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中的小树苗
李来从未想过,他会在一个平凡的周三下午,接到儿子小来的班主任打来的这样的电话。
“李先生,我是王老师。今天课间休息时,小来和同学发生了争执,他...他踢了另一个孩子。”
李来握着手机的手紧了紧,几乎怀疑自己听错了。“踢人?小来?王老师,您确定吗?”
“是的,好几个同学都看见了。被踢的孩子腿上已经有淤青了。我知道这很难相信,小来一向是个乖巧的孩子...”
挂断电话后,李来在办公室里呆坐了许久。七岁的小来,那个说话细声细气、连蚂蚁都舍不得踩的小男孩,怎么会踢人?
回家的路上,李来的思绪飘回了最近几周家中的变化。小来确实变了——从前那个总是欢快地问“为什么”的小家伙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动不动就摔门的小叛逆者。
“小来,该做作业了。”
“......”
“小来,洗手吃饭。”
“......”
“小来,不要再看电视了。”
“啪!”——这是卧室门关上的声音。
陈玲曾忧心忡忡地对李来说:“这孩子是不是到了叛逆期?怎么我们说什么他都不听?”
但小来从不动手。即使在他最生气的时候,也只会用沉默和回避来表达不满。正因如此,王老师的电话才显得如此不真实。
李来推开家门时,小来正坐在沙发上看绘本。看到爸爸回来,他抬起眼皮瞥了一眼,又迅速低下头,继续翻着书页,仿佛那本书有什么魔力,能将他的注意力完全吸走。
“我回来了。”李来尽量使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
小来没有回应。
陈玲从厨房探出头来,脸上带着疲惫:“回来啦?小来,爸爸回来了,怎么不打招呼?”
依然是一片沉默。
晚餐时,气氛格外凝重。小来低头默默吃饭,对父母的所有问话都置若罔闻。
“今天在学校怎么样?”陈玲试探着问。
没有回答。
“听说今天课间发生了一些事情。”李来小心翼翼地切入正题。
小来的筷子停顿了一瞬,然后又继续扒饭。
李来与陈玲交换了一个眼神。陈玲轻轻摇头,示意他暂时不要追问。
饭后,小来径直走向自己的房间。李来深吸一口气,跟了上去。
“小来,我们能谈谈吗?”
“我要做作业。”小来的声音冷冰冰的。
“就几分钟。关于今天在学校发生的事情。”
小来的肩膀明显绷紧了:“没什么好谈的。”
李来在儿子床边坐下,拍了拍身旁的位置:“来,坐下。”
小来犹豫了一下,不情不愿地坐下,但与父亲保持着距离。
“王老师今天给我打电话了。”李来尽量使语气温和,“她说你踢了同学。”
小来咬住下唇,眼睛盯着地板。
“能告诉爸爸发生了什么吗?你为什么要踢那个小朋友?”
长时间的沉默。李来几乎以为儿子不会回答了,正准备再次开口时,小来突然抬起了头,眼睛里闪着愤怒的光。
“他活该!”
这突如其来的爆发让李来愣住了。他从未见过儿子如此愤怒的表情。
“什么意思?他做了什么?”
“他...他...”小来的声音颤抖着,突然站起身,“我不想谈这个!”
“小来,我们需要谈谈。踢人是不对的,无论发生什么。”
“你什么都不懂!”小来大喊着,眼睛里突然涌出了泪水,“你和妈妈都不懂!你们只知道叫我做这个做那个,根本不听我在想什么!”
李来震惊地看着儿子。这是小来第一次如此直白地表达自己的不满。
“我们一直在听你说话,小来。”
“不,你们没有!”小来的眼泪现在流得更凶了,“每次我想说什么,你们总是说‘等一下’、‘现在很忙’、‘以后再说’!但那个‘以后’从来不会来!”
