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瑶的加入,像给一台高效运转的机器又增加了一个功率强大且极其精密的引擎。林氏东南亚开拓团队的核心层,正式形成了以林羽为决策核心,苏瑶与秦悦为左膀右臂的“三足鼎立”之势。
这种结构迅速展现出其巨大的优势。
次日开始的密集商务会谈,三人配合得天衣无缝。
林羽依旧扮演着最终拍板者和气场担当的角色。他话不多,但每次开口都直指问题核心,对合作框架的底线把握得极其精准,给人一种深不可测、不容置疑的权威感。对方往往在与他交谈后,会不自觉地收敛起任何试探或侥幸心理,变得更加务实和诚恳。
苏瑶则充分发挥其缜密、周全、善于风险控制的特长。她负责审核所有协议的细节条款,能从厚厚的文件里迅速找出可能存在的法律漏洞、文化冲突点或未来执行中潜在的麻烦,并提出扎实的改进方案。她说话不急不缓,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往往能让对方心服口服地接受修改意见。有她把关,合作方案的稳健性大大提升。
秦悦则继续发挥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出色的交际能力和充满感染力的热情。她负责前期破冰、营造良好的谈判氛围,以及深入挖掘合作方的核心需求和潜在价值。她能很快与对方团队中的关键人物建立起良好的私人关系,获取许多正式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信息。她的存在,让林氏团队显得不那么冷冰冰,更具人情味和亲和力。
他们三人仿佛形成了一个无形的战斗序列:秦悦冲锋陷阵,打开局面;苏瑶稳固后方,清理战场,巩固成果;林羽则坐镇中军,运筹帷幄,把握方向。
效率之高,令人咋舌。短短几天内,又与数家颇具实力的本地内容制作公司、一家拥有庞大线下影院网络的发行商、甚至是一位在东南亚社交媒体上极具影响力的天王级歌手,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林氏文娱进军东南亚的步伐,迈得又快又稳。
工作之外,三人也维持着一种表面和谐、实则微妙的平衡。
他们几乎总是在一起用餐,讨论工作,气氛专业而融洽。但细心之人或许能发现,林羽的话似乎比之前更少了,更像一个纯粹的倾听者和决策者,尽量避免与任何一方有过多的私下交流。他的目光在苏瑶和秦悦之间移动时,总是保持着一种绝对的平静和等距离,不偏不倚,让人看不出任何情绪倾向。
苏瑶则表现得一如既往的得体和大度。她会对秦悦的工作成绩表示真诚的赞赏,也会在她遇到难题时主动提供帮助,完全是资深前辈提携优秀后辈的姿态。但她与林羽之间的交流,也严格限定在工作范畴,语气恭敬而疏离,仿佛之前东京那短暂的、越界的涟漪从未发生过。只是偶尔,在她不经意间看到林羽因为疲惫而揉捏眉心时,眼神会流露出一丝极快隐去的复杂情绪。
秦悦则努力扮演着那个阳光、能干、有点没心没肺的得力干将角色。她依旧会爽朗地大笑,积极地发表看法,偶尔还会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活跃气氛。但她不再像之前那样,会下意识地寻找与林羽的眼神交流,或者在某些小细节上流露出额外的关心。她将那份悄然滋生的、不容于世的情愫,小心翼翼地藏在了职业面具的最深处。
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在三人之间形成:谁也不提过去,谁也不越雷池,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眼前共同的事业中。仿佛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住这得来不易的平衡,才能让这艘刚刚起航的巨轮不至于因为内部的情感风浪而倾覆。
然而,越是压抑,那水面下的暗流就越是汹涌。
有时在会议间隙,秦悦会不由自主地走神,想起吉隆坡那个雨夜,想起他额角渗出的血迹和他守夜时沉默的身影,心中便会泛起一阵细密的酸涩与悸动。
有时在深夜独自处理邮件时,苏瑶会停下敲击键盘的手指,望着窗外异国的灯火,想起东京公寓里那个混乱的清晨和他说“自愿的”时的眼神,心中便会涌起一阵难以言喻的怅惘和迷茫。
而林羽,则常常在夜深人静时,站在酒店的阳台上一根接一根地抽烟。眼前是南洋陌生的夜空,脑海里却交织着两位风格迥异却同样出色的女性的面容,以及那一堆理不清、斩不断的情感乱麻和沉重的责任负担。商业上的运筹帷幄他得心应手,但这情感的困局,却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和……无力。
progress 的南洋版图,在三人各司其职、通力合作下,正以惊人的速度扎实拓展,捷报频传。然而,在这辉煌的战绩之下,情感的暗流却在无声地汹涌奔腾,维持着一种脆弱的、不知何时会被打破的平衡。他们都在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试图用事业的成功来掩盖或抵消私人的困惑,如同在钢丝上行走,每一步都需小心翼翼,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