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回指导的日子忙碌而充实,但也极大地消耗着伊拉的精力。白天在各个生产队奔波,解决各种突发问题,晚上往往还要整理笔记,思考如何将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转化为更普适性的指导方案。
煤油灯下,伊拉伏在炕桌上,面前摊开着郑卫国编写的那本《农村家用沼气池建造与管理简明手册》初稿,上面已经密密麻麻写满了她的批注和补充。
【宿主,根据近期137次现场指导数据反馈,常见问题集中在投料配比、酸碱度判断、管路冻堵及简易故障排查四个方面。】系统冷静地汇总着信息。
“投料配比光靠嘴说不行,得有个更直观的参照。”伊拉咬着铅笔头,思索着,“比如,一担猪粪大概配多少铡碎的秸秆,用图画出来,或者用常见的容器做比喻……”
她拿起笔,在手册空白处画起了简图:一个挑着粪桶的人像,旁边对应着几捆秸秆,标注上大致体积比例。
“酸碱度判断,老百姓没有试纸,得靠经验。”伊拉继续思考,“系统,你能总结一下料液在不同酸碱度下的颜色、气味和状态特征吗?”
【正在分析数据库及宿主观测记录……酸性料液多呈暗灰色,有刺鼻酸臭,泡沫细密;碱性料液色深黑,有氨味,泡沫大而易散;正常发酵料液为棕黑色,无明显恶臭,有酒糟或沼泽气息……】
伊拉飞快地记录着这些特征,准备编成顺口溜或对比表格加入手册。
“管路冻堵……这个在冬天肯定是个大问题。”伊拉皱起眉头,“除了做好管道保温,还得有解冻的办法。用温水烫?太麻烦而且危险。能不能在管道设计上想想办法?比如在容易冻住的地方加个可以打开的活结或者三通,冻住了方便疏通?”
她又在本子上画起了管道改造的示意图。
“简易故障排查……”伊拉回想起白天那个产气不足的池子,“可以做个流程图:先看压力表,压力低——检查投料是否不足、是否酸化、温度是否太低;压力正常点不着火——检查管道是否漏气、是否有积水、灶具喷嘴是否堵塞……一步步引导他们自己找到问题。”
郑卫国推门进来,看到伊拉还在灯下写画,忍不住劝道:“伊拉,这么晚了,明天还要去河西队呢,快休息吧。”
“郑大哥,你来得正好。”伊拉抬起头,眼睛里虽有血丝,却闪着光,“我正好有些想法,咱们把这手册再完善一下,特别是故障排查和日常管理这部分,做得更傻瓜……呃,更简单易懂一些。”
看着伊拉娟秀字迹旁那些生动形象的简图和清晰的逻辑框图,郑卫国不禁感叹:“伊拉,你这些补充太重要了!比干巴巴的文字说明强多了!咱们这就把它整理出来,争取尽快印成补充材料发下去。”
深夜的灯光,照亮的不只是纸页,更是无数个即将依靠沼气改变生活的家庭的希望。伊拉知道,一本更完善、更“接地气”的技术指南,远比她一个人东奔西跑更能持久地发挥作用。
红星公社大办沼气的事,终于引起了县里的高度重视。由县农业局、科委组成的联合考察组,在一个天气晴好的上午,来到了红星生产队。
考察组的阵容不小,领队的是县农业局一位姓孙的副局长,还有科委的一位技术干部,以及随行人员。公社书记亲自陪同,张书记、王卫东、伊拉、郑卫国等人作为主要汇报和陪同人员。
考察组先实地查看了红星生产队的沼气池、太阳灶辅助加温系统,以及使用沼气的食堂和几户社员家。看到那稳定燃烧的蓝色火焰,看到社员们熟练地用沼气烧水、做饭,看到菜地里因施用沼液而长势旺盛的蔬菜,孙副局长等人频频点头。
随后,在队部会议室召开了座谈会。张书记和王卫东主要汇报了沼气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节省燃料、增加肥效)和社会效益(解放砍柴劳力、改善环境卫生)。孙副局长听得认真,不时提问:
“建一个这样的池子,成本具体多少?回收期多长?”
“日常管理需要投入多少人力?工分怎么算?”
“沼渣沼液施肥,有没有具体的增产数据?对不同作物效果如何?”
王卫东和张书记根据伊拉提前帮他们准备的数据,一一做了回答,虽然不够精确,但大致脉络清晰,让考察组比较满意。
接着,科委的那位技术干部,一位戴着深度眼镜、表情严肃的中年人,将目光投向了伊拉:
“伊拉小同志,我听说是你在技术上起到了核心作用。我很感兴趣,你是如何解决沼气池密封这个关键难题的?特别是‘水试’、‘气试’这些方法,很有创意,其理论依据是什么?还有那个太阳能加温,虽然简单,但思路很巧妙,你是怎么想到的?”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伊拉身上。公社书记有些紧张,生怕这个年轻姑娘在县里领导面前露怯。
伊拉深吸一口气,平静地站起身。她没有怯场,反而有一种将所学所思清晰表达出来的冲动。
“领导,关于密封问题,”她声音清晰,不疾不徐,“沼气发酵是厌氧过程,必须隔绝氧气。密封不严,不仅漏气,更会导致好氧菌滋生,破坏发酵环境。‘水试’主要是检验池体结构是否渗漏,基于液体静压原理;‘气试’则是检验管道接口、活动盖等部位的密封性,利用气体压力下肥皂水起泡的物理现象来定位漏点。这些都是基于确保厌氧环境这一基本要求想到的土办法。”
她顿了顿,继续关于太阳灶的解释:“至于太阳能加温,是因为认识到温度是影响产气速率的重要因素。我们缺乏常规加热手段,就想到利用免费的太阳能。聚焦阳光提高能量密度是光学原理,将其转化为热能用于提高池温,是为了给发酵菌群创造更适宜的工作环境。”
她没有引用任何高深的术语,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将背后的科学道理讲得明明白白。那位科委干部严肃的脸上露出一丝惊讶和赞赏。
“那么,你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又是如何解决的?”孙副局长饶有兴趣地接着问。
伊拉想了想,认真回答:“最大的困难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如何让乡亲们理解、接受并真正掌握这门技术。我们编了手册,办了培训班,巡回指导,但最关键的是要把复杂的原理和操作,变成他们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东西。比如,我们把投料配比画成图,把故障排查编成步骤……”
她结合实例,讲述了推广中的种种困难和应对策略,逻辑清晰,思考深入。
座谈会结束后,孙副局长紧紧握着伊拉的手,对公社书记和张书记说:“了不起!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红星公社的经验,尤其是这种培养土专家、注重技术落地推广的模式,值得在全县总结推广!伊拉小同志,你是我们县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啊!”
考察组的肯定,如同一阵强劲的东风,不仅让红星生产队的沼气事业得到了更高层面的认可,也将伊拉这个的名字,推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上。她知道,未来的路,责任更大,挑战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