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年的秋天,对于大唐帝国而言,是一个洋溢着丰收喜悦与变革气息的季节。辽东的战事尘埃落定,带来了广阔的疆土和至关重要的铁煤资源;官营的布帛与食盐如同两把利剑,刺入了世家门阀的经济腹地;而最根本的,关乎天下万民肚腹的农业,也迎来了决定性的转折点。
那处秘密皇庄再次迎来了辉煌的收获。经过连续三年的精心育种,林昊带来的后世高产粮种——那穗长粒饱的水稻、粗壮金黄的玉米、块茎硕大的土豆、藤蔓下藏着“金疙瘩”的红薯——已经成功地适应了关中的水土,其高产、稳定的特性得到了反复验证。司农寺少卿周允捧着最新、也是数量最为庞大的收获统计册,双手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快步奔向两仪殿。
“陛下!天佑大唐!祥瑞再显!今岁所有粮种,亩产均超预期!稻过十石,玉米近八石,土豆、红薯……其产无法以常理度之,恐达五十石之巨!”周允的声音带着哭腔,那是喜悦与震撼交织的泪水。
御座上的李世民,尽管早已心中有数,但听到这确切的、远超传统作物数倍甚至十数倍的产量数字,依旧感到一阵心潮澎湃。他深吸一口气,压下翻腾的情绪,目光变得坚定而深邃。
“好!育种之功已成,是时候惠及于民了。”李世民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传朕旨意,贞观十一年春,于京兆府辖下之长安、万年两县,先行试种推广此等高产粮种!”
这道旨意,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司农寺与京兆府立刻高效运转起来。贞观十一年开春,冰雪消融,万物复苏,正是播种的希望时节。长安、万年两县的县衙门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前来领取粮种的,多是面色黝黑、手掌粗糙的自耕农或佃户。
衙署的胥吏和司农寺派来的官员们,大声地、不厌其烦地向每一个领种的百姓解释着:
“老乡,看清楚了,这是陛下念着大家不易,特命清源县侯林昊林县侯与司农寺,耗费数年心血,培育出的‘祥瑞粮种’!”
“此稻种,亩产可达十石!这玉米,亩产近八石!这土豆、红薯,更是能产数十石!”
“陛下隆恩,今岁只在咱们长安、万年两县试种,尔等皆是受了皇恩浩荡!须得仔细学着这附上的种植要略,好生伺候这些庄稼,待到秋收,便知陛下所言不虚!”
起初,百姓们听着那如同天方夜谭般的产量数字,大多是将信将疑,甚至有人认为官府在说胡话。但当他们亲手触摸到那明显比寻常稻种更加饱满金黄的稻谷,那颗粒硕大、色泽诱人的玉米,还有那从未见过的、带着泥土芬芳的土豆和红薯块茎时,怀疑渐渐被好奇与一丝微弱的希望所取代。
尤其是一些年长的老农,捧着那沉甸甸的稻穗样本,手指摩挲着,浑浊的眼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芒:“这……这谷粒,老汉种了一辈子地,从未见过如此饱满的!若真能亩产十石……那,那真是神仙赐下的粮食啊!”
不知是谁第一个带头,朝着皇城的方向,扑通一声跪了下去,用带着哭腔的乡音高呼:“草民叩谢陛下天恩!谢陛下赐下神粮!”
“谢陛下!谢林县侯!”
