的“唐朝政府机构说明书”。《唐六典》详细记录了唐朝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的职责、官阶、俸禄,甚至连官员的服饰、礼仪都写得清清楚楚。这本书编了十几年,张说是主要负责人之一,为后来唐朝的官制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

有人说:“张说一个宰相,不好好处理朝政,天天跟史书打交道,是不是不务正业?”其实不是——在古代,修史是国家大事,尤其是唐朝,特别重视历史的“借鉴作用”。张说通过修史,不仅梳理了唐朝前期的历史脉络,还为后来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比如他在《唐六典》里提出的“精简机构、明确职责”,后来就被玄宗采纳,成了唐朝中期官制改革的重要方向。

不过,就在张说修史修得风生水起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一生之敌”——姚崇。这俩人都是宰相,都有才华,都想为唐朝做事,但性格和做事风格完全不一样,一场“宰相互怼大戏”,就此拉开序幕。

第三章:“姚张之争”:务实派VS文艺派,宰相办公室的“神仙打架”

姚崇比张说大11岁,是个典型的“务实派”官员——他不擅长写文章,但特别会处理实际问题,比如治理蝗灾、整顿吏治、稳定边疆,都是一把好手。而张说则是“文艺派”官员——文笔好,有学问,擅长制定长远规划,但有时候会显得“理想化”,不太接地气。

两人一开始没什么矛盾,甚至还互相欣赏——姚崇觉得张说有学问,能帮朝廷制定规章制度;张说觉得姚崇会办事,能解决实际问题。但自从两人都当上宰相后,矛盾就慢慢出来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用人之争”。姚崇用人,只看能力,不看出身和资历——哪怕你是寒门子弟,只要有本事,他就推荐你当官;哪怕你是世家子弟,没本事,他也不重用。而张说用人,更看重“学问”和“品行”——他觉得当官的得有文化,得有风骨,不然就算再会办事,也容易走歪路。

有一次,姚崇推荐一个叫魏知古的官员当宰相。魏知古是寒门出身,没什么学问,但特别会处理财政问题。张说当场就反对:“魏知古虽然会管钱,但他没读过多少书,连基本的礼仪都不懂,当了宰相,怎么跟其他大臣交流?怎么给陛下提建议?”

姚崇反驳:“陛下让我们当宰相,是让我们解决问题的,不是让我们比谁读书多的。魏知古能解决财政问题,这就是他的本事,为什么不能当宰相?”

两人吵得面红耳赤,最后睿宗拍板:“魏知古先当门下省侍中,暂不拜相,先看看他的表现。”这事虽然暂时解决了,但两人的矛盾也加深了。

第二,“政策之争”。姚崇主张“精简机构、裁汰冗官”——当时唐朝中央和地方的官员太多,很多人拿着俸禄不干活,浪费国家财政。姚崇想把这些“闲官”裁掉,减轻国家负担。而张说反对,他觉得这些官员大多是“开国功臣之后”或者“跟着陛下打天下的人”,裁掉他们会“寒了人心”,还可能引发动乱。

姚崇说:“国家财政都快撑不住了,再不裁官,以后连军饷都发不出来了,到时候才会出乱子!”张说反驳:“裁官容易,但这些人没了工作,会到处抱怨,甚至勾结起来反对朝廷,到时候更难收拾!”

两人又吵了起来,最后睿宗还是倾向于姚崇,同意裁掉一部分冗官,但也没完全按照姚崇的意思来,算是“折中方案”。

第三,“皇位继承之争”。当时睿宗的太子是李隆基(后来的玄宗),但太平公主(睿宗的妹妹)想当第二个武则天,一直想废掉李隆基,立自己的人当太子。姚崇和张说都支持李隆基,但做法不一样——姚崇主张“强硬打压太平公主”,直接把她的亲信赶出朝廷;而张说主张“温和处理”,先安抚太平公主,再慢慢削弱她的权力,避免引发宫廷政变。

姚崇觉得张说“太软弱”:“太平公主野心太大,不早点收拾她,以后会出大问题!”张说觉得姚崇“太激进”:“太平公主是陛下的妹妹,要是直接打压她,陛下会不高兴,还可能被人说‘不孝’,到时候反而会帮了太平公主!”

