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的春天来得猝不及防,码头的芦苇荡冒出嫩黄的尖芽,渔获也带着股子鲜活的甜。陈轩蹲在冰库后的小菜园里,手里捏着把小锄头,给张大爷种的青菜松土。老人坐在旁边的小马扎上,晒着太阳,嘴里哼着跑调的渔歌,拐杖头在地上敲出轻快的节奏。
“轩子,你说这潮汐能实验,啥时候能让咱的船也用上?”张大爷眯着眼,看着远处正在检修的渔船,“上次去市区,见人家的电动船跑得飞快,还没烟味,咱码头的船要是也这样,出海打鱼都能多带两箱水。”
陈轩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快了。阿力带着几个年轻渔民,正在改一艘旧船,先用太阳能试试水,等潮汐能的稳定数据出来,再把两套系统结合起来。”他捡起旁边的水壶,给青菜浇了点水,“您放心,今年之内,保准让您坐上电动船出海转一圈。”
张大爷乐了,笑得假牙都差点掉出来:“好小子,说话算数!我这把老骨头,也想尝尝‘不用烧柴油’的新鲜劲!”
正说着,阿力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从冰库那边过来,手里拿着个笔记本,脸上带着点兴奋:“轩子,太阳能板的参数测出来了!在甲板上装两排,晴天能跑三十海里,够近海作业了!”
陈轩接过笔记本,上面是阿力用左手歪歪扭扭画的草图,标注着“光伏板角度30度”“储能电池容量”,旁边还画了个咧嘴笑的小人,一看就是他的手笔。
“不错啊,”陈轩拍了拍他的肩膀,“下午带几个人去拆旧船的发动机,我让人联系了废品站,给的价钱挺公道。”
阿力点点头,目光落在菜园的青菜上,忽然笑了:“这菜长得比实验站的传感器还精神。”
“那是,”张大爷得意地扬了扬下巴,“我种的菜,用的是冰库化的海水,带着股子咸鲜味,炒出来香得很!”
三人正说笑,小马骑着电动车风风火火地冲过来,车筐里的文件夹颠得老高:“轩哥!市渔业局的人来了,说要给咱码头评‘绿色渔业示范基地’,还说要拨专项资金,支持咱们的清洁能源改造!”
陈轩心里一动——这意味着“星辰计划”的理念,终于被官方认可了。他放下锄头,拍了拍身上的灰:“走,去看看。”
渔业局的人带来了评估报告,厚厚的一沓,里面详细记录了冰库的节能数据、渔民的收入增长,最后几页,还附了张潮汐能实验站的远景照片。
“陈先生,你们的模式太有价值了。”带队的科长握着陈轩的手,语气诚恳,“以前总觉得‘绿色渔业’是喊口号,没想到你们真能把清洁能源用到实处。市里打算在全市推广你们的经验,还想请你当顾问,给其他码头做指导。”
陈轩愣了一下,看向旁边的张大爷和阿力。老人冲他挤了挤眼,阿力则用力点了点头。
“顾问谈不上,”陈轩笑了笑,“经验倒是可以分享。其实也没什么诀窍,就是让渔民们真真切切尝到甜头——冰库省了运费,清洁能源省了油钱,日子好过了,大家自然愿意跟着干。”
科长深以为然:“说得对!我们准备在码头建个‘渔业创新中心’,就用你们的旧仓库改造,设备和资金由市里出,你们出人负责技术,怎么样?”
这正是陈轩想要的。他看向窗外,阳光正好,冰库的白汽在蓝天下缓缓散开,像一条温柔的纱巾。“好,我们干。”
创新中心的改造工程启动那天,码头上放了鞭炮。渔民们自发地来帮忙搬砖、刷漆,连平时最调皮的几个半大孩子,都拿着小铲子去刮墙上的旧漆。
陈轩站在仓库门口,看着这热闹的场面,忽然觉得眼眶有点热。他想起刚回滨海时,这里还是联胜盘踞的地盘,打打杀杀是常态;如今,却成了全市瞩目的创新基地。
“在想什么?”阿力递过来一瓶冰镇汽水,瓶身挂着水珠。
“在想我爸妈。”陈轩拧开瓶盖,喝了一口,甜丝丝的气泡在舌尖炸开,“他们要是能看到这一幕,肯定很高兴。”
阿力靠在门框上,望着里面忙碌的人群:“会看到的。你看这仓库的梁,还是当年你爸带人焊的,现在咱们在上面装光伏板,这不就是一种‘看见’吗?”