李来张了张嘴,却发现自己无言以对。他回想起来,最近工作确实很忙,好几次小来想跟他分享学校发生的事情,他都以疲惫为由推迟了。
“就算如此,踢人也是不对的。”李来努力把话题拉回来,“暴力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那什么才是方法?”小来几乎是吼出了这句话,“告诉老师?老师只会说‘男孩子要坚强’!告诉你们?你们根本不会认真听!”
陈玲闻声赶来,站在门口,担忧地看着父子俩。
“小来,爸爸知道你最近觉得我们不够关注你,这是爸爸的错。”李来尽量使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但无论如何,你都不应该伤害别人。你能告诉爸爸,那个孩子到底做了什么吗?”
小来用袖子狠狠擦去眼泪,呼吸急促:“他...他一直嘲笑我!说我是‘哑巴’,因为我不爱说话!还说我...说我是被领养的,因为我不像你们!”
李来的心猛地一沉。他从未想过儿子在学校承受着这样的压力。
“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好几个星期了。”小来的声音低了下来,“他每天都这样,今天还...还把我带来的绘本扔到了水坑里。那是奶奶送我的生日礼物...”
李来终于明白了。那些沉默,那些反抗,原来都是小来无处宣泄的情绪带回家的余波。
“小来,爸爸很抱歉。”李来轻声说,“抱歉没有早点发现你的困扰,抱歉让你独自面对这些。”
小来的怒气似乎消散了一些,但依然倔强地别过脸去。
“但是,踢人还是不对的。”李来坚定而温和地说,“当你感到愤怒、受伤时,你可以用很多方式表达,但伤害他人永远不是正确的选择。”
“那我该怎么办?”小来的声音里带着委屈和无助,“没有人听我说话...”
“我们听。”陈玲走上前,坐在儿子另一边,“从现在开始,爸爸妈妈保证会认真听你说话。”
小来看了看妈妈,又看了看爸爸,眼中的防备慢慢融化。
“那个同学嘲笑你,你感到很生气,很受伤,这是完全正常的感受。”李来尝试教儿子识别和表达情绪,“但当你踢他的时候,你想传达的是什么?”
小来思考了一会儿,小声说:“我想让他停止...想让他知道我很生气...想让他不要再欺负我了...”
“这些都可以用语言来表达。”李来说,“你可以大声告诉他:‘停止嘲笑我!’、‘我很生气!’、‘请尊重我!’。如果这不起作用,你可以告诉老师,或者告诉我们。”
“但告诉老师没有用...”小来沮丧地说。
“那我们就一起想办法。”陈玲握住儿子的手,“爸爸妈妈会和你一起面对这个问题。”
小来低下头,许久,才轻声说:“我...我知道踢人不对。踢了他之后,我自己也感觉很糟糕。”
这是今晚小来第一次承认错误。李来感到一丝欣慰。
“每个人都会犯错,重要的是我们能从错误中学到什么。”李来轻轻搂住儿子的肩膀,“你学到了什么?”
小来思考了片刻:“学到...生气的时候不应该马上行动。学到...踢人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事情更糟。”
“还有,当你遇到困难时,应该告诉爸爸妈妈。”陈玲补充道,“我们是一家人,应该互相支持。”
小来终于点了点头,把脸埋进了李来的怀里。
“明天,你需要向那个同学道歉。”李来轻声说。
小来猛地抬头:“可是他也应该向我道歉!他扔了我的书!”
“是的,他也做错了事。”李来承认,“但你不能控制他人的行为,只能控制自己的。你为自己的错误道歉,这是承担责任的表现。至于他是否道歉,那是他的选择。”
小来似乎不太接受这个说法,但没有反驳。
“我们会联系老师和那个孩子的家长,一起解决这个问题。”陈玲保证道,“你不会独自面对这些。”
那天晚上,李来和陈玲陪小来聊了很久。他们听儿子讲述学校里的点点滴滴,那些他们曾经认为“不重要”的小事。他们才发现,在小来的世界里,那些被忽视的细节有多么重要。
睡前,小来已经平静了许多。他抱着自己的泰迪熊,小声问:“爸爸妈妈,你们会不会因为我是坏孩子而不爱我?”
