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尚幼就能有如此创见,实属难得!
就连先前与太子相处过一段时日的蒙恬,尽管早已知悉扶苏聪颖过人,此刻也不禁再次为太子的才思感到惊叹。
而那之前不过与太子有过半日接触的李斯,更是不必多言。
此时,李斯心中对太子扶苏的重视程度迅速拔高,几乎已仅次于秦王嬴政。
这在此前是从未有过的。
因他原本认为太子年幼,与其耗费精力结交,不如专心在秦王面前表现。
毕竟秦王才是眼下实实在在的权柄所在,而太子之位,终究只是未来的一种可能。
但如今扶苏公子的杰出表现,却让李斯觉得即便年纪尚小,也值得他用心经营、投入资源。
想到这里,李斯已经开始盘算,待师弟张苍到来之后,自己该如何点拨他,帮助他顺利通过秦王的召见。
并借由张苍之力,进一步拉近自己与太子扶苏之间的关系。
末了,秦王嬴政望着蒙恬与李斯说道:“你们二人今日回去之后,先拟出一个大致的章程,呈报上来。”
“待寡人审阅确认之后,便在廷议上共同提出。”
“不过廷议之时,就不必说明这是太子扶苏所提出的想法了,毕竟他还年少,名声过早显露未必是福。”
“日后你们去太子那里请教时,再顺带提一句,说是太子也曾为此事提出过极有价值的补充建议,挂个名即可。”
“可都明白了?”
蒙恬与李斯齐声应道:“臣等明白!”
领命后的二人,当天便返回各自府中整理思路,次日便拿出了一个初步可行的计划。
嬴政第二日看过之后点头认可。
第三日,蒙恬与李斯便一同上奏,提议修建大秦勋章、靖灵殿、英灵碑。
此议一出,朝堂顿时哗然。
紧接着,二人在朝堂之上舌战群臣,很快便赢得多数文武官员的认同,最终由秦王一锤定音,正式批准。
三日后,在文武百官通力协作下,仅仅第七日,便完成了整套详尽可行的方案。
期间,蒙恬与李斯也一同前去拜访了太子扶苏,征询了他的意见。
第八日,有关修建大秦勋章、靖灵殿、英灵碑之事,便已在咸阳城正式破土动工。
整个过程,展现出秦国朝堂那雷厉风行的办事效率。
此刻,望着天幕上短短七日便迅速决策,并在第八日正式开工的这一系列举动。
张良、项梁、魏咎、田儋等六国旧贵族,皆陷入久久不语。
曾经身为六国之人,他们一直以为秦国能灭六国,不过是天时地利人和罢了。
再加上六国未能齐心协力,才导致败亡。
他们并不认为秦国真的就无懈可击,六国也不见得就一定不如秦国。
然而如今或许是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缘故,他们反而被迫看清了六国与秦国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
这么说吧,像是设立大秦勋章、修建靖灵殿、立起英灵碑这类事情,他们现在也能明白这将为一个国家带来何等深远的意义。
但如果是在他们昔日所属的六国之中,想要真正推动设立六国勋章、建造靖灵殿、竖立英灵碑之类的事宜。
恐怕光是在朝廷之上,各方争执不下,至少得争论十天半个月才有定论。
其原因不难理解,因为这件事背后有利可图、有名可得,对各自都有好处,因此每个人都想争得这份权力。
而当每个人都想争夺这份差事时,在各方利益尚未分配清楚之前,谁也别想真正去执行。
即便最后利益分配妥当,确定了由谁来主导这件事。
他们原来的六国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前期的准备工作,并迅速开工。
根据他们对自己国家的了解,就算这件事由自己来负责。
前期的筹备工作,少说也得一到三个月,才有可能完成各项准备,接着才能正式动工。
所谓细节见真章,单从执行效率这一点来看,秦国的运作效率远远把六国甩在身后,简直是不在一个层级!
不仅是在修建大秦勋章、靖灵殿、英灵碑这类事情上如此,估计其他事务的执行效率也差不多。
这样一来,对于他们六国而言,形势就极为不利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秦国一旦决定出兵征伐其他六国。
等秦军兵临城下之时,其他六国可能才刚决定由谁带兵迎敌。
等秦军第一波粮草都快耗尽时,其他六国的第一批军粮也许才刚刚开始筹措。
在这种状况下,六国各自为政,还想抵挡住秦国的进攻?
