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后来陈胜、吴广于大泽乡揭竿而起,喊出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才开始撼动自周代八百年以来的贵族血统观念。
而如今,天幕上的扶苏一句“我等有共同的先祖与三皇五帝,我等与黎民皆为诸夏后裔”,彻底颠覆了以往的贵贱之分。
今后无论哪一国的贵族再以血统自矜,皆可用此言反驳。
只要他们敢否认这句话,便是背弃自身炎黄身份,否定诸夏正统。
那在这片名为诸夏的土地上,他们将再无立足之地!
对这样的结果,身为法家代表的李斯,内心其实是欣喜的。
一方面,他出身寒微,并非贵族。
或许祖上也曾显赫一时,但传到他这一代,早已家道中落。
否则他年轻时也不会只是个管理文书的小吏。
另一方面,他是法家之人!
法家崇尚什么?
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昔日秦公子虔犯法,法家先贤商鞅尚且敢于追责,尽管最终由其师公孙贾代为受罚,但也足以表明法家对于所谓血统高贵者的不屑。
毕竟,最容易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正是那些自认为血脉高贵、可无视律法的贵族。
与欣喜的李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六国贵族的愤怒,各种谩骂之词纷至沓来。
这一刻,他们对天幕扶苏的怨恨,甚至暂时超过了对灭其国的秦王嬴政。
因为嬴政不过亡其国,而扶苏却是动摇了他们作为贵族权力的正当性与天然性,彻底推翻了他们的血统高贵之论。
hou日,六国的旧贵族还想依靠自身血脉,以及先祖昔日的荣光,便能顺理成章、名正言顺地继续统御百姓,凌驾于众人之上,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了。
别说六国贵族难以维持往日地位,就连秦国宗室的子弟,也在低声咒骂着天幕上的扶苏。
因为天幕上扶苏那番话,可谓是一视同仁,毫不留情。
不仅否定了六国贵族血统的尊贵,也同时否定了秦国贵族血统的优越!
“天幕是在说,我等百姓的血脉,与那些贵族并无区别?”
“我们并不低贱,我们的祖先也许也曾是贵族?”
“我们同属诸夏后裔,同尊人祖与三皇五帝,贵族的血统并不比我们高贵多少!”
“我们百姓的血统,不逊于那些贵族!”
……
天下各地的百姓起初不敢相信,继而低声重复,最后你望我,我望你,眼中仿佛燃起了一点微弱却坚定的火光。
而那些曾令他们不敢直视的贵族,此刻他们竟也敢抬头正视。
“放肆!”
“谁准你们这样看我!”
有六国旧贵族子弟厉声喝斥。
然而百姓们即便受到责骂,也没有像以往那样低头退缩。
反而越来越多的百姓抬起头来,直视那名呵斥他们的贵族子弟。
那一双双坚定的目光,宛如无形的压力,缓缓压上那贵族子弟的心头,使他愈发惶恐不安。
最终,那位贵族子弟一边强撑着怒骂几句,一边仓皇逃离。
当天下百姓都挺起胸膛的时候,就该轮到那些贵族低下他们曾经高傲的头颅了。
……
【扶苏看着自己的父王,继续说道:“那么关于天命呢?”】
【“父王相信天命吗?”】
【“或者说,父王认为秦国能有今日一统之局,是因为天命所归?”】
【“仅仅一句天命,便否定了我秦国历代君臣将士百姓为东出、强盛、统一所付出的血汗与努力,父王觉得,这说得过去吗?”】
【秦王嬴政沉默片刻,随后缓缓点头:“你说得对。”】
【“秦国,从来不信天命!”】
【“秦国的每一寸疆土,都是历代先君、将士与百姓用刀剑、用鲜血换来的!”】
【“若信天命,若认天命,秦国早已覆灭!”】
“好!”
天幕之下,秦皇嬴政也为另一个世界的自己喝彩。
正如那一位所说,秦国从不信命,更不认命!
因此即便原本的大秦注定衰亡,他也要逆天改命,使大秦国运昌盛,延续万世!
站在一旁的宦官赵高见状,立刻高声跪拜:
“陛下万年!大秦万年!”
其余文武百官也纷纷行礼,齐声高呼:
“陛下万年!大秦万年!”
