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兵形势一道,经过方才短暂的沉思与学习,也已攀升至九十三、九十四,甚至逼近九十五!
距离登峰造极,仅一步之遥。
没办法,谁让这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兵仙神帅·韩信”,在军事上的天赋本就堪称逆天。
要知道,原时空中的那位兵仙神帅·韩信,不仅深谙兵权谋之道,对讲究临阵应变、地形调度与气势掌控的兵形势之法,同样有着极高的造诣。
在秦末汉初那个群雄并起的年代,他在兵形势方面的水准,放眼天下,至少能稳居前五,甚至有望跻身前三!
若非当时横空出世一位西楚霸王·项羽——这位被后世公认为千古以来兵形势第一人的存在,硬生生以无双之势压他一头,
否则,韩信很可能不只是兵权谋领域的翘楚,更会是兵形势一脉的巅峰人物。
而如今重生为少年之身的兵仙神帅·韩信,所拥有的军事才赋,比起原本历史上的自己,唯有更加惊人。
毕竟,在原来的时代,年少时期的韩信并没有机会借助天幕,系统地研习诸子兵家的经典战策与思想精髓,全靠自身摸索体悟。
即便如此,他仍凭一己之力登临兵家四圣之列。
倘若当年他也能像现在这般,在成长关键期便接触到完整而丰富的兵家典籍,汲取百家之长,融会贯通,
那他的成就或许早已超越世人想象的边界。
因此,眼前这位少年体的兵仙神帅·韩信展现出如此惊人的悟性与实力,实属情理之中。
在他顺手将兵形势方面的统帅能力锤炼至接近巅峰后,少年韩信也不禁豪气顿生,立下誓言:
“只要不遇上一个在兵形势上,拥有和我在兵权谋上同等天赋之人,这天下便无人可与我争锋。”
“退一步讲,就算真有这样的人出现,”
“他总不可能同时在兵权谋方面也接近我的层次吧?”
“除非他是顶级的兵形势天才,又兼修了几乎顶尖的兵权谋能力,否则……”
“我这个主修兵权谋、副修兵形势的存在,怎会输给他?”
“赢面,还是在我这边!”
与此同时,另一位少年——项羽,正满脸笑意地转向身旁的叔父项梁。
他体内的天赋远不止于武勇,其在兵形势一道上的悟性,不仅不逊于少年韩信在兵权谋上的表现,甚至可能更为可怕。
此刻,他目光灼灼,语气笃定:“叔父,您听明白了吗?兵权谋与兵形势,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路。”
“您走的是运筹帷幄、谋定后动的兵权谋一路;而我,天生就该属于兵形势!”
“所以不是我不懂兵法,而是您给我的那些书,根本就不是为我这种人写的!”
自从天幕上的太子扶苏讲解完兵形势的核心要义之后,项羽几乎是刹那间便将其精髓尽数掌握,毫无滞涩。
整个过程如水到渠成,仿佛那些理论本就是从他心中自然流淌而出。
就像是天地专为他开辟了一条专属通道,兵形势的一切法则都与他的心性完全契合。
他生来就该执掌千军万马,以势破局,以力镇敌!
在这条路上,他坚信,世间再无第二人能与他比肩。
这份自信,源自他作为史上最强个体战力所铸就的绝对底气。
他也终于想通了,为何过去无论怎么看兵书都提不起兴致,总觉得满纸空谈、毫无用处。
原来,叔父递给他的那些典籍,清一色都是兵权谋体系下的谋略之作。
而他这样一个天生崇尚力量、追求碾压式胜利的兵形势之人,又怎会对那些迂回曲折的计谋感兴趣?
比起算计人心、布局千里之外的大势推演,他更喜欢的是:
正面击溃一切阴谋诡计,用雷霆之势反推对手战略,以绝对力量粉碎对方的所有部署,在战场上堂堂正正地撕开胜局!
这才是他心中真正的战争之道!
这才是他一直追寻的统帅风格!
项梁站在一旁,望着眼前意气风发的侄子,又抬头望向高悬天际的太子扶苏影像,神色复杂,心头震动。
难道……这些年,他真的搞错了方向?
项羽真正该走的路,并非精于算计的兵权谋,而是那种以势压人、以力破巧的兵形势?