这次争论,两人谁也没说服谁。但太平公主知道后,却觉得姚崇和张说都是“眼中钉”,开始在睿宗面前说他们的坏话。睿宗性格软弱,经不起太平公主的挑拨,最后把姚崇和张说都贬了——姚崇被贬到申州(现在的河南信阳)当刺史,张说被贬到岳州(现在的湖南岳阳)当刺史。

就这样,两位宰相因为“政见不合”,加上太平公主的挑拨,都离开了中央。张说在去岳州的路上,写了首《岳州别梁六入朝》:“远谪南荒一病身,停舟暂吊汨罗人。都缘直道更难近,岂是明君好贱臣。”意思是“我被贬到南方,不是因为我做错了,而是因为我太正直,不被小人容,也希望陛下能明白我的苦心”。

不过,张说和姚崇的“互怼”,并不是“私人恩怨”,而是“政见之争”。他们都想为唐朝好,只是方法不一样——姚崇像“公司的cEo”,擅长解决眼前的问题,让公司正常运转;张说像“公司的战略总监”,擅长制定长远规划,让公司未来发展得更好。后来玄宗即位后,先重用姚崇解决“眼前的麻烦”(比如蝗灾、边疆问题),等国家稳定了,再重用张说搞“长远规划”(比如兵制改革、编修《唐六典》),也算是“人尽其才”了。

第四章:玄宗朝巅峰:从“被贬宰相”到“燕国公”,还搞了个兵制改革

先天元年(712年),睿宗禅位给李隆基,也就是唐玄宗。玄宗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收拾太平公主——先天二年(713年),玄宗发动政变,杀了太平公主及其亲信,彻底掌握了政权,史称“先天政变”。

太平公主倒台后,玄宗开始召回那些被她陷害的官员,姚崇和张说自然也在其中。玄宗先召回了姚崇,让他当宰相,因为当时唐朝面临很多“急事”——比如河南、山东等地发生蝗灾,庄稼被蝗虫吃了大半,百姓流离失所;边疆的突厥、吐蕃也经常来骚扰,边疆不稳。姚崇是“务实派”,正好能解决这些问题。

姚崇当宰相的三年里,确实干了不少实事:他组织百姓灭蝗,保住了庄稼;他整顿吏治,裁掉了大量冗官;他安抚边疆,和突厥签订了和平协议,稳定了边疆。唐朝的局势慢慢稳定下来,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

开元四年(716年),姚崇因为儿子犯罪,主动辞去了宰相之职。玄宗这时候想到了张说——国家稳定了,该搞“长远规划”了,而张说正好擅长这个。于是,玄宗召回张说,让他担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之首),还封他为“燕国公”,食邑三千户。

从被贬的刺史,到宰相之首、燕国公,张说算是迎来了自己职场的“巅峰时刻”。他当上宰相后,干了三件影响唐朝历史的大事:

第一件事,改革兵制。唐朝前期实行“府兵制”——士兵平时是农民,种地养家,农闲时训练;打仗时自己带武器、粮食,打完仗再回家种地。这种制度在唐朝初期还行,因为当时人口少,土地多,农民有地种,愿意当府兵。但到了唐朝中期,人口多了,土地不够分,很多农民失去了土地,没法自己带武器、粮食打仗,府兵制慢慢就崩溃了——很多府兵逃跑,甚至逃到边疆当“流民”,导致唐朝的军队人数越来越少,战斗力越来越差。

张说看到了这个问题,向玄宗建议:“废除府兵制,实行募兵制——由国家招募士兵,给他们发工资、管吃管住、提供武器,让他们成为‘全职士兵’。这样既能保证军队人数,又能提高战斗力。”

很多大臣反对,觉得“募兵制会让军队变成‘私人武装’,将领容易拥兵自重”。但张说反驳:“只要朝廷掌握军队的调动权和将领的任免权,就不会出现拥兵自重的问题。而且募兵制能让士兵专心训练,战斗力会比府兵强很多。”