这句话像一把刀刺进了李来的心脏。他紧紧抱住儿子:“永远不会。爸爸妈妈永远爱你,即使我们不喜欢你的某些行为,但我们对你的爱永远不会改变。”
陈玲也俯身亲吻儿子的额头:“爱是无条件的,小来。你永远是我们的宝贝。”
小来终于露出了今晚第一个真心的微笑。
第二天,李来和陈玲一起送小来上学。他们先见了王老师,详细说明了情况。王老师很震惊,承诺会密切关注课堂动态,并安排小来和那个孩子进行调解。
在教室里,小来不情愿但诚恳地向那个男孩道了歉:“对不起,我踢了你。我不应该那么做。”
令人惊讶的是,那个男孩——名叫浩浩——也低下了头:“我也对不起。我不该嘲笑你,不该扔你的书。”
王老师趁机教育全班同学关于尊重和正确处理冲突的重要性。
放学后,小来比往常轻快地跑出校门。
“今天怎么样?”李来关切地问。
“浩浩没有再嘲笑我了。”小来说,“我们还一起玩了积木。”
李来感到肩上的重担轻了一些。
接下来的几周,李来和陈玲努力改变与儿子的沟通方式。他们设立了“每日分享时间”,每人分享当天的一件开心事和一件烦心事。他们学会了放下手机,真正倾听儿子说话。
小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他不再那么叛逆,开始重新与父母交流。虽然偶尔还是会闹脾气,但不再用沉默和回避来表达不满。
一个周末的下午,李来正在看报纸,小来突然问他:“爸爸,你小时候打过架吗?”
李来放下报纸,想了想:“打过一次。有个同学嘲笑我说话结巴,我很生气,就推了他。”
“后来呢?”
“老师叫了家长,你爷爷很生气。他告诉我,暴力只会证明对方的话——如果我因为被嘲笑结巴而打人,不就正好说明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吗?”
小来思考着这句话。
“后来我学会了用别的方式应对。”李来继续说,“我开始在镜子前练习说话,克服结巴。当那个同学看到我不再为结巴而羞愧时,他反而不再嘲笑我了。”
“所以,改变自己比改变别人更容易?”小来问。
李来惊讶于儿子的悟性:“某种程度上是的。但我们也要学会设立界限,让别人知道什么行为是我们不能接受的。”
小来点点头,似乎理解了。
一个月后,王老师再次打来电话。这次是好消息——小来最近在学校的表现有了显着改善,不仅与同学相处融洽,还变得更加开朗和自信。
“你们做了什么?”王老师好奇地问。
李来笑了笑:“我们学会了倾听。”
那天晚上,李来在小来的睡前故事时间选择了一本关于情绪管理的绘本。故事讲的是一个容易发怒的小恐龙如何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就像我一样。”小来评论道。
“是啊,就像你一样。”李来亲吻儿子的额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容易发怒的小恐龙,重要的是学会如何与它相处。”
小来闭上眼睛,轻声说:“爸爸,我今天很高兴。”
“为什么?”
“因为浩浩邀请我参加他的生日派对。我们现在是朋友了。”
李来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风暴过去了,而小来在这场风暴中成长了许多。
当李来关上台灯时,小来睡意朦胧地说:“爸爸,我爱你。”
“我也爱你,儿子。永远记住,无论发生什么,你都可以告诉我们。我们可能不总是有答案,但我们会一直在这里,倾听你,支持你。”
从那天起,李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孩子的叛逆,往往是他们内心挣扎的外在表现。而作为父母,最重要的不是纠正行为本身,而是理解行为背后的需求,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无条件的爱,引导他们找到更好的方式表达自己。
小树苗在风雨中可能会弯曲,但只要根扎得深,终将茁壮成长。而李来知道,他和陈玲要做的,就是提供那片肥沃的土壤,让他们的孩子能够健康、坚强地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