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侯萧远依计而行,次日便以“忧心国事”为由,入宫觐见。在御书房内,他言辞恳切,先是对东南钦差遇袭、将领暴毙之事表达了深切的忧虑,继而话锋一转,以一位老臣的谨慎口吻,“不经意”地提及:“……老臣犬子景珩,昔日在东南剿匪时,曾偶闻一些骇人听闻的传言,说那海外巨寇‘黑帆’,看似流寇,实则与内地某些……某些不法商贾乃至……乃至一些利欲熏心之徒有所勾连,借走私牟取暴利,甚至……甚至妄图操控海疆。彼时只当是荒诞不经之谈,未敢轻信。然观今日东南乱局,海盗竟敢袭击钦差,其嚣张气焰,恐非寻常流寇可比,老臣……老臣心中实在难安啊!”
皇帝闻言,原本因东南乱局而阴沉的脸色,更加凝重了几分。他深知永宁侯为人持重,绝非信口开河之辈。此言一出,无疑是在他心中投下了一块巨石。“黑帆”与内地勾结?这绝非小事!若真如此,东南之患,远比表面看到的更加深邃、更加危险!
“爱卿所言,朕记下了。”皇帝沉声道,眼中寒光闪烁,“东南之事,朕必彻查到底!无论是谁,胆敢通匪资敌,祸乱海疆,朕绝不姑息!”
几乎与此同时,由沈清辞暗中联络的几位御史,联名上奏的弹劾折子也递到了御前。奏折中虽未指名道姓,但言辞犀利,直指东南官场风气败坏、军纪涣散是导致海盗猖獗、钦差遇险的根源,强烈要求朝廷派遣重臣,整肃吏治,严明军纪,以靖海疆。
这道奏折,如同一把烈火,浇在了本已滚沸的油锅上。朝堂之上,要求严惩东南官员、彻底整顿的呼声越来越高。皇帝在巨大的压力和对“内外勾结”的疑惧下,终于下定决心,连下数道严旨:责令闽浙总督戴罪立功,限期剿灭“夜枭”海盗;增派刑部精干官员,协助钦差彻查郑彪暴毙及钦差遇袭案;并暗中谕令皇城司,秘密调查东南官员与海商往来情况,尤其是与“黑帆”可能存在的牵连!
京中的雷霆风暴,迅速席卷至东南。
身处漩涡中心的闽浙总督和东南官员们,顿时感到泰山压顶般的压力。皇帝震怒,朝野瞩目,若再不能拿出像样的结果,乌纱帽乃至项上人头都将不保!
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东南官场内部开始出现裂痕。之前被郑彪案和钦差遇袭案牵连、人人自危的官员,为了自保,开始有人暗中向钦差提供线索。而那个被威远镖局秘密控制的钱粮师爷的远房表亲,在莫先生派去的审讯高手连番攻心下,心理防线终于崩溃,吐露了一个惊天秘密:
郑彪暴毙前夜,密会的神秘客,并非普通人,而是浙直总督府钱粮师爷的心腹管家!而郑彪生前,曾通过这位师爷,向一位“京城来的贵人”进献过巨额贿赂,换取其在东南的庇护和某些“行方便”的承诺!至于那位贵人是谁,管家级别太低,无从得知,但他曾无意中听到师爷醉酒后提及“王府”、“大事可成”等语!
“王府”!又是“王府”!结合之前发现的疑似睿亲王暗卫标记,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了已倒台的睿亲王残余势力,以及他们在京城可能攀附的新的“王府”靠山!
消息通过密信火速传回京城。萧景珩和沈清辞看到译出的内容时,心中豁然开朗,却又寒意顿生。果然是他们!睿亲王余孽贼心不死,勾结东南败类,甚至可能攀附了某位亲王,意图利用东南乱局,东山再起!
“是时候了!”萧景珩眼中杀机凛然,“该收网了!”
他立刻做出决断:一、将东南获得的关键人证(那个管家)和物证(密信残片、口供)通过最绝密的渠道,直接呈送皇帝亲信的内侍监首领,绕过所有可能被渗透的环节,直达天听!二、令威远镖局和“夜枭”暗探,配合东南钦差和官府,对“蛇盘礁”海盗巢穴发动突袭,务求人赃并获!三、京中这边,准备最后的雷霆一击!
皇帝的御案上,几乎同时收到了来自东南钦差“剿匪大捷,攻破海盗巢穴‘蛇盘礁’,缴获大批军械及往来密信”的捷报,以及由内侍监首领亲自呈上的、来自永宁侯府“匿名”举报的关于东南官员勾结海盗、贿赂京官的铁证!
铁证如山!皇帝勃然大怒,当场摔碎了镇纸!他万万没想到,东南乱局的背后,竟隐藏着如此惊天阴谋!通匪、资敌、贿赂京官、甚至可能涉及亲王!这是要动摇国本!
盛怒之下,皇帝不再有任何犹豫,连夜下旨:褫夺闽浙总督官职,锁拿进京问罪!浙直总督府钱粮师爷及一干涉案官员,即刻革职查办!另,着宗人府、大理寺、刑部三司会审,严查睿亲王余孽及可能牵连的宗室!
与此同时,早已准备就绪的、与永宁侯府交好的御史言官,纷纷上奏,弹劾三皇子一系官员在东南事务中结党营私、排除异己,间接助长了乱局!
一时间,朝野震动,风云变色!一场席卷朝堂上下的清洗风暴,以雷霆万钧之势,骤然降临!
而此刻,永宁侯府内,却异乎寻常的平静。
萧景珩站在书房的窗前,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对身后的沈清辞淡淡道:“风暴已起,接下来,就是看谁能在这风雨中,站稳脚跟了。”
沈清辞默默颔首。她知道,这场由他们亲手掀起的风暴,将彻底改变朝局,也将把他们自己,推向一个更加莫测的未来。但无论如何,他们已别无选择,只能迎风而立。
风起东南,席卷朝野。真正的决战,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