如同潮水一般,领到粮种的百姓们纷纷跪倒在地,黑压压的一片,磕头如捣蒜,感激涕零之声汇聚成一股暖流,在春寒料峭的空气中回荡。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视土地和粮食为性命的农民而言,没有什么比高产的种子更能让他们感受到皇恩的浩荡与实在。李世民“天可汗”的威名之外,此刻更增添了一层“仁德圣君”的光辉,深深烙印在这些最底层民众的心坎上。
这一盛况,自然也被各世家门阀安插在各地的管事、眼线,迅速报了回去。
起初,世家核心人物对此嗤之以鼻。“亩产十石?数十石?滑天下之大稽!定是李世民为了收买人心,弄虚作假!”卢承宗在书房里冷笑着将报告扔在一边。
但很快,更多细节传来,尤其是那些被领走的、实物粮种的描述,让他们心中开始打鼓。崔琰捻着胡须,沉吟道:“空穴来风,未必无因。那林昊弄出的稀奇古怪还少吗?竹纸、火器、飞梭织布机……哪一样不是匪夷所思?这粮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于是,抱着一种复杂的、既怀疑又不得不警惕的心态,几大世家的管事们也混在人群中,或以自家田庄的名义,或通过其他渠道,想方设法地弄到了一些高产粮种的样本,数量不多,但足够在他们家族控制的核心田庄里,开辟出几块“试验田”进行种植。
“仔细着点种,按他们给的法子来。”世家田庄的庄头对着佃户们吩咐,语气中带着前所未有的郑重,“我倒要看看,这被吹上天的‘神粮’,到底能长出个什么花样来!”
一场无声的竞赛,在关中的沃野上悄然展开。一边是满怀希望、精心伺候的普通百姓,一边是冷眼旁观、带着审视目光的世家庄园。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那片片刚刚播下希望的田地,等待着秋日那最终的答案。
几乎在高产粮种开始分发的同时,另一项足以震动天下士林、从根本上撼动知识垄断格局的宏大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这项提议,同样源于林昊。他在一次与李世民、李承乾的私下奏对中,详细阐述了人才对于治理新开拓的辽东道、以及未来更庞大帝国的重要性。他指出,传统的选官方式速度慢,范围窄,且极易被世家影响。而活字印刷术和竹纸的成功,为大规模、低成本复制知识提供了可能。
“陛下,何不建立一座前所未有的、集中了海量书籍的‘图书馆’?”林昊建议道,“将宫中典藏、以及利用活字印刷术秘密刊印的经史子集、乃至算学、律法、农书等各类典籍,汇聚一处,向天下所有读书人开放,允许他们入内阅览、抄录?同时,宣布在固定的时间举行一次规模浩大的考试,不拘门第,唯才是举,以此选拔俊才,填补辽东乃至朝廷各处之需?”
这个建议,让李世民和李承乾父子二人眼中同时爆发出耀眼的光彩!他们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了!这不仅仅是选拔几个官员,这是要向天下宣告:皇帝将亲自掌握选拔人才的标准和渠道,知识的大门将向所有人敞开,无论寒门还是世家!
“善!大善!”李世民击节赞叹,“此乃阳谋!堂堂正正,却足以令世家根基动摇!”
他当即批准,并任命太子李承乾全权负责此事,以示对此事的重视,也是对未来储君的一次重要历练。李承乾经历上次林昊课程的震撼与自我反思后,对此事投入了巨大的热情。
地点,就选在了国子监旁的一片空地上。将作监调集了最优秀的工匠和物料,由林昊提供了关于图书馆建筑布局、采光、通风、防火等方面的后世理念作为参考,一座宏伟的、前所未见的建筑拔地而起。它并非传统的宫殿式样,而是更加注重实用与空间,有着巨大的窗户以保证光线,内部是层层叠叠、高达数丈的书架,规划了宽敞的阅览区域,甚至还设计了专门用于防火的水缸和沙桶。
李世民亲自为其赐名——“大唐皇家图书馆”!这个名字,昭示着其至高无上的地位与官方背景。
与此同时,在东宫的秘密印刷工坊内,数十台利用林昊提供的活字印刷术制造的新型印刷机,日夜不停地运转着。之前数月,他们利用竹纸,已经秘密刊印了海量的书籍,从《五经定本》、《九经》到《史记》、《汉书》,从《孙子兵法》到《齐民要术》,种类繁多,数量惊人。这些书籍原本堆满了库房,如今,它们被精心分类、编号,由宫人和内侍小心翼翼地搬运至即将落成的大唐皇家图书馆,填充那些巨大的书架。
贞观十一年夏,当那座恢弘的“大唐皇家图书馆”终于揭开神秘面纱,同时,由皇帝李世民签署、太子李承乾监制的诏书,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大唐的每一个州县:
“朕膺昊天之春命,统御万方,思贤若渴。今建‘大唐皇家图书馆’于国子监之侧,聚天下典籍于一处,藏书浩瀚,涵盖经史子集、百家之言、律法算数、农工医卜,凡我大唐子民,无论士庶,皆可入内阅览抄录,以广学识,以明道理。”
“为选贤任能,充朝廷之需,尤以新设之辽东道为要,特谕:将于贞观十一年秋,于京师长安,举行秋闱大考!天下才俊,凡通晓文墨、胸怀韬略者,不拘门第,不论出身,皆可赴京应试!朕将亲择其优者,量才授官,共襄盛举!”
