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梭,轩辕与蚩尤皆已长成英挺少年。北方有熊氏在轩辕的潜移默化影响下,愈发兴旺。他不仅智慧超群,更将智慧用于实践,展现出卓越的发明创造与组织才能。
见族人涉水渡河艰难,他观察水中浮木,仿造鱼尾划水,刳木为舟,教人制作独木舟与木筏,便利渔猎与交通。见陆路运输费力,他剡木为楫,发明船桨,又观圆石滚动,断木为轮,揉木为辕,造出了简陋的车辆,用以载重运输,大大提升了部落的生产效率。他还指导族人筑宫室,以避风雨寒暑,取代部分穴居野处之苦;系统化、推广伏羲所创符号,以代结绳记事,使政令、知识得以更准确传承;以明天时,更精确地指导农耕祭祀。
这些创举,并非凭空想象,皆源于他对自然万物的细致观察与思考,旨在改善民生,凝聚部落。有熊氏族人对其敬服不已,周边部落闻其贤名,亦多有归附者。轩辕虽年少,却已隐然成为一方领袖,其仁德之名,随着舟车足迹,远播四方。
这一日,轩辕正于姬水之畔,测试新改进的车辆载重与稳定性,忽见天际一道清光掠过,似有仙灵之气。他心有所感,却并未声张,依旧专注于手中之事。
与此同时,昆仑山玉虚宫内,元始天尊于八景云床上睁开法眼,对侍立一旁的广成子道:“时机已至。下界有熊氏轩辕,乃天命人皇,身负紫微帝气,仁德兼备,智慧天成。汝可下界一行,细察其心性根骨,若果真堪造就,便收其为徒,授以玉清大道、治国安邦之术,引导其成就人皇功业,亦光吾阐教门楣。”
广成子领命,躬身道:“弟子谨遵老师法旨。必当仔细考察,不负师望。” 他乃阐教上仙,道行高深,尤精于道理与教化。当下便离了玉虚宫,驾起云光,往有熊氏部落而来。为免惊世骇俗,他隐去仙姿,化作一游方道人模样,但那股清静无为、超然物外的气质却难以完全掩盖。
广成子并未直接现身,而是隐于云端,默默观察轩辕言行数日。见他与族人同甘共苦,毫无骄矜之气;处理部落事务,条理分明,公正严明;与老者言,谦恭有礼;与幼者言,循循善诱。尤其见他研制舟车、屋室,皆从实用出发,惠及大众,非为奇技淫巧,更非为一己之私。广成子暗暗点头:“此子果然根基深厚,仁心慧质,更难得的是这份脚踏实地、利泽苍生的胸怀,确为人皇之选。”
这日,轩辕正于姬水畔沉思,如何改进车轮,使其更加耐磨耐用。广成子见时机成熟,便现出身形,一步踏出,已至轩辕身前丈许之地,气息平和,如春风拂面。
轩辕只觉眼前一花,便见一位面容清癯、身着八卦道袍、手持拂尘的道人立于面前,仙风道骨,气度非凡,心知绝非寻常。他放下手中工具,整了整衣衫,上前躬身行礼道:“小子轩辕,见过仙长。不知仙长驾临,有何指教?”
广成子微微一笑,拂尘轻扫,指向那简陋的车辆,声音温和:“小友不必多礼。贫道见你于此琢磨造车,心思巧妙,不知小友造此物,所为何求?”
轩辕见道人目光清澈,似含鼓励,便坦然答道:“回仙长,族人搬运重物,肩挑背扛,甚是辛苦,且效率低下。小子观圆石滚动,可省力前行,故尝试造车,愿能助族人省些力气,多运些粮草薪柴,亦便于部落间往来交通。”
“善。”广成子颔首,“心怀族人,此乃仁心。然,可知万物运行,皆有其理?车行于路,轮圆而轴直,乃合周转之机;辕平而衡稳,乃得承载之道。此中蕴含平衡、持久、顺势而为之理,可仅限于一车乎?”
轩辕闻言,眼中一亮,如醍醐灌顶。他造车时只觉应如此做,却未深思其背后蕴含的普遍道理。忙恭敬道:“小子愚钝,请仙长明示。”
广成子便以车为例,引申开去,讲述天地阴阳平衡、五行生克转化、世事因果循环等大道至理。言语深入浅出,却直指本源。轩辕听得如痴如醉,往日许多模糊的感悟豁然开朗,只觉眼前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他福至心灵,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恳切道:“仙长真乃神人!小子往日坐井观天,今日得闻大道,方知天地广阔,道理精深。恳请仙长收小子为徒,传授大道,使小子能明理益智,更好地引导族人,造福苍生!”
广成子见其心诚,且悟性极高,心中甚喜,虚扶一下,一股柔和之力将轩辕托起:“贫道乃昆仑山玉虚宫元始天尊座下,广成子是也。观你根骨清奇,仁德具足,更兼有引领族群之志,确与吾道有缘。你既有此心,贫道便收你为徒,传你玉清仙法,授你治国安邦、调和阴阳之术,助你明了这天地人三才之道,成就一番功业,如何?”
轩辕大喜过望,再次大礼参拜:“弟子轩辕,拜见老师!愿随老师修行大道,绝不辜负老师期望!”
“好,起来吧。”广成子受了他拜师之礼,正式定下师徒名分。他心念电转,暗道:“此子根基在人族,其大道亦当在人间践行。直接带回昆仑,反而可能束缚其天性,不若就此地教导,让其将道法融于生活,造福族人,方是正道。”
于是,广成子对轩辕道:“既入我门,当知阐教精义。吾师元始天尊有言:‘阐述天机,顺天应人。’你身负天命,当以仁德为本,智慧为用,顺乎天而应乎人,方能成就人皇伟业。为师便暂居于此部落,传你道法。你需谨记,道法非为炫技,乃为明理、利生、定乾坤。”
当下,广成子便随轩辕回到有熊氏部落。首领少典闻知有昆仑仙长收轩辕为徒,又见广成子气度非凡,知是儿子莫大仙缘,亦是部落荣光,恭敬地为广成子安排了清净的居所。
自此,广成子便留在了有熊氏部落,开始悉心传授轩辕道法。他并未一开始就传授高深的修仙法门,而是从最基础的吐纳导引之术开始,教轩辕如何吸收天地灵气,淬炼肉身,滋养神魂;传授阴阳五行、八卦推演之理,使其能更好地理解自然规律,预判吉凶;更重要的,是传授治国安邦、统御万民的帝王之学,将阐教“明礼法、定秩序、重教化”的理念融入其中。
轩辕得此明师,如鱼得水。他白日处理部落事务,身体力行;夜晚则随广成子修行悟道,精进不休。其智慧、眼光、胸襟、乃至修为,皆以一日千里的速度提升着。有熊氏部落在其治理与广成子暗中点拨下,愈发强盛,秩序井然,俨然成了乱世中的一方乐土。
而广成子的到来与轩辕的正式拜师,也标志着阐教正式介入人族事务,将辅佐天命人皇,对抗那南方日渐崛起的、带有浓厚巫族色彩的强大势力。人皇之争的帷幕,由此缓缓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