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五年的初秋,北京城的寒意渐浓,然而一股由内而生的活力,却驱散了季节带来的萧瑟。
距离那场震撼朝野的“嘉禾盛宴”已过去数月,由陆仁亲手擘画的两大基石——金融与农业,已如破土新苗,开始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棋盘街上,那座五层高、玻璃窗明净的“大明皇家银行”总部,已然成为京城最繁忙、也最令人心安的去处之一。门前那铸铁的“元宝缠枝”标识柱下,车马人流终日不息。商贾、百姓、甚至各府邸的管事,手持或朴素或精美的存单,神色从容地进出其间。
柜台后,身着统一深蓝制行的职员们拨算盘、录账册、验银票,动作麻利,言语客气。
一种名为“信誉”的无形资产,正随着每一次顺畅的兑付、每一笔微小利息的按时支付,悄然沉淀在人心之中。“大明中央银票”这轻飘飘的纸券,其坚挺程度,在民间已隐隐超越了沉甸甸的杂色私银。
这一日,银行后院专属于高层办公的静室内,炭火烧得正暖。陆仁翻阅着沈默呈上的首季度财报,唇角难以抑制地微微上扬。因其亦是银行的创办人,特设了个“总顾问”的称号。
“大人,”沈默虽面容略显清减,但眼神中充满了干事创业的锐气与满足,“首季核算已毕。扣除各项运营开销、备付金计提及存户利钱,净利……三十万七千两有奇。尤其汇兑业务,增长极快,商队多愿付些许手续费,以避转运之险。”
陆仁放下报表,欣然道:“好!此乃开门红。证明此路可行,非是空中楼阁。”他深知,这盈利的意义远大于数字本身,它标志着这套金融体系具备了自我造血的能力,不再是完全依赖朝廷输血的试点工程。
“属下已按计划,着手筹备南京、苏州分号事宜。”沈默继续汇报,“两地皆为商贸汇聚、银钱往来之重镇,分号一开,必能更快汇通南北,盘活天下商脉。”
“此事你全权负责,人员选派、规章制定,务求与总号一致,信誉乃根本,不容有失。”陆仁叮嘱道,随即话锋一转,“我更关心,‘农贷’之事,推行如何?”
提及此,沈默脸上光彩更盛:“回大人,首批低息农贷已于北直隶、山东、河南等畿辅要地发放,总额三十万两。主要贷予那些愿意试种新作物的农户、或是拥有田亩却缺乏资金的自耕农,用于购买薯种、玉米种,添置农具,或修缮水利。各地反应……颇为热烈。许多农户听闻是皇家银行放贷,利息又远低于民间印子钱,皆称颂陛下圣明,朝廷仁政。”
陆仁走到窗前,望着窗外院落中一棵叶子已落尽的梧桐,仿佛能看到遥远的田野间,那些拿到贷款的农民,正满怀希望地将来自美洲的神奇种子播撒下去。“金融之活水,能灌溉实业之田,方显其真正价值。此乃良性循环之始。”
与此同时,一场波及范围更广的“绿色革命”,也在帝国悄然蔓延。
基于西山和皇庄试种的巨大成功,以及南方气候更适宜、可一年多熟以快速扩繁种子的考量,朝廷正式下旨,将红薯、玉米、土豆等高产作物,优先在江南、湖广、四川等温暖地区进行官方推广。
通政司的驿马携带着盖有户部大印的公文与新作物种植图说,奔赴各地府县。
地方官员虽心态各异,有的积极筹办,有的观望敷衍,但皇帝亲见产量的震撼余威犹在,加之“农贷”的资金支持,使得推广工作终究是磕磕绊绊地启动了。
无数的薯藤、玉米种子、土豆块茎,被小心地装船、上车,沿着大运河、长江水系以及新修的官道,如同生命的信使,流向南方的万顷良田。一场关乎帝国未来人口与国力的深刻变革,就此埋下了坚实的种子。
……
暮色四合,陆府内却温暖如春,欢声笑语不断。
今日并非什么特殊节庆,只是陆仁难得闲暇,邀了沈默、赵德柱这两位既是得力臂助又是连襟亲戚的挚友过府一聚。更重要的是,他心心念念的“宝贝”——那些在西山暖房里精心培育出的辣椒,终于收获了足够一饱口福的量。
正厅旁特意辟出的小花厅里,一张特制的圆桌中央,摆放着一个造型奇特的黄铜锅具,锅下炭火正旺,锅内红油翻滚,咕嘟咕嘟地冒着泡,浓郁辛香的蒸汽弥漫在整个房间,带着一股令人鼻腔发痒、却又食欲大开的独特气息。
这便是陆仁凭着记忆,指导府中巧匠打造的“火锅”。桌旁,围坐着陆义、张氏、谢琦、陆芷(丫丫)、沈默与其妻陆薇(大丫)、赵德柱与其妻沈静。
“仁哥儿,你这又弄的什么新奇玩意儿?这味儿……可真冲!”赵德柱抽着鼻子,又是好奇又是警惕地看着那翻滚的红汤。
陆仁哈哈一笑,亲自用长筷夹起一片切得薄如蝉翼的羊肉,在红汤中涮了数下,待肉片变色蜷曲,便蘸了些按他指点调制的香油蒜泥碟,放入口中。刹那间,麻辣鲜香在味蕾上轰然炸开,熟悉的滋味让他几乎热泪盈眶。“此物名为‘麻辣火锅’,这锅底之魂,便是用我格物院新出的‘辣椒’所制。诸位都尝尝,保准让你们终身难忘!”