诏书一出,举国哗然!天下皆惊!
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偏远的乡村,所有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读书人,尤其是那些苦于无书可读、无门可投的寒门学子,在听到这个消息的瞬间,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一座向他们所有人开放的、拥有海量藏书的皇家图书馆?
一次不同出身、只凭才学选拔官员的秋闱大考?
这……这简直是千百年来从未有过的盛事!是打破了门阀枷锁的惊雷!是照亮了寒士前路的明灯!
“苍天有眼!陛下圣明啊!”一个在破旧书院中苦读,却连一套完整《五经》都买不起的寒门学子,跪在地上,泪流满面。
“快!收拾行囊,即刻赴京!此乃千载难逢之机,断不可错过!”无数州县的客栈、酒肆中,充满了这样激动难抑的议论和准备出发的身影。
一时之间,从大唐的四面八方,无数身着青衫、背负书笈的身影,怀揣着梦想与激动,如同百川归海一般,踏上了通往帝都长安的道路。官道上,旅店中,随处可见风尘仆仆的学子。他们中有青春年少的童生,有屡试不第的中年人,甚至还有白发苍苍却壮志未泯的老儒生。整个帝国的知识阶层,都被这股强大的引力所搅动,向着长安汇聚。
而此刻的长安城,更是如同一个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天下英才。城内的客栈早已爆满,酒肆茶馆中坐满了高谈阔论的学子,就连许多民居都临时腾出房间,租赁给这些远道而来的赶考士子。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蓬勃向上的朝气与紧张的期待感。
大唐皇家图书馆,尚未正式开放,其门前广场便已每日都聚集了大量前来瞻仰、迫不及待的学子。他们仰望着那宏伟的建筑,想象着里面浩如烟海的书籍,眼神中充满了渴望。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家门阀宅邸中的死寂与冰冷。
“釜底抽薪……这是真正的釜底抽薪!”崔琰将手中的茶盏捏得咯吱作响,脸色灰败。图书馆和秋闱的组合拳,比布帛和食盐的冲击更让他们感到恐惧。这直接动摇了他们垄断知识、把持选官的最后堡垒。
“李世民……这是要绝我等子孙后路啊!”卢承宗喃喃道,一种无力回天的绝望感,从未如此清晰地笼罩着他。
他们可以想办法应对经济打压,可以暗中抵制政策,但当皇帝以国家名义,堂堂正正地开放知识、改革选官制度,并且赢得了天下绝大多数读书人的拥护时,他们那些盘根错节的关系、引以为傲的家学,在这样的大势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长安城,从未像贞观十一年这个夏天这般,汇聚了如此多的希望、梦想与暗流。高产粮种在田地里静静生长,等待着秋天的检验;皇家图书馆即将开启知识的大门;秋闱大考牵动着无数人的命运。李世民,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正用他手中的皇权与林昊带来的“格物”之力,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速度,重塑着这个庞大的帝国,将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充满活力的大唐,推向历史的舞台中央。而旧时代的幽灵们,则在角落中,发出不甘却又无可奈何的叹息。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无可阻挡。
(感谢“用户”的三个用爱发电)
(感谢“我不爱吃寿司”的催更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