恐怕就算出现像秦国白起、赵国李牧这样的名将,也无济于事!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六国最终被秦国所灭,也是情理之中。
上至君王,中至百官,下至百姓,六国在各个层面都与秦国存在巨大差距。
倘若只是某一方面或两个方面稍逊一筹,说不定他们还可以发挥自身优势来抗衡秦国。
但当几乎所有方面都远不如秦国的情况下,他们又怎能抵挡得住秦国的攻势?
于是,当时便有一部分六国贵族顿悟,若想击败秦国、甚至彻底铲除秦国,首先必须让自己变得像秦国那样强大!
唯有如此,才能与秦国抗衡,甚至超越秦国!
可惜的是,如今六国早已覆灭,否则这些贵族恐怕也会在各自的国家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反秦改革”。
【秦国朝廷正迅速推进大秦勋章、靖灵殿、英灵碑的设立,与此同时,太子扶苏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建他的太子六部。】
【在秦王嬴政批准设立太子六部之后,章邯立刻从太子属官升任为太子六部中户部的主管。】
【随后,秦王嬴政亲自登门拜访纲成君蔡泽,不久后,蔡泽也被任命为太子六部中吏部的主官。】
【接着,秦王调拨了一批墨家相里氏门人协助太子扶苏,其中领头的相里季被任命为工部主事。】
【与此同时,蒙恬的弟弟蒙毅也前来报到,担任太子六部之一刑部的主事一职。】
【不久之后,张苍也被李斯写信请来,经过嬴政亲自接见与考察,最终顺利过关,成为礼部的主事。】
【至此,太子六部中只剩农部主事一职尚未确定人选,相关研究人员也尚未到位。】
【不过秦王早已派出探子四处寻找农家弟子的踪迹,很快便传回消息,发现了农家弟子的行踪。】
【可惜的是,这些农家弟子并不愿入朝为官,只想安心留在原地教授百姓耕种之术。】
【东宫之中,纲成君蔡泽看着手中的奏报,轻轻捋了捋胡须,望向太子扶苏说道:“不如由老夫亲自前去,邀请这些农家弟子一叙?”】
这些时日相处下来,蔡泽逐渐察觉到太子扶苏的聪颖天资。
一听就懂,一教就会,思维敏捷,能举一反三,而且对他的态度也格外恭敬有礼。
蔡泽年岁已高,本就偏爱孩子,尤其面对这样一个既聪明又懂礼的小孩,更是从心底里喜欢。
起初他本只是想着敷衍了事,应付一下秦王嬴政交代的任务,可如今,他也开始认真对待,真心想要为太子扶苏多做些事。
眼下太子扶苏正在组建六部,正好缺一位得力之人,正是他出手相助的时机。
早些年,他还未退居幕后时,便以能言善辩闻名于秦国,乃至列国之间都声名显赫。
对权谋机变、纵横捭阖之术,他也有独到见解。
再说,他早就听闻农家的许子其人,据说曾与孟子当面辩论,他一直无缘得见,也想亲自看看这位许子到底有多大的才学!
此时的农家许子尚在人世,还带着一众门徒游走天下,传授农耕技艺,教化百姓……
扶苏微微沉思片刻,便点头应道:“那就辛苦蔡师了。”
当初蔡泽担任太子吏部主事时,扶苏便以“有许多政务尚不明白,需向蔡师请教”为由,对蔡泽行以拜师之礼,尊崇有加。
这也是为何蔡泽对太子之事越发用心的原因。
一个聪慧伶俐、温顺懂事、讨人喜欢、知书达理、又对他满怀敬重的小太子,
开口闭口都是“蔡师”,谁能听了不心里舒坦呢?
蔡泽听着听着,竟也慢慢上了头,到现在,连他自己都开始把扶苏当成亲传弟子一般看待。
因此,他在处理太子事务时也愈发主动。
思索片刻后,扶苏又补充了一句:“若蔡师第一趟未能请动他们,那么在不伤及他们的前提下,不妨先将他们请来,再由孤亲自相邀。”
“孤亲自请他们。”
蔡泽闻言露出一丝无奈与为难的神色:“殿下,这种方式会不会有些欠妥?”
“毕竟我们是邀请他们,不是去抓他们。”
“即便请来了,他们心中不悦,恐怕也难以真正答应。”
扶苏点点头,又摇了摇头:“孤明白确实有些不妥,但留给孤的时间不多了,过完年,孤就要满六岁了。”
“在此之前,孤必须将六部的构架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