玄宗觉得张说说得有道理,同意实行募兵制。张说亲自负责招募士兵,他规定:只要身体健康,不管是农民、流民还是手工业者,都可以报名参军;参军后,每个月发“月钱”(工资),还能免除家里的赋税。

结果不到半年,张说就招募了13万士兵,组建了“彍骑”(唐朝的中央禁军)。这些士兵都是全职军人,训练有素,战斗力很强,后来成了唐朝抵御突厥、吐蕃的主力。募兵制的实行,不仅解决了唐朝的“兵源问题”,还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提供了稳定的国防保障——这是张说对唐朝最大的贡献之一。

第二件事,整顿财政。唐朝中期,因为官员太多、军队开支太大,国家财政很紧张。张说向玄宗建议:“精简中央机构,裁掉不必要的官员;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他先从中央机构下手,把原来的“三省六部”里的一些“闲职”裁掉,比如把“门下省”的“给事中”从6人减到4人,把“中书省”的“中书舍人”从6人减到4人,还裁掉了一些“临时机构”,比如“转运使”的一些下属官员。这样一来,中央官员的数量减少了近三分之一,国家财政负担减轻了不少。

然后,他改革税收制度——原来唐朝的税收主要是“租庸调制”(按土地收租、按人口收庸、按家庭收调),但很多地主和富商隐瞒土地和人口,逃避税收。张说派人清查全国的土地和人口,把隐瞒的土地和人口都登记在册,按照实际情况收税。这一下,国家的税收增加了近四分之一,财政状况慢慢好转。

第三件事,发展文化教育。张说本身是文人,特别重视文化教育。他向玄宗建议:“在长安和洛阳设立‘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扩大招生规模,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读书;还可以在地方设立‘州学’‘县学’,普及教育。”

玄宗同意了,张说亲自负责国子监的建设——他扩建了国子监的校舍,增加了“经书科”“律科”“算科”等专业,还聘请了当时最有名的学者当老师,比如孔颖达的弟子、着名经学家贾公彦。国子监的招生规模从原来的几百人扩大到几千人,不仅有贵族子弟,还有寒门子弟,甚至还有外国留学生(比如日本、朝鲜的留学生)。

张说还主持编修了很多书籍,除了之前提到的《唐六典》,还有《初学记》——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收录了从先秦到唐朝的各种文献资料,内容包括天、地、人、事、物等各个方面,后来成了唐朝读书人备考科举的重要参考书。

在张说的推动下,唐朝的文化教育事业达到了顶峰——当时长安和洛阳的书店里,书籍琳琅满目;国子监里,学生们读书的声音此起彼伏;各地的州学、县学也培养了很多人才,为唐朝的“开元盛世”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

第五章:晚年风波与身后名:“笔杆子战神”的落幕

张说当了三年宰相,把唐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玄宗对他特别信任,甚至说:“有张说在,朕就不用担心国事了。”但人红是非多,张说也不例外——他晚年因为两件事,受到了玄宗的冷落。

第一件事,“受贿风波”。张说有个亲戚叫张昌宗(不是武则天那个张昌宗),想当“尚书省右丞”(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部长),就给张说送了很多金银珠宝,请他帮忙推荐。张说觉得亲戚开口,不好拒绝,就向玄宗推荐了张昌宗。结果有人向玄宗举报,说张说“受贿荐官”。

玄宗派人调查,发现情况属实,很生气,把张说召进宫里,当面批评他:“你是宰相,应该公正无私,怎么能因为亲戚关系就受贿荐官?你让朕太失望了!”张说赶紧认错,把金银珠宝退了回去,还主动请求辞去宰相之职。玄宗虽然生气,但也知道张说功劳大,没真的罢免他,只是把他的宰相之职换成了“尚书省左丞相”(荣誉职位,没实权),算是给了他一个“台阶下”。

第二件事,“争权风波”。张说虽然没了宰相实权,但还是想参与朝政,经常在玄宗面前提建议,有时候还会批评其他大臣的做法。当时的宰相是源乾曜和张嘉贞,这俩人都是“务实派”,跟张说的“文艺派”风格不一样,经常跟张说发生矛盾。

