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例行朝会结束后,太极殿内的百官依序退去,而房玄龄、长孙无忌、李靖、李积、程知节、尉迟敬德、高士廉、魏征等寥寥数位心腹重臣,则接到了内侍的低声传话,默然无声地跟随其后,再次汇聚于那间商讨过无数机密要事的两仪殿偏殿。
殿门紧闭,炉火驱散了春日的最后一丝寒意。李世民端坐主位,目光扫过这些最为信赖的臂膀,脸上带着一种混合着轻松与郑重的神色。
“今日召诸卿前来,是有一件关乎我大唐未来文教兴衰,亦关乎一桩家事,需与诸卿议定。”李世民开门见山,声音沉稳。
众臣皆露出专注的神情,静候下文。
李世民没有绕圈子,直接将昨日与太子李承乾商议,以及随后在清晖园与林昊坦诚交谈的经过,简明扼要地叙述了一遍。重点阐述了李承乾关于让林昊学问惠及更多学子、设立国子监新学的提议,以及为解决林昊身份难题而设计的“赐爵尚主”、将其来历归于“皇家秘辛”的完整方案,并告知了林昊最终欣然应允的结果。
“……林先生之才,诸卿有目共睹。其学若能广传,必能为我大唐奠定万世不易之基业。然其身份特殊,承乾此计,朕思之,亦是当前最为稳妥周全之策。”李世民最后总结道,目光扫过众人,“如今,林先生已然应允,丽质那孩子亦是情愿。这第一步,便是要予林先生一个配得上其功绩,亦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的爵位。”
他顿了顿,抛出了今日会议的核心问题:“诸卿皆朕之股肱,于国典礼仪、勋爵封赏最为熟稔。依尔等之见,该当赐予林先生一个何等爵位,方为合宜?”
殿内先是片刻的寂静,众人都在消化这信息量巨大且意义非凡的决定。让林昊公开露面,并尚公主,这无疑是将其与皇室和帝国进行最深层次捆绑的信号。
程知节性子最急,率先嚷嚷道:“陛下!这还有啥好想的?林先生献上的那些好东西,哪一样不是利国利民?要俺老程说,直接封个国公都不为过!看谁还敢嚼舌根!” 在他朴素的观念里,功劳大,爵位就该高。
尉迟敬德也重重点头,显然赞同程知节的观点。
然而,房玄龄却缓缓摇头,持重地开口:“知节,陛下所虑,并非仅论功行赏,更在于‘合宜’二字。林先生之功,确乎卓着,然其毕竟……嗯,此前声名不显于朝野。若骤然封以国公之尊,位比开国元勋,恐非但不足以服众,反易引人瞩目,深究其来历,与陛下欲‘低调’行事之初衷相悖。”
长孙无忌接口道:“玄龄兄所言极是。爵位过高,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不若取其中正,既彰显陛下恩宠,酬其功劳,又不至过于扎眼,引来无端猜忌。臣以为,县侯或县公之位,颇为妥当。前者显其尊荣,后者更近宗室,皆可考虑。”
李靖沉吟道:“陛下,林先生之功,涉猎极广,然其公开之功绩,目前多以惠及民生为主,如那制冰法、火炕,以及昨日陛下提及的新式犁具。以此等功绩论,封侯已属厚赏。待其日后于国子监授课,培养出人才,或再有其他明面上的大功,再行晋封,亦不为迟。如此,循序渐进,方为稳妥。”
魏征此时也肃然开口道:“陛下,封爵之事,关乎朝廷典制,不可不谨。林先生之功,利在千秋,然确如卫公所言,当以已公开之功绩为准绳,方不失朝廷赏罚之公信。臣附议,可先封县侯,以示褒奖,亦留有余地。”
高士廉也微微颔首,表示赞同房玄龄、李靖等人的看法。
众人的意见逐渐趋于一致,认为在初期,一个侯爵的爵位是相对合适的选择,既足够尊贵,能配得上驸马的身份,又能避免过早地将林昊推向风口浪尖。
李世民听着众人的分析,微微颔首。他心中其实也已有所倾向,召集众人商议,既是表示重视,也是借重臣之口,使此事更加名正言顺。
“诸卿之言,老成谋国,深合朕意。”李世民最终拍板,“林先生献上制冰、火炕、新犁等诸多惠政,于民生有大功。朕意,先赐爵清源县侯,食邑七百户。‘清源’二字,取其学识如清泉之源,惠泽天下之意。诸卿以为如何?”
“清源县侯……”房玄龄低声重复了一遍,抚须点头,“陛下圣明!此封号寓意深远,爵位高低合宜,臣无异议。”
“臣等附议!”长孙无忌、李靖等人也齐声赞同。
“好!”李世民脸上露出笑容,“既然如此,便如此定下。待将作监将新式犁具打造出来,于春耕之际验证其效,朕便借此机会,连同前番诸功,一并下旨,册封林先生为清源县侯!”
