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蛋的“锁喉风”事件过去几天后,王婶子特意提了十个鸡蛋来伊拉家感谢,嘴里不住地夸赞:“多亏了拉拉心细!要不是她提醒,李大夫光按伤风治,铁蛋那晚可就悬了!拉拉真是个小福星,小神医!”
王秀娟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心里又是骄傲又是忐忑。骄傲的是女儿确实厉害,忐忑的是这“神医”名头越传越响,怕孩子担不起。
果然,这事经由王婶子和其他当时在场人的口,很快在屯子里传开了,并且添油加醋,越传越神。说什么伊拉一眼就看出铁蛋得了凶险的“锁喉风”,连李大夫都没第一时间看出来,是她力挽狂澜,救了铁蛋一命。
这传言带来的最直接变化就是,来找伊拉“看看”的人更多了。不再局限于小孩积食、老人腰腿疼,有些大人有个头疼脑热、咳嗽痰喘,也愿意先来找这个“小神医”说道说道,听听她的看法。
伊拉对此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她知道自己的斤两,那次更多是运气好加上观察仔细,真让她独立处理急重症,她根本没那能力。对于每一个来找她的人,她都极其认真地去倾听、观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但绝不轻易下结论,更不开方,总是说:“这个情况我拿不准,还得请李伯伯再看看。”或者“这个症状像是xx,但最好让李大夫号号脉确认下。”
她把自己的观察和初步想法先告诉李大夫,再由李大夫最终诊断和处理。这样既积累了经验,又没有逾越界限,反而让李大夫更加欣赏和信任她,觉得这孩子不仅聪明,还踏实、有分寸。
【妥善处理因名声带来的关注,保持谦逊和学习态度,正确认识自身能力边界,与指导者(李大夫)形成良好互补,人际智慧提升。奖励积分+25点。】
【通过大量接触各类常见病例症状,丰富临床经验库,常见疾病诊断与处理熟练度稳步提升。奖励积分+30点。】
【宿主当前积分:1628点。】
然而,伊拉也意识到一个问题:像“锁喉风”这种急症,实践中遇到的概率毕竟小,她不能总靠运气和事到临头的灵光一现。她需要更系统、更安全地进行危急重症的识别和处理训练。
可是,现实中哪来那么多危重病人给她练手?这又不是游戏,不能存档读档。
就在她为此苦恼时,系统再次展现了它的价值。
【叮!检测到宿主对高风险、低频率临床技能的训练需求,系统辅助训练模块【模拟诊疗室】可用性验证开启。】
【【模拟诊疗室】:宿主可消耗积分,在意识空间中模拟特定病例场景进行诊疗操作练习。模拟病例基于系统数据库及宿主已有见闻生成。模拟操作无现实风险,系统会根据宿主操作给予实时反馈和评分。】
【提示:模拟训练仅提升宿主识别、决策与流程熟悉度,无法替代真实操作手感与经验。每次开启消耗积分50点。】
模拟诊疗室!
伊拉眼睛一亮!这简直是瞌睡遇到了枕头!虽然需要消耗积分,而且无法完全替代真实手感,但能让她在安全无风险的情况下,反复练习识别和处理各种急症,熟悉诊疗流程,这价值太大了!
她毫不犹豫地支付了50积分,开启了第一次模拟训练。
【模拟病例生成中……基于宿主近期经历,生成病例:小儿急性喉炎(轻度)。】
【场景:卫生所。患者:5岁男童,面色潮红,呼吸略促……】
伊拉的意识瞬间沉浸到一个极其逼真的虚拟场景中。她仿佛真的站在卫生所里,面前是一个正在咳嗽、呼吸带着轻微“嘶嘶”声的男孩。她甚至可以感受到男孩身上传来的热度。
她深吸一口气,开始按照脑海中的知识进行检查:观察神色、呼吸状态,听咳嗽声音,模拟查看喉咙(虚拟影像呈现红肿状况),模拟听诊呼吸音……
“判断:疑似急性喉炎。首要处理:保持气道通畅体位,安抚患者情绪,准备……”她一边操作,一边在脑子里默念步骤。
系统会实时提示她遗漏的步骤或判断不准确的地方:【未充分评估呼吸困难程度(需观察三凹征)】、【建议优先考虑缓解喉头水肿措施(如雾化吸入,当前时代无此条件,可模拟可用替代方案)】……
一次模拟结束,系统给出了评分和详细的操作点评。伊拉不满意,又再次支付积分,开启同一个病例,反复练习,直到流程烂熟于心,评分达到优秀。
接着,她又模拟了高热惊厥、急性腹痛、外伤出血等可能遇到的急症场景。每一次模拟都消耗积分,但每一次她都觉得物超所值。那种在虚拟环境中犯错、总结、再练习的过程,极大地提升了她面对危急情况时的理论应对能力。
【成功使用【模拟诊疗室】进行急症识别与处理流程训练,临床应变思维与理论操作熟练度大幅提升。奖励积分+60点(扣除模拟消耗后净收益)。】
【宿主当前积分:1638点。】
现实的医术学习也在继续。她开始跟着李大夫学习一些简单的针灸技巧,主要用于缓解疼痛、疏通经络。李大夫有一套家传的银针,消毒后教伊拉认穴位、体会“得气”感。伊拉手指灵敏,悟性又高,很快就能在李大夫指导下,在一些安全的穴位上进行练习。
农业方面,她的实验田长势良好。精选种子的玉米苗明显比旁边的粗壮、叶色更绿。她定期记录,甚至还偷偷用了极小剂量的系统出品的【基础营养合剂】稀释液浇灌,想看看效果(结果发现效果过于明显,吓得她不敢再轻易使用,只作为极端对照观察)。
灶口育的苗已经成功移栽到自留地,缓苗后长势喜人,比直接播种的苗壮实一大截,引得邻居纷纷来打听她是怎么育的苗。伊拉便大方地分享了她“土法育苗”的经验,重点强调了灶口余温保温和炼苗的关键,隐去了营养合剂的事。不少人回去尝试,虽然成功率不一,但伊拉“会种地”的名声也悄悄传开了。
日子就在这忙碌而充实的学习、实践、模拟训练中飞快流逝。伊拉像一块巨大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一切能接触到的知识,又将它们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能力。
她的积分在缓慢而稳定地增长,她的技能在实践的磨砺和系统的辅助下日益精进。
她不再是那个只能靠着系统提示辨认草药的懵懂孩童,而是逐渐成长为一个有观察、有思考、有理论、有实践(尽管有限),甚至能在关键时刻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小医者”和“小农人”。
春风拂过田野,新绿铺满大地。
伊拉站在地头,看着自己那一片长势旺盛的实验田,又摸了摸口袋里那几根练习用的银针,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自信。
全面的发展,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而她,正享受着这努力过程中的每一点收获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