有一次,源乾曜建议“减少国子监的招生规模”,因为国子监的学生太多,国家财政负担不起。张说反对,觉得“教育是国家根本,不能因为钱就减少招生”。两人在玄宗面前吵了起来,张说情绪激动,甚至还说了一些“源乾曜没文化,不懂教育重要性”的话。

玄宗觉得张说“太固执”,而且“越权行事”,就把他贬为“相州刺史”,让他回地方任职。这一次贬谪,对张说的打击很大——他已经60多岁了,身体不好,加上心情郁闷,到了相州后,就病倒了。

开元十四年(726年),张说在相州病逝,享年64岁。玄宗得知消息后,很后悔,觉得自己对张说太苛刻了,就追赠他为“太师”,谥号“文贞”,还亲自为他撰写了碑文。

张说去世后,后人对他的评价很高——《旧唐书》说他“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为文俊丽,用思精密,朝廷大手笔,皆特承中旨撰述,天下词人,咸讽诵之”;《新唐书》说他“发明典章,开元文物彬彬,说居力多”。简单来说,就是“张说不仅文笔好,还为唐朝的制度建设、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燕许大手笔”(“许”是指另一位文学家许国公苏颋,两人都是唐朝着名的“大手笔”)更是成了后世文人的“标杆”——宋朝的欧阳修、苏轼,明朝的归有光,都曾模仿过张说的文风;甚至到了清朝,乾隆皇帝还让人把张说的文章编集成册,供大臣们学习。

而他改革的募兵制,虽然在唐朝后期因为“藩镇割据”出现了问题,但在当时确实起到了“稳定国防”的作用,为“开元盛世”的到来提供了保障。可以说,没有张说的兵制改革,就没有后来唐朝的“万国来朝”;没有张说的文化建设,就没有“开元盛世”的“文化繁荣”。

张说的一生,是“文人从政”的典范——他凭一支笔走进中央,凭真本事当上宰相,凭一腔热血为国家做事;他虽然有过被贬的低谷,有过和姚崇的“互怼”,有过晚年的风波,但始终没忘记自己的初心:“对得起手里的笔,对得起朝廷的俸禄,对得起天下百姓。”

如果用现在的话来总结张说的一生,大概就是:“一个有才华、有风骨、有担当的职场人,虽然偶尔会犯点小错,但总体来说,是个‘好员工’,更是个‘好领导’。”

尾声:历史的回响:为什么我们还记得张说?

在唐朝的众多宰相里,张说可能不是最有名的(比如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但他却是最“特别”的一个——他既是“笔杆子”,又是“改革家”;既懂文化,又懂政治、经济、军事。他的一生,见证了唐朝从武周的混乱,到中宗、睿宗的动荡,再到玄宗的“开元盛世”,可以说是“唐朝中期的活历史”。

我们现在还记得张说,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燕许大手笔”,更因为他的“担当”——在武则天时期,他敢跟二张硬刚,不怕被贬;在中宗时期,他敢反对韦后和安乐公主,不怕得罪权贵;在玄宗时期,他敢改革兵制,不怕被大臣反对。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文人风骨”,什么是“官员担当”。

而且,张说的故事,对我们现在也有启发——在职场里,我们可能会遇到“政见不合”的同事(比如张说和姚崇),可能会遇到“小人陷害”(比如张说被太平公主贬谪),可能会遇到“犯错受罚”(比如张说的受贿风波),但只要我们像张说一样,保持初心、坚持原则、努力做事,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最后,用张说自己写的一句诗来结束这篇文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虽然这句诗其实是李白写的,但用在张说身上,也很合适)——张说的一生,虽然有起有落,但他始终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始终在为自己的理想奋斗,这大概就是他能被历史记住的原因吧。