陈轩的心猛地一颤。是啊,父母的痕迹从未消失——仓库的钢梁、实验站的选址、甚至张大爷太爷爷传下来的潮汐图纸,都在以某种方式,参与着这场新生。
创新中心落成那天,来了很多人。有其他码头的代表,有大学的教授,还有扛着摄像机的记者。陈轩站在台上,手里没拿演讲稿,就那么看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说:“我爸是个老渔民,我妈是个物理老师,他们俩这辈子,就想让码头的天更蓝,水更清,人更踏实。今天站在这里,我想说,他们的愿望,快实现了。”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张大爷坐在第一排,激动得直擦眼泪;阿力站在侧面,仅存的右手紧紧攥着那本画满草图的笔记本;李队也来了,穿着警服,站在最后面,嘴角带着欣慰的笑。
仪式结束后,陈轩被记者围住了。有人问他最感谢谁,他指了指台下的渔民:“感谢他们愿意相信我,愿意跟着我折腾。”有人问他以后的打算,他看向远处的大海:“继续把清洁能源做下去,让每艘渔船都用上‘海的力气’。”
人群散去后,陈轩独自留在创新中心,抚摸着墙上的照片——有父母年轻时的合影,有冰库奠基时的场景,还有渔民们捧着渔获笑的样子。最显眼的位置,挂着那枚“星辰之核”芯片的模型,旁边写着一行字:“科技的终极意义,是让生活更简单。”
夏天来的时候,第一艘电动渔船下水了。银灰色的船身,甲板上装着深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下闪着光。张大爷被扶到驾驶座上,握着方向盘,笑得像个孩子。
“开慢点!”陈轩站在码头,朝船上喊。
“知道啦!”老人中气十足地回了一声,缓缓转动方向盘。渔船悄无声息地滑入水中,没有黑烟,没有噪音,只有螺旋桨搅起的水花,像一串碎银。
渔民们站在码头上,欢呼着,拍着手。阿力拿出手机,对着渔船录像,嘴里念叨:“得给林叔发过去,让他在湛江也高兴高兴。”
陈轩看着远去的渔船,忽然觉得,这才是“星辰计划”真正的样子——不是藏在灯塔下的秘密,不是能垄断能源的钥匙,而是能让张大爷笑着开船,让渔民们安心打鱼,让海风吹过的时候,带着的是鱼腥味,而不是柴油味。
傍晚,陈轩坐在创新中心的露台上,看着夕阳沉入海面。李队走过来,手里拿着份文件。
“‘暗阁’的国际分支被端了。”李队把文件递给陈轩,“Interpol(国际刑警组织)传来的消息,头目已经被捕,跟你父母当年的案子有关的人,一个都没跑掉。”
陈轩翻开文件,最后一页,是张通缉令的照片,上面的人脸已经模糊,但他还是认出来,是当年策划车祸的主谋。
“都结束了。”李队拍了拍他的肩膀。
“嗯。”陈轩合上文件,心里却没有想象中的激动,只有一种尘埃落定的平静。他知道,真正的结束,不是坏人被抓,而是那些被破坏的东西,终于被重新建好——比如码头的秩序,比如人心的安稳,比如父母未竟的梦想。
夜色渐浓,码头的灯一盏盏亮起来。创新中心的实验室里,阿力还在和几个年轻渔民调试设备,屏幕上的数据流平稳跳动;冰库里,张大爷正和工人清点新到的渔获,算盘打得噼啪响;远处的海面上,电动渔船缓缓归来,船头的灯像一颗移动的星星。
陈轩站起身,沿着码头慢慢往前走。海风带着潮气,拂过他的脸颊,像母亲的手。他走到灯塔下,抬头望去,顶层的齿轮在月光下轻轻转动,发出细微的声响。
他知道,“轩爷”的时代已经过去,但陈轩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这故事里没有刀光剑影,没有江湖恩怨,只有海风、渔获、冰库的白汽,和一群人对美好生活的执着。
就像此刻,他口袋里揣着的,不是短铳,而是渔民刚送的新鲜海蛎子;他耳边听到的,不是枪声,而是创新中心传来的欢笑声。
海风吹过码头,带着未来的气息。陈轩深吸一口气,朝着灯火最亮的地方走去——那里有他的兄弟,他的亲人,他要用一生去守护的,这片温柔而坚韧的土地。而那枚藏在花盆里的“星辰之核”,早已在日常的烟火里,化作了不灭的火种,在每个码头人的心里,静静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