一条清晰的路径已然铺就。以惠农之功封侯,再尚公主,最后入主国子监。贞观九年,林昊将以一种全新的、光芒万丈却又根基稳固的身份,正式登上大唐的政治与文化舞台。
当日下午,阳光正好,春风和煦。将作监果然不负皇命,在首席大匠的亲自督造下,五架严格按照林昊图纸制作的曲辕犁已然完工,其木料坚实,铁刃锋利,结构精巧,被小心翼翼地运送到了城外的皇家试验田庄。
李世民闻讯,立刻带领着上午刚参与议事的房玄龄、长孙无忌、程知节、尉迟敬德等一众心腹重臣,以及特意被传召而来的林昊,一同策马前往皇庄。每个人都想亲眼看看,这被陛下和林先生寄予厚望的新式犁具,究竟有何等神奇。
皇庄内,早已接到命令的司农寺官员和几名经验最丰富的老农已等候多时。田边,一架传统的直辕犁和五架崭新的曲辕犁并排摆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开始吧。”李世民没有多言,直接下令。
首先进行的是传统直辕犁的演示。两名庄户驱赶着两头健牛,套上沉重的直辕犁。随着吆喝声,双牛发力,犁铧破土而入,但整个犁身显得十分笨重,转弯时尤其困难,需要极大的空间和力气调整方向,犁出的沟壑深浅也不甚均匀。饶是两名庄户经验丰富,额头上也很快见了汗。
接着,轮到了曲辕犁。
依旧是那名老农,他只牵来了一头牛,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熟练地将曲辕犁套上。只见那弯曲的犁辕使得犁身整体显得轻巧了许多。
“驾!”老农一声轻喝,单手扶犁,黄牛轻松地向前迈步。
令人惊奇的一幕发生了!那曲辕犁仿佛活了一般,犁铧切入泥土顺滑无比,在老农细微的操控下,犁出的沟壑笔直而深度均匀。更让人叫绝的是,到了地头需要转弯时,老农只需轻轻一提一转向,凭借曲辕的结构优势和单牛的灵活性,犁头便轻巧地调转了方向,几乎没费什么力气,也没占用多少额外土地,立刻就能开始下一垄的耕作!
效率高下,立判!
“这……这……”程知节看得目瞪口呆,指着那在田间灵活穿梭的曲辕犁,瓮声瓮气地喊道,“这也太轻快了吧?!俺老程看着都觉得省劲儿!这一头牛比刚才两头牛拉得还顺溜!”
尉迟敬德也是满脸不可思议:“转弯这么方便?这要是换成俺家那山坡地,用这犁岂不是能多开出好些田来?”
房玄龄抚须惊叹,对身旁的李世民道:“陛下,此犁……真乃巧夺天工!一牛之力可抵二牛,转弯占地更少,尤其利于小块田地、坡地耕作,于天下农户而言,实乃天大的福音!”
长孙无忌目光灼灼,他看到的不仅是农具的改进,更是背后巨大的民生效益与朝廷威望的提升:“陛下,此犁若推广天下,我大唐粮食增产,可期矣!农户负担亦将大为减轻!”
司农寺的官员更是激动得声音发颤,连连向李世民和林昊禀报:“陛下,林大人!下官等仔细测算,以此曲辕犁耕作,其效率比之直辕犁,恐能提升三成以上!且更省畜力,更易操控!实乃千古未有之良犁!”
李世民亲自走下田埂,来到刚刚犁过的土地旁,蹲下身,用手捻起那松软均匀的泥土,又看了看那架沾着新鲜泥土、结构精巧的曲辕犁,脸上露出了无比满意和激动的笑容。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身后一众同样兴奋的重臣,最终落在神色平静却目光含笑的林昊身上,朗声道:“好!好一个曲辕犁!林先生,你又为我大唐,立下一桩不世之功!”
他回到众人面前,心中已然有了决断。
“诸卿都已亲眼所见,此曲辕犁之利,远胜旧器,惠及万民,功在千秋!”李世民声音洪亮,带着帝王的决断,“林先生献此犁,更兼前番制冰、火炕等诸多惠政,于国于民,功劳卓着!”
他顿了顿,目光环视全场,郑重宣布:“朕意已决!明日朝会,朕便当众下旨,以此诸功,册封林昊为——清源县侯!”
“陛下圣明!”众臣齐声应和,声音在田野间回荡。
程知节、尉迟敬德等武将更是咧嘴大笑,为林昊感到高兴。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也含笑点头,认为此封赏正当其时,名正言顺。
林昊上前一步,躬身谢恩:“臣,谢陛下隆恩!”
测试圆满成功,新犁的功效得到了最直观的验证,而林昊的封爵之事,也借此契机,板上钉钉。李世民心情大悦,看着眼前欣欣向荣的皇庄田地,再看看身旁这位即将以崭新身份登上大唐舞台的奇才,只觉得贞观九年的春天,格外的充满希望。
(感谢“飘零惯”的为爱发电)
(感谢“戒骄戒躁不戒色”的为爱发电)
(感谢“竹筒烧饭”的为爱发电)
(感谢“4我有毒”的催更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