UU文学推荐阅读:三国,我妻吕布,在线带飞!明末之木匠天子虚构三国太子我啊,最喜欢做好事了影视从海豹突击队开始从我是特种兵开始嘲讽成神应如妖似魔独步惊华:绝世倾城妃猎天争锋半个医士成皇帝我在影视世界和主角抢机缘时空穿越者的传奇之旅特工穿古代神秘婴儿,开局遭追杀唐太宗李世民命系我手俺老爹是程咬金大汉帝祚红楼之开局尤氏找上门仙唐:我开局锻造斩仙葫芦公子出巡唐朝小白领大明1840亮剑:一个旅我就敢打太原从屯田开始回到大汉打天下穿越之从小族长开始争霸天下爱乱世三国志从一艘战列舰开始打造无敌舰队梁臣美景夜公子大唐:误会了我不是你爹!穿越水浒的医者大秦:我真的不想当太子啊!明末枭雄贞观之银锤太保战国小大名乱三国:毒士千里驹,毒火攻心三国秘事第二部三国:败家从忽悠曹操开始唐逗卿卿日常之权倾天下魂穿风流八皇子超凡三国之开局天下第一第一权臣之路三国秘事第三部扛上妖孽太子爷大秦:无双皇子,开局掌掴嬴政大乾:帝国独裁者赘婿皇帝,开局超度十万反贼我带着空间戒指:穿越到1939陛下快跑吧,三皇子进京了三国:开局获得绝世武力
UU文学搜藏榜:三国之水浒点将三国:让你镇压反贼,没让你当反贼三国从救糜夫人开始我要改变历史!大汉女副将春秋大梦之白日做梦赝品太监流不尽的血三国:组建最强武将集团重生太子,开局竟劝弟弟们抢皇位我的抗战不一般靖难攻略魔法朋克大唐第一衙内盛宠毒女风华人在亮剑,我的麾下猛将如云武道剑修林辰薛灵韵穿越古代灾年,我有一座现代都市!我的帝国无双三国:张角师侄,我快权倾朝野了我在曹营当仓官我怀疑师妹是修仙者号外大明优秀青年日月光明:打造巅峰大明军统财神爷听明朝大佬们吹牛扯淡妙影别动队伸什么冤,全拉出去斩了开局成为诸葛亮师弟抗战:签到军事基地成晋西北霸主农家子弟科举路:逆袭命运翰林郎天国拯救:骑士之途南明太子复仇录造反,从辅佐美艳太后开始嫡妃当宠绯色豪门:高冷总裁私宠妻海权时代红楼大贵族决死军师傻驸马汉室风云录抗战兵王之叫我魏和尚九皇霸爱:爱妃十三岁抗日之战狼从西汉开始摆烂穿越到骨傲天新明史一等战功崇祯十七年秋
UU文学最新小说:谋天录开局废柴少爷华夏兵王杀疯了三国:美女收集者财倾山海缔王志这饷,李自成拷得我崇祯拷不得?逆天改命:牛马玩穿越大唐炼妖师,开局融合三足金乌侯府杂役秒变大佬山河劫之青云志扶苏已死,秦匠当立穿越成太平军小头目的小工程师穿越世子贴贴冰山美人书虫眼中的历史工科大明笑谈资治通鉴之南北朝不灭战魂:五帝全球攻略大唐:家父程咬金帝王串串烧玉佩求生之路大明风华:吾乃永乐第四子大明,朱允炆我来了!哈哈,原来三国是这样的那天,洛阳来了个年轻人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穿回1940在县里打鬼子明末暴君:从流亡皇帝到碾碎天下撰鼎记打猎:我射箭百发百中,咔咔炫肉金瓶梅那些事这爹科举太废,只好我先成阁老三国:吕布在此,诸侯谁敢称雄大明金算盘三国:开局被吕玲绮捡回家翰土惊尘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明末之从我一打二开启智谋卓绝的天机星吴用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大宋茶事案大明日不落帝国:我能辨忠奸四合院:重生傻柱的正确打开方式拜师九叔降妖除魔儒心弈世双生龙影穿越到古代当农民?猎秦李恪:开局骂太子傻波一反手偷桃三国:兄长别闹,你怎么会是曹操穿成阿斗,开局弄丢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