此刻,大秦君臣,心意相通,上下一心。
【“除了‘权力来源于百姓’这一点,你还从史书中领悟到了什么?”】
【听罢第一点后,秦王嬴政轻叩案几,继续问道。】
【他对这位长子还能带来怎样的震撼,充满了期待。】
【扶苏点头答道:“孩儿从史书中领悟的第二点是:人心思定。”】
【“自周平王东迁洛邑以来,天下诸侯征伐不断,已历五百年。”】
【“这五百年里,百姓朝不保夕,性命如草芥。”】
【“这样的苦难,早已超出百姓的承受极限。”】
【“如今,六国百姓最渴望的便是安定,最期盼的便是太平,最希望的就是休养生息。”】
【“谁能实现他们这个愿望,谁就能获得他们最真诚的拥戴。”】
【听到这里,秦王嬴政开口道:“正如你所说,五百年来,诸侯之间战乱不断。”】
【“六国民众的父祖辈,多有死于秦军之手,七国之间,可谓积怨深远。”】
【“在这样的背景下,秦国还能获得他们的支持吗?”】
【扶苏坚定地点头:“能!”】
【“人总是要往前看的。”】
【“六国民众的父辈、祖辈,或许确有亲人死于秦军刀下。”】
【“然而秦人的先祖、父辈,难道未曾死于六国百姓之手吗?”】
【“六国百姓的先祖、父辈,又何尝不曾死于彼此之手?”】
【“若真要清算这血海深仇,只怕是永远也理不清的。”】
【“唯一能彻底了结的办法,便是一国之民彻底灭绝其余六国之人,唯有其余六国尽数覆灭,这笔血债方能真正画上句号。”】
【“但此事,真的可行吗?”】
秦皇嬴政缓缓摇头,那根本无法实现。
纵使如今秦国已一统六国,也无法施行如此残暴之举。
倘若真要屠尽六国百姓,那么势必激起六国残余的殊死反抗,其怒火足以将秦国一同吞噬。
昔日嬴政并不在意百姓的力量,因为他根本未曾将百姓放在眼中。
然而,在听了天幕上扶苏的一番话后,他才意识到,那些曾被他视作蝼蚁的黔首,若一旦团结一致,所爆发出的力量,亦足以令天地变色。
【“无论是老秦人先祖、父辈遭六国百姓所害,还是六国百姓的先祖、父辈被老秦人所杀,七国百姓之间累积的血债,都应到此为止。”】
【“倘若仍有人无法释怀祖先、父辈的仇恨,那么不妨请他们看看自己膝下的子孙。”】
【“再问问他们,究竟是希望后代继续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奔赴战场,最终尸骨无存?”】
【“还是希望战争止于他们这一代,为子孙留下一个安宁平和的世间,让后代不再受战火侵扰,一家人得以团聚,共享天伦,平安幸福地成长?”】
【“我想,绝大多数的百姓都会选择后者。”】
【“因为人活于世,不只是为了报祖先之仇,更是为了自己和后代的安宁而活着。”】
扶苏语气温和,却字字句句掷地有声。
秦国及原楚、齐、燕、赵、魏、韩各地的百姓皆仰望着天幕上的扶苏,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春秋战国数百年,天下百姓祖祖辈辈征战不休,在各国君王与贵族的鼓动与引导下,彼此之间的仇恨也延续了数百年。
他们还要继续厮杀,继续仇恨吗?
他们还要让后代继续过着与他们一样动荡不安的生活吗?
还要让自己的子孙像他们的父辈、祖父辈那样奔赴战场,一去不返吗?
各地百姓一边回忆着祖辈、父辈积下的血债,一边思索着天幕上扶苏描绘的那个战争终结、子孙安乐的未来。
终于,原韩地的百姓啐了一口,冷冷说道:
“呸!秦人杀了我父辈,可我祖辈也曾杀过秦人,彼此恩怨,就此两清!”
原楚地的百姓大笑出声:
“哈哈哈,秦人杀了我家祖父、父亲、兄长共八人,我家祖父、父亲、兄长也杀了十一个秦人。论起来,我倒是赚了,怎能让秦人再占便宜!”
原齐地的百姓忽然朝着祖坟方向跪下,连磕数个响头,语气沉痛:
“对不起,爹,孩儿不孝,未能替您报仇。”
“但我希望我的孩子狗儿能好好活下去,不要再像您和我这般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