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的副将离去不久,又一封密信悄然而至,这次是周瑜的亲笔。
信中只有寥寥数语,却字字千钧:
“信源追查中,江夏已戒严。伯符处,吾自有说辞。江北风急,非独浪涌,更藏暗礁,慎之再慎。既已同舟,当共济之。”
“既已同舟,当共济之。”
这八个字,如同定海神针,瞬间稳住了你因那封告密信而翻涌的心潮。
周瑜没有质问,没有怀疑,而是明确无误地表达了立场——他将与你共同承担这份风险,并肩应对这来自暗处的袭击。这份毫无保留的信任与回护,在此刻显得如此珍贵,沉重得让你几乎无法呼吸。
你知道,他所谓的“自有说辞”,必然是动用了他全部的智慧和影响力,在孙策面前为你转圜,将那封足以致命的告密信的影响降到最低。
他再次以行动证明,他是你在江东最坚固,也可能是唯一的屏障。
你必须对得起这份信任,也必须尽快破局!
你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将纷乱的线索重新梳理。告密信的出现,说明你的行动已经引起了某个(或某些)势力的警觉和敌意。
对方没有直接向孙策告发,而是选择将信送往荆州,其目的可能有三:一是借刘表或曹操之手除掉你,二是在江东与刘备(甚至荆州)之间制造无法弥合的猜忌,三是试探你的反应和周瑜的态度。
无论哪种目的,都意味着你不能再仅仅满足于暗中策应新野城。你必须化被动为主动,将水搅得更浑,让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转移到更“值得”关注的事情上去。
一个极其大胆,甚至堪称狠毒的计划,在你脑中逐渐成型。
你再次铺开纸笔,这一次,不是写给伊籍,而是模仿曹军细作的笔迹和口吻,炮制了数封内容更加“劲爆”的密信:
第一封,指向蔡瑁、蒯越。 信中“透露”,文聘与刘琦已秘密联合江东某位“大人物”,准备在清除蔡瑁等人后,迎刘备入主荆州,共抗曹操!并附上了一些伪造的、看似是文聘与江东“往来”的模糊“证据”。
第二封,指向曹操。 信中“禀报”,刘表在江东的怂恿和内部压力下,已决心与刘备联合,正准备派遣文聘率精兵,以“调停”为名,突袭曹仁侧后!并言之凿凿地给出了文聘可能的进军路线和时间。
第三封,则故意留下破绽,指向江东内部与你素有嫌隙的某位将领(你选择了张昭一派在军中的某个代表人物),暗示其与曹军暗中勾结,那封告密信便是其所为,目的是铲除异己,破坏孙策抗曹大计!
你要让蔡瑁、蒯越感到灭顶之灾,让他们狗急跳墙,在荆州内部掀起更大的清洗风暴,你要让曹操对刘表彻底失去耐心,甚至可能直接命令曹仁分兵防备“即将来袭”的文聘,你也要在江东内部点一把火,让张昭一派忙于自证清白,无暇再紧盯于你!
这是一招极其凶险的“毒计”,是在玩火,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火烧身,造成无法预料的后果。但你没有更好的选择。唯有制造出足够巨大的混乱和冲突,才能掩盖你真正的目的,才能让那暗处的告密者暂时缩回爪子,才能为你,为新野城,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你唤来绝对可靠的心腹,令其通过不同的秘密渠道,将这些伪造的密信,“设法”让它们“意外”地落入曹军、蔡瑁势力以及江东内部某些特定人物的视线之中。
做完这一切,你感到一阵虚脱般的疲惫。你知道,自己正在释放出无法控制的恶魔。荆州的内斗可能会因此升级为血腥火并,曹操可能会对刘表采取更极端的措施,江东内部也可能因此掀起新一轮的党争。
但你没有回头路。
夜色深沉,你独立帐外,望着江北方向那片被各方势力搅动的、愈发混沌的夜空。狂风暴雨即将来临,而你,正是那个亲手搅动风云的人。
“同舟共济……”你低声咀嚼着周瑜信中的话语,唇边泛起一丝苦涩而决绝的弧度。
公瑾,若你知我今日所为,是否还会说出这四个字?
答案,或许早已在风中飘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