众人将信将疑,学着样子涮了起来。初入口时,那股强烈的辣味让不习惯的众人龇牙咧嘴,咳嗽连连,张氏更是连连喝水。但很快,那种酣畅淋漓、通体舒泰的感觉便征服了所有人。
“嘶……哈……过瘾!真过瘾!”赵德柱吃得满头大汗,却停不下筷,“这辣椒,真是个宝贝!比茱萸、姜蒜够味多了!”
连一向文静的谢琦,也辣得双颊绯红,眼眸却格外明亮,她小心地涮着一片青菜,轻声道:“此物食之,竟让人心生豪气。”
陆芷更是吃得欢快,一边吸着气一边说:“哥,这个一定能卖得很好!咱们能不能开个店,专推这火锅?”
席间气氛热烈,众人谈论着银行的进展、新作物的推广、商会的生意,家事国事天下事,尽融于这腾腾热气与麻辣鲜香之中。陆仁看着父母欣慰的笑容,看着谢琦恬静的侧颜,看着挚友畅谈的豪情,心中充满了难得的宁静与满足。
这人间烟火,这亲友团聚,或许正是他奋斗至此,最想守护的风景。
……
就在陆仁与亲友围炉夜话,享受着他为这个时代带来的味觉革新之时,遥远的东方,万里波涛之上,一场更为宏大的相遇,正悄然拉开序幕。
太平洋的无垠碧波,在持续数月的航行后,颜色似乎变得有些不同。海风中也夹杂了陌生的、属于大陆的气息。
远征舰队旗舰“镇远一号”的舰桥上,征夷副将军马武,身披沾染着盐渍的斗篷,如同一尊石刻的雕像,屹立在最前端。他手中紧握着一具由西山格物院光学所特制的高倍望远镜,镜筒牢牢对准着远方的水天相接之处。
舰队已经按照徐经绘制、并经由格物院修正的海图,航行了难以计数的日夜。他们穿越过狂暴的风浪,忍受过漫长的寂寞,也警惕地规避过几股形迹可疑的西洋帆影。此刻,一种莫名的预感,让所有经验丰富的老水手都绷紧了神经。
马武调整着焦距,坚毅的面庞上,每一道被海风刻下的纹路都充满了专注。起初,视野里只有翻滚的云层和单调的海平面。但渐渐地,在那云层之下,一道极其模糊、绵长的黛青色阴影,如同海市蜃楼般,出现在镜片的边缘。
他的心猛地一跳,稳住微微颤抖的手臂,再次仔细确认。
那不是云!那轮廓虽然模糊,却带着大陆特有的、坚实而雄浑的质感!它低伏在远方的海平面上,沉默、巨大,仿佛一头沉睡的远古巨兽。
“陆地……”马武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随即化为一声石破天惊的怒吼,响彻整个甲板:“前方!是陆地——!”
这一声呐喊,如同投入滚油的火星,瞬间点燃了整个舰队!
“陆地!看到陆地了!”
“我们到了!我们真的到了!”
“苍天庇佑!陛下洪福!”
欢呼声、呐喊声、哭泣声,从“镇远一号”迅速蔓延至整个舰队。无数水手、士兵涌上甲板,挤在船舷边,拼命地向远方眺望。许多人跪倒在甲板上,向着西方的方向叩首,感谢祖宗保佑,感谢将他们安全带至此地的皇帝与将领。
英国公张懋也在亲兵的搀扶下登上舰桥,老人家接过望远镜,望着那越来越清晰的海岸线,激动得胡须乱颤,老泪纵横:“到了……终于到了!列祖列宗在上,不肖子孙张懋,幸不辱命啊!”
马武强压下心中的澎湃激情,迅速下达一连串命令:“各舰保持队形,放缓航速!派出哨船前出侦查,测量水深,寻找适合登陆的港湾!所有人员,做好登陆准备!火炮戒备,防止岸上有不明威胁!”
舰队如同苏醒的巨龙,开始谨慎地调整姿态,向着那片未知的、充满无限可能与挑战的新大陆,缓缓靠近。
望远镜中,那片大陆的细节愈发清晰。蜿蜒的海岸线,郁郁葱葱的植被,高耸入云的山脉轮廓……一切都与中华、与东瀛,截然不同。这里,就是徐经口中沃野万里、物产丰饶的“亚美利加”,就是陆尚书念念不忘、认为关乎大明国运的海外疆土。
马武放下望远镜,深吸了一口带着泥土与森林气息的新鲜空气,目光锐利如鹰隼。他知道,艰苦的航行只是序幕,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建立据点,探索环境,与当地土人接触,应对可能存在的西夷势力……千头万绪,皆系于此。
他回头望了一眼西方,那是故国的方向。他在心中默念:“陆兄,你为我大明规划的这片新天地,我马武,定为你,为陛下,牢牢钉在此处!”
浩渺的太平洋上,龙旗招展,一支来自遥远东方的庞大舰队,终于抵达了命运的彼岸。
一个新大陆的时代,即将因他们的到来,而被彻底改写。
而在万里之外的北京陆府,火锅依旧沸腾,欢声笑语穿透窗棂,融入了帝国京华的万家灯火之中。
改革与开拓,家园与远方,在这一刻,构成了弘治盛世交响曲中,两个遥相呼应、却又同样激动人心的华丽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