尽管兵权谋与兵形势的深奥要义,并非一时半刻便能融会贯通,项梁也清楚自己短时间内难以彻底掌握其中精髓。
然而,当听到天幕中太子扶苏条分缕析地讲解两者的区别与侧重点后,他不由自主地将项羽平日的性情举止代入其中细细思量。
一番推敲之后,竟发觉这孩子行事果决、气势如虹,倒还真有几分契合兵形势的路子。
想到此处,项梁轻叹一声,语气里带着几分无奈与妥协:
“罢了,既然你认定自己适合走兵形势这条路,那就由你去吧。”
总比硬逼着他钻研兵权谋,最终一事无成来得强。
少年项羽闻言顿时眉开眼笑,脱口而出:
“是,叔父!”
这样一来,日后便不必再被逼着啃那些枯燥繁琐的兵权谋典籍了。
他心中一松,连忙追问:
“那我是不是也不用再抄天幕上的那些兵法了?”
毕竟上面所现之书,十之八九皆属兵权谋一脉。
既然已另择他途,自然无需再费心力于这些内容。
项梁却冷冷瞥了他一眼,斩钉截铁地回道:
“不行,还得抄!”
“你一人不走这条路,难道我项氏一族往后就断了传承不成?”
“兵权谋才是兵家正统,为家族长远计,无论兵权谋还是兵形势,凡天幕所示,一字不得遗漏!”
“若敢偷懒,看我不收拾你!”
项羽闻言撇嘴嘟囔,一脸不情愿地重新执笔誊写,嘴里低声咕哝:
“打我又能如何?”
“就算我站着不动,叔父也未必打得动我。”
不远处的项梁听得真切,嘴角微微一抽,却终究装作未闻,低头继续专注抄录天幕上传来的论述。
——王翦听罢太子扶苏对兵形势的剖析,久久沉默,终是轻轻摇头,低语道:
“倘若身处绝境,背水一战,依兵形势之法,确有可能反败为胜,打出一场惊世逆转。”
“可正如殿下所言,此道极重天赋。”
“一名真正的兵形势将领,必须拥有极其敏锐的战场洞察力,能在瞬息万变之中,捕捉敌军稍纵即逝的破绽。”
“一旦发现缝隙,便须雷霆出击,集中全力猛攻一点,以点带线,以线破面,撕裂敌阵局部。”
“继而驱使溃散之敌倒卷其后军,引发连锁混乱,令其指挥失灵,将士离心,最终全面崩塌。”
“更进一步,即便敌阵严密无隙,此等将领亦需凭自身勇悍与部下死战之力,强行凿开缺口。”
“唯有如此,方能在劣势中创造出局部优势,积小胜为大势,步步紧逼,扭转全局。”
“此外,此类将领及其部众,还须具备极强的穿插突破能力。”
“哪怕四面合围,亦能反复冲杀,突围而出,在战场之上灵活机动,纵横驰骋。”
“否则,一旦被困死阵中,便只能任人围剿,寡不敌众,终至覆灭。”
“能兼具以上三项素质者,万里挑一。”
“若不具备这些本事,却贸然效仿兵形势之举,无异于自寻死路,徒为敌军增添战功罢了。”
兵形势,的确强大,甚至堪称恐怖。
强大到连王翦也不得不承认:若真有人能逆境翻盘,击败他这等深耕兵权谋多年的统帅,那必是出自兵形势一路的将才。
但他,依旧选择兵权谋。
兵形势这条路,太过凶险,几乎容不得半点差池。
一旦踏上去,便没有回头路可走。
选了这条道的将领,不是一飞冲天,便是万丈深渊。
胜,则名震天下;败,则身死国灭,根本没有中间地带,也从不给人留余地。
相比之下,兵权谋就稳妥得多。
它讲究步步为营,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如同织网。
哪怕某一环节出了差错,也不至于满盘皆输,反而可以借势设局,以局部之失换取全局之利。
最终积蓄出一股不可逆转的气势,如山崩般压下,一击定乾坤,干脆利落。
蒙武站在一旁,微微颔首,显然更认同这种作战方式。
在他看来,兵形势终究是太过极端,像是在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便会粉身碎骨。
但他嘴上虽这么说,心里却也没敢轻视兵形势的统军手段。
非但如此,就连他这样的老将,也在暗中揣摩过其中的用兵之法。
其实不只是他,就连王翦也是如此。
尽管两人谁都不打算把兵形势当作主道,但他们明白,可以不用,却不能不懂。
毕竟,谁能保证日后不会遇上一位精通兵形势的敌方统帅?若对方以雷霆之势突袭而来,打乱自己的节奏,而自己却对这套打法一无所知,岂不是只能束手就擒?
与其到那时被动挨打,不如现在多学一手。
万一将来兵权谋失灵,至少还能以兵形势的方式拼死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