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圣地空间飘着谷物的清香,灵植区的谷子穗压弯了秸秆,金黄的颗粒在晨光里泛着油亮的光 —— 这是空间扩大后第一次大丰收,老周天不亮就钻进空间,蹲在谷田边,用手搓开一颗谷粒,放进嘴里嚼了嚼,甜香瞬间漫开,他忍不住喊:“熟了!这谷子全熟了!比外面的早收十几天,灵植区的土就是不一样!”
喊声惊动了据点的人,没等李猛招呼,大伙就自发往圣地空间赶。马大壮扛着新打的铜镰刀,青年们拎着藤筐,妇人们挎着布兜,连孩子们都拿着小竹篮,兴奋地围着谷田转。“俺来割谷子!” 马大壮撸起袖子,镰刀一挥,金黄的谷穗就整齐地倒在怀里,他的断臂还没完全好,却依旧动作麻利,“这谷子沉,一穗顶外面两穗,今年冬天肯定够吃!”
老周站在谷田边指挥分工:“青年们割谷子,把穗子和秸秆分开,秸秆留着喂蓄养区的兔子;妇人们负责脱粒,把谷粒搓进藤筐;孩子们帮着捡掉落的谷穗,一颗都别浪费 —— 这可是灵泉水浇出来的好粮!”
圣地空间里瞬间热闹起来。青年们排成队,镰刀起落间,金黄的谷穗堆成了小堆;阿力和几个新同胞学得快,虽然割得慢,却格外仔细,生怕漏了半穗;妇人们围坐在谷堆旁,双手飞快地搓着谷穗,谷粒 “簌簌” 落进藤筐,没一会儿就满了;小宝和小木拿着小竹篮,在田埂上转悠,连藏在草里的谷穗都捡得干干净净,小木还把捡来的谷穗编成小束,挂在布兜上:“这是俺们的‘丰收穗’,要留着当纪念!”
蓄养区的兔子也跟着凑热闹,它们隔着木栏,探着脑袋盯着谷田,时不时 “吱吱” 叫两声 —— 显然是闻到了谷香。阿木笑着往食槽里撒了把刚脱粒的谷粒:“别急,等收完粮,给你们多添点,让你们也尝尝新粮的味!”
晌午时分,新粮全收完了 —— 藤筐装了满满二十多筐,金黄的谷粒堆在空间入口,像座小山。李猛让人把谷筐搬到广场,老铁头早已把石磨修整好了,磨盘上还涂了层灵泉水,磨齿亮得能反光:“这石磨俺昨天磨了一晚上,保证磨出来的粉细得很,蒸馍肯定软和!”
磨粉的活交给了妇人们。马大壮媳妇牵头,先把谷粒倒进石磨上方的木斗,阿禾推着磨杆,磨盘 “吱呀吱呀” 转起来,雪白的面粉顺着磨缝往下漏,落在铺好的粗布上,香气飘得满广场都是。“加点灵泉水和面团,馍会更甜!” 马大壮媳妇往面粉里兑了点灵泉水,双手飞快地揉着,面团在她手里渐渐变得光滑筋道。
其他妇人也没闲着,有的负责筛面粉,把粗麸皮筛出来留着喂兔子;有的负责揉馍,把面团揪成小块,搓圆了放在陶盘里;孩子们围在旁边,学着妇人的样子,用小手捏着小面团,虽然捏得歪歪扭扭,却格外认真,小宝还在自己捏的馍上按了个谷穗印:“这是俺的‘胜利馍’,要给猛哥吃!”
灶房的大蒸锅早就架好了,柴火 “噼啪” 烧得旺,蒸汽顺着锅盖缝往外冒,裹着面粉的甜香,飘遍了整个据点。老药头坐在灶房门口,闻着香味,笑着说:“打跑妖族、加高石墙、又收新粮,这三喜凑一起,得好好庆庆!”
傍晚时分,第一锅馍终于蒸好了。马大壮媳妇掀开锅盖,白胖的馍冒着热气,甜香扑面而来,每个馍上都带着淡淡的谷香。她先拿起小宝捏的 “胜利馍”,递到李猛手里:“这是小宝特意给你做的,说要谢你领着大伙打跑妖、建好家。”
李猛接过馍,咬了一口,软和香甜,满口都是新粮的味道,还有灵泉水的清润。他举着馍,对大伙说:“这馍不是俺一个人的,是咱所有人的 —— 是割谷子的兄弟、搓谷粒的婶子、磨面粉的姐妹,还有捡谷穗的孩子,一起换来的。打跑妖族是胜利,加高石墙是胜利,收新粮更是胜利,今天咱就吃着这胜利馍,庆祝咱的家越来越稳、越来越好!”
广场上响起热烈的掌声,大伙围着蒸馍,你一个我一个,吃得格外香甜。张叔拿着馍,递给身边的老猎人:“以前在黑松坡,别说蒸馍,连饱饭都难吃,现在倒好,有新粮馍吃,还有这么好的家,值了!” 青年们边吃边聊,说要把剩下的面粉留些,下次打了新猎物,包肉馅馍,让大伙再好好乐呵乐呵。
月光洒在广场上,蒸馍的香气还没散,装满新粮的藤筐摆在角落,石磨旁还留着淡淡的面粉印。李猛看着身边满是笑意的同胞,手里攥着小宝做的 “胜利馍”,心里明白:所谓的胜利,不只是打跑敌人,更是看着家园丰收、亲人安康;所谓的幸福,就是大伙一起种粮、一起磨粉、一起吃着热乎的馍,聊着未来的好日子。
夜风里,灵泉的水 “咕嘟” 作响,蓄养区的兔子传来 “吱吱” 的叫声,新石屋的灯亮得格外暖。这一晚,据点的笑声比往常更久,每个人的心里都揣着丰收的甜,揣着胜利的暖 —— 这是属于他们的,最踏实、最幸福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