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张晨风准时出现在西山脚下的训练场里,这是他跟随师父练功的第三周。
呼吸要深,意念要静。师父的声音在晨风中格外清晰,混元气功的第一要义,就是心静如水。
张晨风盘膝而坐,按照师父教导的法门调整呼吸。初升的阳光透过树叶缝隙,在他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三周来,他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先练习两小时基本功,再到西山与师父汇合。
感觉如何?师父伸手搭在他的腕脉上。
丹田有温热感,但时断时续。张晨风老实回答。
荣叔满意地点头:短短时间能练出气感,算是入门了。今天开始,教你运转小周天。
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从训练场另一端走来。苏墨依旧穿着简单的白衬衫,手里却提着一个古朴的木匣。
荣先生,晨风。苏墨微微颔首,听说晨风开始修炼混元气功,家父让我送来这个。
木匣打开,里面是一本线装古籍,封面上写着《苏氏内家拳谱》。
苏家的内家拳,最重养气,老苏有心了师父接过拳谱翻看,正好可以辅助混元气功的修炼。
苏墨在张晨风对面坐下:我们苏氏内家拳讲究以拳养气,以气御拳。从今天起,我陪你一起练。
接下来的训练让张晨风大开眼界。苏墨演示了一套看似缓慢的拳法,每个动作都配合特定的呼吸节奏。
注意我的呼吸。苏墨的动作如行云流水,吸气时蓄力,呼气时发力,但力不出尖,意不断线。
张晨风尝试模仿,却发现看似简单的动作,要配合呼吸节奏极其困难。不是动作太快,就是呼吸紊乱。
不要急。苏墨按住他的肩膀,内家拳练的不是招式,是意境。
师父在一旁补充:混元气功养内气,内家拳通经络,二者相辅相成。
训练结束后,三人坐在操场边的长椅上休息。苏墨难得地多说了几句:我们苏家世代经商,但祖训要求子弟必须修习内家拳。不是为了打架,而是为了养性。
所以你才这么沉稳?张晨风好奇地问。
苏墨微微一笑:练拳如做人,都要懂得收放自如。
从这天起,张晨风的修炼进入新阶段。每天清晨,他先跟随师父练习混元气功的基础心法,再与苏墨修习内家拳。这种文武兼修的方式,让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变化。
最明显的是专注力的提升。在实验室调试代码时,他发现自己能更快进入状态,以往需要反复检查的细节,现在往往一眼就能发现问题所在。
风哥,你最近眼神都不一样了。王晓曦好奇地观察他,好像...更沉着了?
苏晚晴则从专业角度分析:你的脑波频率似乎更稳定了,这可能与修炼内功有关。
但修炼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周后的清晨,张晨风在运转小周天时突然感到胸口闷痛,脸色瞬间煞白。
师父立即出手,在他后背几个穴位轻轻拍打,意念过重,气机郁结。记住,修炼要顺其自然。
苏墨递上一杯温水:内家拳讲究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修炼内功也是同样的道理。
这次教训让张晨风明白,内功修炼急不得。他调整心态,开始注重修炼过程中的细微感受。
一个雨夜,张晨风在实验室加班到深夜。调试一个复杂算法时,他下意识地运用了内功心法,将意念集中在关键节点上。突然,原本卡壳的思路豁然开朗。
原来如此!他兴奋地记录下灵感,用熵增原理来解释数据流的分布...
这个突破让他意识到,内功修炼不仅强身健体,更能提升思维能力。第二天见到师父时,他迫不及待地分享了这个发现。
这就对了。师父欣慰地说,武功修炼到高深境界,本就是要打通身心界限。
苏墨也难得地露出赞许之色:我们苏家祖上就有前辈,通过内功修炼提升了心算能力。
月初,张晨风迎来第一次小考。师父让他站在一棵老松树下,要求他通过内息感应树的。
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师父指导道。
张晨风静心凝神,渐渐感受到一种奇妙的共鸣。老松树散发出的沉稳气息,与他的内息产生微妙的共振。
感觉到了!他惊喜地睁开眼,是一种...很厚重的感觉。
师父与苏墨相视一笑:可以开始学习实战应用了。
最让张晨风意外的是,内功修炼竟然对他的商业决策也有帮助。在一次投资决策会上,面对复杂的市场数据,他下意识地运起内功心法,顿时觉得思路格外清晰。
这个项目看似前景很好,但基础不牢。他指着报表上的一个细节,就像练功时下盘不稳,再花哨的招式也是徒劳。
这个比喻让与会者都愣住了,但仔细一想又觉得十分贴切。
月中旬,苏墨因为家族事务要暂时离开京城。临行前,他送给张晨风一个香囊:里面是安神静气的药材,修炼时放在身边有帮助。
谢谢墨哥。张晨风郑重接过。
苏墨拍拍他的肩:记住,内功修炼是一辈子的事。不急不躁,方能大成。
师父也给出下一步指导:你一定要把基础打牢,往下我教你混元气功的进阶心法。
夜幕降临,张晨风独自在操场上练拳。月光下,他的动作越来越流畅,呼吸与动作完美融合。收势时,他感受到丹田内气息充盈,浑身舒畅。
回到宿舍,他在修炼日记上写道:今日练拳,始知意气相随之妙。修炼如人生,贵在持之以恒。
窗外,一轮明月高悬。张晨风知道,这只是个开始。前路还长,但他已经找到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