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灵碑与靖灵殿,乃我大秦精神之根基,必须力求完美,精益求精!”
“所需资金物资,无需再向朕请示,一律由治粟内史与少府负责支出。”
左丞相隗状、右丞相王绾,以及治粟内史和少府卿,齐齐拱手拜道:“谨遵陛下旨意!”
嬴政微微颔首,继续说道:“另外,隗相、王相稍后按朕旨意发布诏书,通知各地郡县官员,在诸位皇子、公主抵达之前,先行安抚百姓。”
“要告诉天下百姓,天幕所言,朕皆知悉,并已采纳!”
“目前大秦已着手建立英灵碑与靖灵殿,同时设立了农部六司、工部六司等机构。”
“天幕中的秦国所拥有的,今日的大秦也将一一实现。”
“天幕中的百姓所享有的,今日的大秦百姓也即将拥有。”
“让他们安心等待,不必急躁,静观其变。”
左丞相隗状、右丞相王绾再次躬身行礼,齐声道:“臣等谨遵圣命!”
嬴政目光一转,落在一旁的上卿蒙毅与内史蒙恬身上,随即下令道:“先前天幕所展示的大秦各类勋章的具体形制,就由蒙毅你来主持设计。”
“至于蒙恬,你负责依据天幕所言的三类大秦勋章标准,整理自朕登基以来,所有符合条件的将士名单。”
“待名单确定之后,若人在咸阳附近,朕自会择日亲为他们举行授勋仪式。”
“至于那些不在咸阳的勋章获得者,若身处军中,则由军中主将代为授勋。”
“若在地方任职,就命当地郡县官员与驻守将军一同前往,亲自为其颁授。”
“授勋之时,务必庄重隆重,不可轻慢!”
蒙恬、蒙毅兄弟二人齐声应道:“遵命,陛下。”
随后,嬴政继续将自己想到的事项一一布置下去。
待说完后,又让九卿重臣各自补充意见。
补充完毕后,又对后日廷议可能涉及的议题进行了一番讨论与统一。
最终在嬴政决断下,众人达成一致。
这场仅限心腹重臣的小会结束之时,已是子时将至。
待九卿重臣尽数退下,嬴政挥了挥手,命殿内一众内侍、宦官退出大殿。
片刻后,大殿之中唯剩嬴政一人。
他凝视着殿中虚空,沉吟良久,忽然俯身一拜,朗声道:“大秦始皇帝嬴政,恭请天幕现身!”
然而,话音落下许久,殿中依旧静默如常,未见丝毫异象。
嬴政眉头一皱,再度躬身拜下:“秦国之主嬴政,斗胆请问天幕,可有长生之法?”
又是一段沉寂,空中仍旧毫无回应。
那先前高悬天际的天幕,仿佛并未因其为始皇帝而给予半分垂顾,也未曾因他的呼唤而再度显现。
半个时辰过去,嬴政尝试了各种方式唤请,终究未能如愿。
无奈之下,只得暂时作罢。
他随即招来殿外宦官入内侍候,旋即转向一旁恭敬侍立的中车府令赵高下令:“于宫中择一闲置宫殿,除去屋顶遮挡,在其内筑一座九层祭坛,朕要祭告上天。”
“此事,切勿声张。”
嬴政心中暗忖,或许是方才呼唤天幕的方式不妥,太过直白,少了敬意。
或许只有建起祭天高坛,虔诚祭拜,天幕才会回应。
对于长生之事,嬴政始终念念不忘。
毕竟眼下诸位皇子之中,尚无一人足以堪当大任。
与其寄望于他人,不如尽力尝试能否寻得长生之法。
况且,既然天幕如此玄妙都真实存在,那么长生不死,未必只是妄想。
凡事皆需尝试,若能侥幸成功,岂非大幸?
赵高躬身应道:“是,陛下。”
随即转身快步离去,着手安排寻找空殿与建造祭坛之事。
随着第一次天幕落幕,天下各地亦悄然掀起波澜。
如农家的陈相、陈辛,正四处联络昔日同门,准备邀约旧友,一同入咸阳面圣。
再如沛县的萧何、曹参,也在思索天幕显现之后,大秦或将生变,他们该早早做何打算。
是继续入仕秦廷,还是另谋出路?
若欲投身秦政,又当如何表现,方能脱颖而出?
而在沛县的刘季、樊哙,则在盘算如何从天幕中觅得机遇。
譬如,眼下大秦是否将设立农部六司?
若设此司,是否会寻求一些新奇作物,用作农事研究?
