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青石镇,一场突如其来的 “质疑风波” 打破了林家公益事业的平静。青石镇论坛上,一篇题为《林家公益:真扶贫还是假作秀?》的帖子引发热议,发帖人 “匿名村民” 质疑林家助学基金存在 “资金使用不透明” 问题,还称石头村的扶贫产业项目 “流于表面,村民实际受益有限”。帖子下方,不少村民跟帖讨论,有人表示 “确实没见过公益资金的详细账目”,也有人说 “听说有的扶贫种苗存活率不高”,一时间,质疑声像乌云般笼罩在青石镇上空。
“这帖子肯定是有人故意挑事,但也反映出咱们在公益信息公开上确实做得不够。” 林建国看着论坛上的帖子,眉头紧锁,却没有丝毫慌乱。他立刻召集监督评估小组和家族核心成员开会,“质疑不可怕,可怕的是回避问题。咱们要做的不是辩解,而是用事实说话,把公益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都摆在阳光下,让大家看清楚、放心。”
针对 “资金使用不透明” 的质疑,资金监督组第一时间行动起来。组长林会计将过去两年助学基金的收支明细全部整理成册,不仅包括每笔资金的来源、用途、金额,还附上了银行流水、发票复印件、受助学生签字确认的领取记录。“以前咱们只在基金会官网公示简单的收支总额,确实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林会计说,“这次咱们要把账目做得明明白白,让每一分钱的去向都有据可查。”
很快,林家在青石镇政务公开栏和基金会官网同步发布了《林家助学基金 2023-2024 年度资金使用明细公告》,公告长达 28 页,详细列出了每笔资金的使用情况:2023 年 3 月,支出 5000 元为石头村小学购买图书;2023 年 9 月,发放助学金 12 万元,覆盖 24 名学生;2024 年 1 月,支出 8000 元为受助学生购买过冬棉衣…… 公告末尾,还附上了第三方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报告显示 “林家助学基金资金使用规范,无截留、挪用情况”。
为了让村民更直观地了解资金使用情况,林家还在镇文化站举办了 “公益资金公开说明会”,邀请镇政府工作人员、村民代表、受助学生家长参加。会上,林会计逐页讲解资金明细,林守业则现场解答村民疑问。“我家孩子是受助学生,之前只知道收到了助学金,今天才看到连买文具的钱都记在账上,真是太细致了。” 石头村村民李建军看完账目后,在论坛上发帖澄清,“林家是真心做公益,咱们不能冤枉好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资金质疑逐渐平息时,又有村民反映 “石头村的草莓种植扶贫项目效果不佳”,称 “部分村民的草莓苗存活率不到 60%,收入还不如种玉米”。这个质疑让林文博既意外又着急 —— 他记得当初发放种苗时,特意安排了技术员上门指导,怎么会出现存活率低的问题?
林文博立刻带领项目跟踪组前往石头村调查。经过两天的走访,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部分老年村民没有按照技术员指导的方法种植,有的过早浇水导致烂根,有的没有及时搭建防虫网导致病虫害;还有几户村民因为担心销路,只种了少量草莓,大部分土地依旧种玉米,自然收入有限。“不是项目效果差,是部分村民的种植技术和观念没跟上。” 林文博松了口气,但也意识到 “光靠送种苗、讲技术还不够,得帮村民彻底解决种植和销售的后顾之忧”。
针对这个问题,林家迅速调整扶贫方案:一方面,组织技术员开展 “一对一上门指导”,每天轮流到村民的草莓大棚里查看生长情况,现场解决种植难题;另一方面,与村民签订 “保价包销协议”,承诺无论市场行情如何,都以不低于每斤 15 元的价格收购草莓,还为村民购买了 “种苗损失保险”,若因自然灾害或病虫害导致种苗损失,由保险公司赔偿损失。
为了让村民看到项目的实际效果,林家还邀请了种植成功的村民分享经验。石头村的王建国去年靠草莓种植赚了 3 万多元,他在村民大会上详细讲解了自己的种植技巧和收益情况,还带着大家参观自己的草莓大棚。“只要按照技术员的指导种,再加上企业保价收购,肯定能赚钱。” 王建国的话给了村民们很大信心,不少之前犹豫的村民都表示 “明年要扩大草莓种植面积”。
为了从根本上避免类似质疑,林家还建立了 “质疑快速响应机制”:设立专门的 “公益质疑热线” 和 “意见邮箱”,由苏晚专人负责,确保收到质疑后 24 小时内响应;对能当场解答的问题,立即通过电话或公告形式回复;对需要调查核实的问题,3 天内给出初步调查结果,一周内公布详细处理方案。
上个月,有村民反映 “青山村的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进度缓慢”,质疑 “资金被挪用”。苏晚接到反映后,当天就带领工作人员前往青山村调查,发现进度缓慢是因为近期雨水较多,影响了室外工程施工。她立刻将调查结果通过村委会公告栏和基金会官网发布,并承诺 “雨停后增加施工人员,确保一个月内完工”。后来,文化活动中心如期完工,村民们看着宽敞明亮的活动室,之前的质疑也变成了称赞。
为了进一步增强公益项目的公信力,林家还主动邀请县民政局、市慈善总会等部门组成 “公益监督委员会”,定期对公益项目进行抽查评估;每季度举办一次 “公益开放日”,邀请村民代表、媒体记者走进公益项目现场,实地查看项目实施情况;每年发布一份《林家公益事业年度报告》,详细介绍公益项目进展、资金使用、社会成效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这些举措不仅化解了一次次质疑,更让林家的公益事业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信任。之前发帖质疑的 “匿名村民”,在看到林家公开的账目和调整后的扶贫方案后,主动在论坛上道歉:“之前是我不了解情况,错怪了林家。林家确实是真心实意为村民做事,值得咱们信任。” 县民政局局长在考察林家公益项目时也表示:“林家面对质疑不回避、不推诿,用公开、透明、务实的态度化解危机,为全县公益组织树立了好榜样。”
如今,青石镇的村民们提起林家公益,早已没有了当初的质疑,更多的是认可和支持。有人主动报名成为公益志愿者,有人为公益项目出谋划策,还有人把自家的闲置土地无偿提供给林家开展环保项目。“林家做公益是真用心,咱们当然要支持。” 这成了青石镇村民们的共识。
深秋的一个傍晚,林建国站在基金会办公室的窗前,看着窗外夕阳下的青石镇,心里格外平静。从最初的质疑到如今的信任,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规范,林家在公益的道路上不仅帮助了别人,也成长了自己。“公益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有质疑很正常。” 林建国说,“重要的是我们能用真诚和行动回应质疑,用规范和透明赢得信任,让公益事业在阳光下越走越远。”
办公室的灯光渐渐亮起,照亮了墙上 “以真诚换信任,以务实做公益” 的标语。这不仅是林家应对质疑的态度,更是林家公益事业始终坚守的初心。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林家正以坚定的步伐,带着信任与希望,继续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公益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