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太清老子于首阳山立人教、玉清元始天尊于昆仑山立阐教、上清通天教主于金鳌岛立截教,三清证道成圣,各自道统初立,便已选定了契合自身大道的道场。然而,彼时三清虽已分居三地,但昆仑山作为三清祖庭,元始天尊的玉虚宫依旧坐落于此,通天教主亦时常往来,名义上仍共居祖地,门下弟子亦多在昆仑山范围内活动修行。
然而,随着三教广收门徒,弟子日多,教义理念、行事风格的差异日益凸显,门下弟子间的摩擦渐生,原本祥和的昆仑祖地,开始出现不谐之音。
玉虚宫前,广成子、赤精子等十二金仙,每日里演练玉清仙法,讲究法度森严,进退有据,言谈举止皆符合玄门正统礼仪,处处彰显天道威严与秩序。他们对根脚出身颇为看重,认为道统传承需慎之又慎。
而碧游宫外(通天教主虽有金鳌岛,昆仑山碧游宫仍是重要道场),则是另一番景象。多宝道人、金灵圣母、赵公明、三霄娘娘等截教弟子,性情各异,或豪迈不羁,或机变灵动,演练神通阵法时,往往声势浩大,少了许多拘束。更有不少异类得道者,气息混杂,行事风格更为直接随性。
起初,两教弟子尚能维持表面和气。但时日一久,分歧便显现出来。
一日,玉虚宫门下弟子慈航道人,于昆仑山一处灵泉旁静修,恰逢碧游宫弟子石矶娘娘在此吞吐地脉煞气修炼。石矶修炼时气息外放,煞气激荡,不慎干扰了慈航道人聚拢的清净灵气。
慈航道人素喜清净,见状心生不悦,上前理论,言语中不免带了对石矶修炼之法过于“霸道”、有扰清修的微词,并隐含对其出身跟脚的审视。
石矶娘娘性情刚烈,闻言大怒,反唇相讥,言道玉虚门人过于拘泥形式,失了道法自然真意,并暗指其有门户之见。双方各执一词,言辞渐趋激烈,若非顾及同在昆仑祖地,险些就要演化成斗法。
又一日,玉虚宫黄龙真人与几位同门论道,谈及收徒当重根器、明心性,不可滥收,以免泥沙俱下,有损玄门清誉。此话被路过的截教弟子羽翼仙听去,认为此言暗讽截教有教无类,回宫后告知同门,引得不少截教弟子愤愤不平,认为玉虚宫瞧不起他们这些“披毛戴角、湿生卵化”之辈。
此类摩擦,虽未酿成大祸,但积少成多,渐渐在两教弟子心中埋下了芥蒂。玉虚宫弟子觉得截教门人良莠不齐,行事鲁莽,有失体统;截教弟子则认为玉虚宫门人傲慢自大,看不起旁门左道。双方门下相遇,气氛往往变得有些微妙,昔日的同门之谊,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一日,太清老子自首阳山八景宫驾临昆仑山,元始天尊自玉虚宫出迎,通天教主亦自金鳌岛赶回。三清于昔日论道之所——昆仑之巅的“三清殿”内相聚。
殿内陈设古朴,道韵盎然。老子居中而坐,面色平静,元始天尊居左,面容肃穆,通天教主居右,眉宇间带着一丝不羁。
老子轻抿一口仙茶,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却直指核心:“近日昆仑山中,似有不谐之音。玉虚、碧游门下,摩擦渐生,二位师弟可知?”
元始天尊闻言,眉头微蹙,沉声道:“大兄明鉴。非是吾门下寻衅,实是碧游宫收徒过于庞杂,不乏心性不佳、野性未驯之辈,行事不知收敛,有扰昆仑清静,亦恐损我玄门声誉。” 他言语中,对通天教主的收徒标准颇有微词。
通天教主冷哼一声,反驳道:“二兄此言差矣!大道之下,众生平等。吾截教有教无类,正为众生截取一线生机!岂能因出身跟脚便拒之门外?门下弟子性情率真,正是道法自然之体现!倒是玉虚宫门槛过高,规矩繁多,未免失之狭隘,如何彰显道祖有教无类之慈悲?”