如果有机会的话,他们是否也可以趁此机会搜集一些奇特的、或许能作为新粮食或蔬菜的作物进献上去?这样一来,他们说不定也能获得一些赏赐。
而在旧韩之地的张良,已经开始联络昔日六国的残余贵族。
特别是那些在原六国地区有深厚根基、影响力较大的豪族士绅,他们打算从曲解秦国法令的角度入手,挑动六国旧民对秦政的不满。
而在淮阴县,少年韩信正饿着肚子,准备趁着夜色去钓鱼,希望能钓上一条鱼来填填肚子。
会稽郡吴县的项梁,则开始向项羽讲述楚国旧将吴起的故事,希望能激励他。
而天下各地的百姓,也因为天幕的出现,开始对未来的日子有了新的想法和期盼。
一切都在悄然之间发生着变化,虽无声无息,却真实地推进着。
转眼之间,十五天已经过去。
这短短的半个月里,发生了不少事情。
比如说,八天前,秦始皇嬴政派出十六位公子与公主,从咸阳出发,前往各地慰问百姓,代天子传达皇恩。
这八天中,十六位皇子公主加起来,已经走访了将近四十个县。
而慰问的效果,比始皇帝预想的还要好。
这个时代的老百姓,本就淳厚,或者说要求并不高。
只要这些皇室子弟愿意低头看他们一眼,听一听他们的苦难,再在言语上给予几句安慰。
他们便已经觉得皇恩浩荡,感激不尽。
于是当皇子公主们告诉他们,他们的疾苦,始皇帝在咸阳宫早已听闻,也在设法解决。
并请他们再稍等片刻,不要被六国遗民、叛乱分子煽动而起事。
百姓们纷纷拍着胸口承诺,绝不背叛大秦、不辜负皇帝,定会听从朝廷安排。
随后,皇室子弟又透露,大秦正在筹建英灵碑与靖灵殿,还设立了与天幕同步的农部六司、工部六司等新机构。
百姓们听后,更是欢喜雀跃,难掩激动。
一时之间,被慰问过的百姓,对大秦与皇帝的信任与好感直线上升。
那些尚未被慰问的郡县,地方官吏也陆续收到朝廷的加急命令,要求他们出面安抚民众。
对于这些命令,原本就属秦地的郡县官吏,大多都能认真执行。
但那些曾属六国之地的郡县,以及当地担任职务的官员,却并非如此。
有的冷笑着,直接将朝廷的诏书扔在一旁,视若无物;
有的则敷衍应付,做事毫无诚意;
更有人故意曲解朝廷旨意,煽动百姓对秦政的怨愤。
其原因只有一个——这些地方的官吏,并非秦国本土出身的秦人。
他们多是原六国的贵族、大族或士绅之后。
之所以如此安排,一是因为秦国本土的官吏数量有限,难以覆盖六国辽阔疆域。
毕竟秦人也没料到,能在短短十年内便完成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伟业。
十年之速,相较于几百年的割据纷争,简直就像打个盹的功夫。
二是出于拉拢原六国贵族的考量,是大秦释放出的一种善意姿态。
再者,原六国的这些贵族士绅在当地,无论口碑如何,都有一定的威望。
由他们继续管理地方,也有助于减轻百姓对秦政的排斥。
毕竟,比起语言不通、习惯不同的秦人官吏,说六国方言的本地官吏,更容易被百姓接受一些。
像张良这样的六国旧贵族,心怀推翻秦廷之志,在这半个月里也暗中奔走,彼此串联。
他们同样得知了秦王嬴政派遣十六位皇子、皇女巡行各地、安抚百姓的消息。
当时,这些意图复国的前朝贵族也曾商议过,是否应当暗中除掉这十六位皇子、皇女,以报亡国破家的大仇。
不过这个建议一经提出,经过反复斟酌之后,最终还是被搁置了下来。
首先,此举实际意义并不大。
要知道,巡行各地的是秦王嬴政的十六位皇子、皇女,并非嬴政本人。
若是嬴政亲自出巡,他们或许还会考虑拼上一命,行刺之举也或许值得。
但若只是他的子女,他们便不太愿意为此付出性命了。
即便真能刺杀成功,哪怕是一位皇子或皇女,嬴政仍有着其余十五位子嗣。
除了可能激起嬴政更大的怒火外,对他本人的打击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就算他们胆子更大些,将这十六位皇子、皇女全部铲除,嬴政在咸阳宫中还留有其他子女,远未到绝后之地。
除了惹怒嬴政之外,对秦国的根基也难以造成真正意义上的动摇。
其次,成功的可能性也非常低。
每位皇子、皇女身边,都有上万精锐秦军护卫。
他们这些国破家亡之人,手中残存的势力加起来,连与那一万精兵正面对抗都未必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