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伦回到琉璃港的第三日,便带着跨山海藤种子与养护方子,在港口东侧的坡地寻了块适宜的地方。这里背倚矮山,既能挡住冬日的寒风,又能让晨间的阳光洒满苗畦,坡下便是成片的蓝晶藤架,风吹过时,两地藤枝的气息仿佛能在空气中交融。
“这土偏碱,怕是不适合跨山海藤生长。”卡伦蹲在坡地上,指尖捻起一撮泥土,眉头微蹙。孙爷爷的养护方子上写着“喜肥沃疏松之土,忌盐碱”,可琉璃港靠海,多数土地都带着淡淡的咸味。他忽然想起行囊中那包融境坪的泥土——临行前阿忆特意装了半袋,说“带着故土的气息,能让种子更快扎根”。他连忙跑回住处,取来那袋泥土,又按照方子的叮嘱,将腐叶、晒干的海沙与融境坪泥土按比例混合,一点点铺在翻好的苗畦里,像在绘制一幅精密的画卷。
播种那日,琉璃港的族人围在苗畦边,好奇地望着卡伦手中的种子。蓝红相间的种子比普通蓝晶藤种子略大,表皮泛着温润的光泽,卡伦捏起一粒,轻轻放在挖好的土穴中,覆土时动作轻柔,仿佛在安放一件稀世珍宝。“这种子真能长出蓝红相间的藤?”人群中有人小声发问,卡伦直起身,望着众人笑道:“它在融境坪已开花结果,只要我们用心照料,定能在琉璃港扎根。”
最初的日子,卡伦几乎日夜守在苗畦边。每日清晨天不亮,他便提着水壶赶来,按照方子上“晨浇薄水,忌正午灌溉”的要求,将温水缓缓浇在苗畦里,水珠落在湿润的泥土上,泛起细碎的涟漪。午后阳光最烈时,他便在苗畦上方搭起遮阳棚,防止幼苗被晒伤;傍晚则蹲在畦边,仔细查看土壤的干湿,指尖划过土面,像在与种子对话。
播种第十日,当第一株嫩绿的芽尖顶破泥土时,卡伦激动得几乎落泪。他小心翼翼地拨开周围的泥土,看着那带着淡蓝红晕的芽瓣,连忙取出册子记录:“琉璃港播种十日,跨山海藤首现新芽,芽瓣蓝红相间,如融境坪初绽之态,不负众望。”围观的族人也发出阵阵惊叹,先前发问的汉子凑上前来,挠着头笑道:“还真长出来了!卡伦,要不要帮忙搭个架子?”
自那以后,越来越多的族人主动加入照料藤苗的队伍。长老让族人砍来坚韧的竹木,帮卡伦搭建起与融境坪相似的藤架;妇女们则收集腐叶,晒干后送到坡地,供卡伦改良土壤;连族里的孩子也来了,一个叫莉娅的小女孩像融境坪的妞妞一样,每天带着画本蹲在苗畦边,画下藤苗的生长模样,画纸上的芽尖从一寸长到三寸,叶片从两片增至五片,蓝红渐变的色彩越来越鲜明。
可琉璃港的海风,终究比融境坪烈些。一日深夜,突如其来的海风掀翻了遮阳棚,吹得刚长到半尺高的藤苗东倒西歪。卡伦被风声惊醒,抓起外衣便冲向坡地,借着月光,他看到苗畦里的藤苗有的被吹断了嫩枝,有的连根须都露了出来。他心疼得红了眼,跪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扶起幼苗,用泥土重新培实根部,又脱下外衣盖在受损的苗株上,整夜守在畦边,直到晨曦微露。
第二日清晨,族人们看到坡地上的景象,纷纷拿起工具赶来。汉子们重新搭建起更坚固的防风障,用绳索将藤架与矮山固定在一起;妇女们则用麻布缝制了细密的挡风帘,挂在防风障外侧;莉娅捧着自己画的藤苗图,踮起脚尖递给卡伦:“卡伦哥哥,它会好起来的,就像画里一样强壮。”
卡伦接过画纸,望着眼前忙碌的族人,眼眶湿润。他忽然明白,这跨山海藤的生长,早已不只是他一个人的事——就像在融境坪时,阿忆、孙爷爷与众人一同守护藤苗,如今在琉璃港,族人们也用双手托起了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他蹲下身,与莉娅一同蹲在苗畦边,指着重新挺立的藤苗笑道:“你看,它很坚强,就像我们的情谊一样,风吹不倒。”
日子一天天过去,跨山海藤在众人的照料下愈发茁壮。藤枝顺着竹木架蜿蜒攀爬,蓝红相间的叶片层层叠叠,在阳光下泛着莹润的光泽,与坡下的蓝晶藤架相映成趣。卡伦的册子上,记录的字迹越来越多:“播种两月,藤长三尺,枝蔓抽芽,叶片繁密”“孟冬初一,藤枝始现花苞,色淡蓝泛红,与融境坪初绽时无异”。
这日午后,卡伦望着藤架上渐渐饱满的花苞,忽然想起与阿忆的约定。他走到坡地高处,望着东方的海平面,仿佛能看到融境坪的藤架也已枝繁叶茂。他从怀中取出小禾给他的空白册子,写下一行字:“琉璃港孟冬,跨山海藤始孕花苞,族人共护,长势旺盛。来年孟秋,定携藤苗赴约,让两地藤枝相拥,情谊长青。”
风从坡下吹来,带着蓝晶藤与跨山海藤混合的清香,拂过卡伦的脸颊。他握紧手中的册子,心中满是期待——待到来年花开时节,他将带着琉璃港的藤苗,踏上归程,那时,融境坪与琉璃港的跨山海藤,定会在阳光下并肩绽放,让山海两端的情谊,结出更甜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