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由工部的墨家弟子主导制作,我们可以将耧车拆解成一个个标准部件。”
“再让普通工匠分头制作这些部件,最后统一组装。”
“以目前工部的人手,在大家熟练之后,只要材料充足,一天至少可以组装出一千台。”
“如果想要提升产量,就需要陛下再调拨一批工匠过来。”
墨家最擅长的,就是把各种器具拆分成标准零件。
让每个工匠专精一道工序,最后统一组装。
换句话说,墨家早已掌握了标准化、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再复杂的工具也能被拆解、简化,最终实现大批量生产。
过去有一句话,叫做“天下强弓劲弩,皆出于韩”。
韩弩能射八百步,威力极强,可破坚盾、穿重甲。
但制作一把韩弩,短则十天半月,长则一两个月。
即使有成百上千的工匠同时制作,每天也不过几十上百把。
而秦弩虽然射程不如韩弩远,但胜在产量惊人。
在墨家主导下,采用统一标准的流水线方式,一天便能产出数百甚至上千把。
每把弩之间的误差微乎其微。
正是靠着这种庞大的数量优势,曾经名震天下的韩弩,最终被秦弩彻底取代。
并且在吞并韩国,吸收了韩弩长处之后,秦弩也逐步具备了原本只有韩弩才能实现的功能。
于是,“天下第一强弩”的名号,也悄然从韩弩手中,落到了秦弩之上。
秦始皇嬴政轻轻颔首,随即下令道:
“好!待天幕结束之后,工部的墨家弟子便专门负责督办耧车制造一事,每日产出不得少于三千架!”
“若人手不足,可从负责军械制造的墨家弟子与工匠中临时抽调补充!”
有了耧车,百姓耕种时的开沟与下种便不再困难,播种效率也将大大提升,大秦可用的耕地面积自然也随之扩大。
而若天下百姓能用上大秦配发的耧车,自然也会对大秦、对始皇帝心生感激,民心也会更加稳固。
因此,耧车必须大量制造。
即便做不到每家每户都拥有一架,也至少要保证每村至少配备一架。
对此,相里季毫不犹豫地拱手应命:
“遵旨,陛下!”
在墨家弟子眼中,耧车的制作并不复杂。
只要有人简单描述一下它的用途与样式,即便没有图纸,也能尝试着做出成品来。
哪怕一开始做不好,反复试制几次,也能掌握要领,成功制作。
真正困难的,并不是制造,而是最初那个“想出来”的过程。
他估计,此刻天下的民间工匠,恐怕都已经开始尝试自己动手打造耧车了。
而事实也正如相里季所料。
在天幕展示了耧车的实用效果后,各地百姓纷纷议论,反响热烈。
代田法是否真能增产,他们一时还无法判断。
但耧车是否有用,一眼便能看出来。
对百姓而言,它确实大有用处!
一次能开两到三条沟,同时播下两到三粒种子,节省了大量人力与时间。
更重要的是,现在动手制造,立刻就能投入使用!
加之他们并不知道,始皇帝已经下令由工部墨家为百姓统一打造耧车。
即便知道,官方制造的耧车什么时候能下发到手,也仍是个未知数。
与其坐等,不如主动争取。
当然,大多数百姓并非工匠,虽说在相里季眼中耧车并非高难度器具,但对于没有制作经验的普通百姓来说,依然难以独立完成。
于是,百姓们纷纷找到附近熟悉的手艺人,请他们为自己打造一架和天幕上展示的那般二脚或三脚耧车。
而正如相里季所说,耧车的制作并不复杂,即便是民间匠人,经过几次尝试,也能成功仿制。
然而问题在于,民间匠人多为单打独斗,即便带着几个徒弟,也不过寥寥数人。
平均下来,别说一个村子,就连一个乡里,都不一定能分到一位工匠。
如今整个村子,甚至整个乡的百姓,再加上周边村落的人,全都涌上门来,请求打造一架耧车。
虽说是有偿劳动,但工匠们依旧应接不暇。
一人或几人小作坊式的手工制造,一天能出十架已属不易。
而眼下这些订单,若全部加在一起,恐怕排到明年也做不完。
做不完,真的做不完——这是眼下众多民间工匠心中又喜又愁的共同念头。
……
试验完耧车后,太子扶苏的目光再次落在先前农家弟子耕田所用的铁犁上,陷入了沉思之中。
看到这一幕,在场众人皆屏息静气,不敢出声打扰,生怕惊扰了太子扶苏的思绪。
毕竟,太子只稍加思索,便在“畎亩法”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提出了“代田法”。
不仅如此,他稍一琢磨,便设计出了高效实用的耧车,解决了播种难题。
如今,他又一次陷入沉思,是否意味着他又要对目前使用的铁犁做出改良?
这样的事,若换作旁人,谁也不会相信。
但若发生在太子扶苏身上,众人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他定能办到。
沉思了大约两刻钟后,太子扶苏缓缓睁开双眼,随即蹲下身来,拿起一根树枝,在地上勾勒出铁犁的结构图。
随后,他招了招手,示意许子和相里季一同过来,低声说道:“关于这犁具,我有些想法,想与二位一同商议。”
二人立刻会意,一左一右地蹲在太子身旁。
待二人坐定,太子这才缓缓开口:“百姓耕种,最为关键的一环便是耕地,更确切地说,是松土。”
“以往百姓使用耒耜松土,先将尖头插入土中,再以脚踩横梁,使其深入土壤,再翻起。”
“这种方式费时费力,后来有人发明了犁,便大大提升了耕作效率。”
“目前所用的犁,大致由三部分组成——犁梢、犁辕与犁铧。”
“犁梢多为木制,由人在后操控方向。”
“犁辕亦多为木制,连接耕牛,用于牵引。”
“犁铧则多为铁制,装于犁头,用于破土。”
“一人牵牛,一人扶犁,便可完成松土开沟,效率远超耒耜。”
“不过,我觉得这铁犁仍可进一步改良。”
“比如,可在犁铧之上加装一块铁制或钢制的弯板。”
“若无铁器,也可勉强使用木板替代。”
“这块弯板应安装在犁铧上方,略带倾斜,表面要光滑,如此便可将翻起的泥土推向一侧。”
“这样一来,犁便可同时完成松土与翻土两项功能。”
“许师、季尚书,二位意下如何?”
“这样的设计,是否可行?”
许子闻言眼前一亮,立刻说道:“应当可行。
若能一次完成松土与翻土,百姓便无需再额外翻土,大大节省劳力。”
一旁的相里季也看了看地上的草图,点头道:“这个改动不难,只要肯动手,就能实现。”
得到二人肯定,太子脸上浮现出一抹笑意:“可行便好。”
许子指着草图问道:“不知殿下如何称呼这个新加的部件?”
太子略一思索,回道:“暂且称之为‘犁壁’吧。”
随后,他继续说道:“除此之外,我注意到先前农家弟子使用铁犁时,犁辕似乎有些过长。”
“尤其是在转弯调头之时,操作颇为不便。”
“因此我在想,若将原本的直辕改为曲辕,是否可以缩短长度,使犁在操控时更为轻便灵活?”
听闻此言,许子和相里季皆陷入沉思。
将直辕改成曲辕?这似乎从未有人尝试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