元始天尊面色一沉:“洪荒有序,万物有常!收徒传道,岂能不辨良莠?根器不正,心术不明,纵有神通,亦易入歧途,届时为祸苍生,谁来承担?吾立规矩,正是为了去芜存菁,维护天道纲常!”
通天教主霍然起身,周身剑气隐现:“规矩?纲常?不过是束缚生灵的枷锁!吾道正在于破开这些枷锁,为众生争命!若事事循规蹈矩,何来突破?何来超脱?”
眼见二人争执渐起,气氛陡然紧张。老子轻轻放下茶盏,发出一声清脆的叩击声,虽轻,却清晰地传入元始与通天耳中,令二人心神一震,争执稍歇。
老子目光扫过两位师弟,语气依旧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道,可道,非常道。二位师弟之道,一者重秩序,一者重生机,本无高下之分,皆是大道显化。然,道不同,不相为谋。昔日吾等未立教时,同处昆仑,尚可论道互补。如今各自道统已立,门下弟子众多,理念已非论道之争,更涉行事之法。强聚一处,非但无益于道途精进,反易因门下琐事生出嫌隙,伤了吾三清亿万年情谊,此非智者所为。”
元始天尊与通天教主闻言,皆是一怔,陷入沉思。他们何尝不知兄长所言在理?如今三清皆已成圣,道统分明,各自的道场也已选定(首阳山、昆仑山玉虚宫、金鳌岛碧游宫),再强以昆仑祖庭的名义将阐、截两教弟子聚于一处,确实已不合时宜,只会加剧矛盾。
老子继续道:“吾三清既已明自身道途,立下教统,便当各自经营道场,专心传承。分开,并非疏远,而是为了更好的践行己道,避免无谓纷争,保全三清情谊。昆仑祖庭,可留作纪念,日后三清议事之地。自此,人教居首阳,阐教守昆仑(玉虚宫),截教镇金鳌,各安其道,同气连枝,共同光大玄门,方是长久之计。”
元始天尊沉吟良久,缓缓点头:“大兄所言极是。吾阐教之道,在于阐述天机,维护纲常。昆仑玉虚宫,正合此道场气象。自此,吾当率阐教门人,专心经营昆仑道场,以正玄门视听,不再强求与截教同处一山。” 他之意,是明确昆仑山玉虚宫为阐教独有之道场,截教弟子当以金鳌岛为主。
通天教主虽性情不羁,却也非不明事理。他深知若长此以往,与二兄矛盾日深,绝非幸事。分开,或许真是最好的选择。他深吸一口气,道:“大兄、二兄既如此说,通天亦无异议。吾截教万仙来朝,金鳌岛广阔,正合吾教海纳百川之气象!自此,吾便率截教门人,常驻金鳌岛碧游宫,昆仑碧游宫仅为别院。吾三清道统,分而不离,日后亦可时常论道,共参玄妙!”
见二位师弟达成共识,老子微微颔首:“善。既然如此,便如此定下。自此,人教、阐教、截教,各居其道场,专心发展。昆仑祖庭,留待三清共议大事之用。吾等兄弟情谊,不因地域而疏,反因道明而更坚。”
“谨遵大兄之命!”元始天尊与通天教主齐声应道。
议定之后,三清又就日后联系、守望相助之约细商片刻。随后,通天教主便返回金鳌岛,下令截教门人,日后以金鳌岛碧游宫为根本道场,昆仑山碧游宫逐渐转为象征性别院,减少常驻弟子。元始天尊则昭告阐教门人,昆仑山玉虚宫乃阐教根本,当潜心修行,维护祖地清静。
自此,三清正式分家。人教扎根首阳山八景宫,太清老子清静无为;阐教独占昆仑山玉虚宫,玉清元始天尊执掌天道秩序;截教立足于东海金鳌岛碧游宫,上清通天教主倡导有教无类。玄门三大道统,在各自选定的道场上,开始了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发展历程。
分家之后,阐、截两教弟子摩擦锐减,各自在更适合的道场环境中潜心修行,教义得以更纯粹地发展。昆仑山恢复了往日的部分宁静,而东海金鳌岛则日益热闹,万仙来朝之势更盛。三清分家,是玄门势力扩张、道统成熟的必然结果,也标志着洪荒格局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三大教派未来的互动与博弈,将更加直接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