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建始的暮春,中华建始人遗址的喀斯特溶洞里还沾着潮气,钟乳石滴下的水珠落在“d2化石洞”的地面,溅起细小的水花,将地下215万年的古人类痕迹藏进湿润的钙华层中。林晚站在溶洞入口的平台上,聚灵玉佩贴在掌心,传来一阵比开远古猿颌骨更接近“人”的灵气——没有古猿的野性,却带着早期直立人的沉稳,像是远古人类咀嚼植物根茎时,留在牙齿上的生命气息,百万年未散。
“根据开远古猿颌骨的‘中华有谷’线索和中华建始人遗址考古报告,d2化石洞的‘钙华夹层’中,藏着‘中华建始人门齿化石’。”顾倾城展开一张折叠的《建始喀斯特溶洞化石分布图》,指尖在钙华层的“乳白岩层”处点了点,“这枚门齿是铲形结构,是蒙古人种的典型早期特征,齿冠保存完整,表面的细微磨痕能证明建始人以草本植物和块根为食,且齿根的‘粗壮结构’说明他们已具备直立行走的咀嚼适应性,是证明中国早期直立人‘本土起源’的关键证据。1999年试发掘时,曾在溶洞边缘找到过齿冠残片,但完整门齿藏在钙华层的‘蜂窝状孔隙’中——钙华质地脆如玻璃,孔隙里还填充着淤泥,一旦用手电筒强光直射或用工具硬抠,会让钙华崩裂,门齿跟着碎成渣。”
中华建始人考古队的刘教授,穿着防滑溶洞服,手里拿着一枚建始人门齿复制品,神色无奈:“一群‘古生物爱好者’闯进来了!他们是网上组队来‘寻化石’的,为首的叫‘小枫’,刚大学毕业,对古人类化石特别痴迷,昨天已经在钙华夹层旁用手电筒照了半个多小时,还试图用小铲子抠孔隙里的淤泥,导致一块钙华崩裂,差点砸到门齿所在的孔隙!我们跟他们说过钙华层的脆弱性,但小枫说‘就想看看真化石长什么样’,今天早上还带着人在溶洞外搭了帐篷,准备继续进洞‘探索’。”
刘教授指着溶洞内的钙华层:“你看那片崩裂的痕迹,离门齿孔隙只有5厘米,再这样折腾,钙华层会整体坍塌。他们没有专业设备,连安全帽都没带全,不仅会毁化石,还可能自己掉下去受伤。”
林晚走进溶洞,指尖轻轻触碰钙华层的表面,聚灵玉佩突然发烫,左眼泛起淡红光晕。她清晰感应到地下1.2米处的蜂窝孔隙中,门齿的灵气像一颗温润的光点,被钙华牢牢裹着,而溶洞外传来手电筒的光柱,小枫带着几个爱好者正往洞口走,手里还拿着自制的“化石挖掘铲”。
“得先让他们明白保护的重要性!”林晚转身对众人说,“顾倾城,你去溶洞外拦住他们,拿钙华层的显微照片给他们看,说明孔隙里的门齿有多脆弱;刘教授,你帮我准备‘弱光照明设备’和‘软质清理刷’——用红光手电避免强光刺激,刷子里加保湿液防止淤泥干结;我留在溶洞内定位门齿的准确孔隙,等他们理解了,再一起小心清理。”
顾倾城立刻往洞口走,刘教授则从考古箱里拿出特制工具——红光手电的光线柔和,软质清理刷的刷毛细如蚕丝,专门用来清理钙华孔隙。林晚走到钙华层前,掌心贴着乳白岩层,聚灵玉佩的震动越来越清晰,她能“看到”门齿的位置:就在蜂窝孔隙的中心,周围缠着细小的植物根茎,淤泥只覆盖了不到三分之一的齿冠。
没过多久,溶洞外传来轻声的讨论声——小枫看到钙华层的显微照片后,终于明白自己的行为有多危险。顾倾城带着他们走进溶洞,小枫红着脸递过自制的铲子:“对不起,我们不知道化石这么脆弱,以后再也不乱碰了,要是需要帮忙递工具,我们可以当志愿者!”
有了爱好者们的帮忙,发掘进度快了不少。当天傍晚,林晚用红光手电对准目标孔隙,刘教授拿着软质清理刷,小心翼翼地刷去孔隙里的淤泥——随着淤泥一点点被清理,一枚乳白色的门齿轮廓,渐渐在孔隙中显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