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破庙终于被粗略地修复完毕。虽然依旧残破,四处漏风,但被战斗破坏的墙壁和屋顶已经用木板和茅草勉强填补起来,至少能遮风挡雨了。那盏昏黄的油灯在简陋的桌台上摇曳,将两人依偎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墙壁上,拉得很长。
山花靠在杨树生的肩膀上,仰头透过屋顶新开的缝隙,望着深邃的夜空。繁星点点,如同镶嵌在黑丝绒上的钻石,遥远而神秘。
“老杨,”她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掩不住兴奋,“你说,那‘万象奇谭’里,会不会有比深渊集市还热闹的地方?会不会有比秩序纠察员还厉害的家伙?咱们会不会……真的能揭开‘系统’的老底?”
她的眼中闪烁着对未知的憧憬和跃跃欲试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无数新奇的世界在向她招手。
杨树生没有立刻回答,他只是更紧地握住了山花的手。他的目光缓缓扫过这个他们称之为“家”的地方——破败的神像,布满灰尘的角落,用碎石垒起的简易灶台,还有那面挂满了各种“证书”和“锦旗”(包括那面黑底红字的“丧心病狂”锦旗)的墙壁。这里如此简陋,甚至可以说是寒酸,但它却承载了他们从负债累累、亡命天涯,到如今获得“风云人物”认证的全部记忆。每一次死里逃生,每一次荒诞冒险,每一次能力的觉醒与融合,都与这个破庙息息相关。
这里,是他们传奇的起点,也是他们力量的锚点。
“会的。”杨树生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平稳,“无论遇到什么,我们都会一起去面对。”他转过头,看着山花被星光映亮的侧脸,“就像我们一直做的那样。”
他的心中没有山花那样的纯粹兴奋,却有一种更深沉、更坚定的力量。他知道前路必然艰险,但那封邀请函所描绘的广阔天地,也点燃了他内心深处探索的火焰。更重要的是,无论走到哪里,经历什么,只要身边有她在,只要这个可以称之为“家”的地方还在,他就有了面对一切的勇气和归处。
山花感受到了他掌心的温度和那份沉静的力量,她转过头,对他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用力回握他的手:“那当然!咱们这对‘奇葩’,到哪儿都得搅动风云才行!”
油灯的光芒与星光交织,将破庙映照得温暖而宁静。外面的世界广阔无垠,充满了挑战与机遇,但在这个小小的、破败的港湾里,两人相依的身影,却仿佛拥有了足以支撑他们驶向任何星辰大海的力量。
硝烟已然散尽,所有的证书、技能、战斗与成长,都化作了他们骨血的一部分,沉淀为继续前行的基石。
传奇,于此暂告段落。
而新的史诗,正随着星光,悄然拉开序幕。
时间悄然流逝,距离那场惊心动魄的“秩序矫正”之战,已经过去了数周。
深渊第七层,666号商铺内,生意确实比以往红火了不少。杨树生和山花这对“风云人物”的名声,如同长了翅膀,在深渊集市乃至更广阔的圈子里悄然传开。一些原本对他们爱搭不理的魔物顾客,如今也会带着几分好奇和忌惮,光顾这个曾经不起眼的小店。
【传奇开幕】的被动效果正在显现。基础奖励提升20%的好处,让他们完成一些小任务时获得的功德和资源明显增多。但正如邀请函所警示的,“树大招风”,名声带来的不全是好处。
这天午后,山花刚送走一位对【地狱熔岩椒】赞不绝口的炎魔老主顾,还没来得及歇口气,就见一位身着仙界标准制式长袍、头戴方巾、表情一丝不苟的仙官,迈着四平八稳的步子走进了店铺。他身后还跟着两名面无表情的力士。
“二位可是杨树生、山花?”仙官的声音如同玉石敲击,清脆却毫无温度。
杨树生放下手中正在整理的货物,和山花对视一眼,心中了然——又来了。
“正是,仙官有何指教?”杨树生客气地回应。
“本官乃仙界道德委员会下属‘新兴力量引导司’的执事。”仙官掏出一枚玉简,语气严肃,“根据《三界新兴个体\/团体行为规范(试行版)》第三章第七条,二位虽获‘风云人物’认证,但行事风格过于……跳脱,不符合主流价值观导向。委员会建议二位,尽快加入一个‘正规’的、有资质的仙家组织(如‘清修会’、‘无为道场’),接受系统性的思想熏陶和行为规训,以便更好地融入仙界和谐大家庭,发挥正面作用。”
山花听得直翻白眼,忍不住小声嘀咕:“又是这套……规矩比牛毛还多,进去怕不是连怎么喘气都得按节拍来。”
仙官似乎没听清,但眉头微蹙,显然感受到了山花的不耐烦。他继续宣读:“如若不然,委员会将考虑对二位的‘临时上岗许可证’进行复审,并可能影响后续功德结算及资源配给额度。”
好不容易送走了这位“道德楷模”,还没等两人喘口气,下午又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这位浑身散发着硫磺气息、穿着紧身皮甲、身材火辣的深渊魅魔,自称是“深渊合规部”的特派员。
“恭喜二位在深渊站稳脚跟,”魅魔的声音带着蛊惑人心的磁性,但眼神却锐利如刀,“不过,根据《深渊商业活动管理条例补充规定》,独立商户若想获得更高等级的深渊声望和黑市权限,必须挂靠于一个至少‘伯爵’级别以上的恶魔领主麾下,或者加入由本部认证的‘深渊商会联盟’。像你们这样单打独斗,不仅风险高,而且……很不合规哦。”她舔了舔红唇,“考虑一下?我们联盟的福利,可是很好的。”
送走这两位分别代表“秩序”和“混乱”阵营的“规劝者”后,店铺里暂时恢复了安静。
山花一屁股坐在柜台后的破椅子上,长叹一口气,对杨树生抱怨道:“老杨!你发现没?这些个‘靠谱’的组织,一个比一个事儿多!不是要你修心养性,就是要你找靠山纳投名状!合着咱们拼死拼活挣来的这点自由,在他们眼里就是‘不合规’‘需要矫正’?”
杨树生擦拭着柜台,眉头也微微皱着。他理解这些组织的逻辑——将不可控的因素纳入管理体系,是维持稳定最有效的方式。但他们夫妻二人,从负债逃亡到如今,靠的就是不按常理出牌的“奇葩”之道和彼此间坚不可摧的羁绊。这种自由与灵活,正是他们力量的源泉。一旦被某个“正规”组织的条条框框束缚住,恐怕也就失去了他们最核心的竞争力。
“看来,”杨树生放下抹布,看向山花,“光是有个‘风云人物’的名头还不够。我们可能需要……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说法’。”
山花眼睛一亮:“你的意思是……?”
“一个不用看别人脸色,不用遵守那么多死板规矩,能让像我们这样‘不靠谱’但有点本事的人,也能互相照应、抱团取暖的地方。”杨树生的目光逐渐坚定。
名声带来了便利,也招来了束缚。而打破束缚的第一步,或许是建立属于自己的、哪怕看起来同样“不靠谱”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