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阳光变得有些灼人,林家沟子村的土地上却比往日多了几分热闹景象。林羽的几次到来和那些带着仪器勘测的“专家”,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这个沉寂已久的山村激起了层层涟漪。希望、好奇、疑虑、期待……种种情绪在村民中弥漫开来。
第一幕:信任的基石
工程尚未正式启动,第一道需要打通的关卡却是人心。
村里几位最年长的老人被请到了林海家收拾出来的临时指挥部。林羽没有急着摊开规划图,而是让父亲林建国用最朴实的乡音,向老辈们解释着儿子的想法:修路、通信号、盖新房、复垦果园、修祠堂…每一件都是村民们盼了多年又不敢想的大事。
“叔公,伯爷,”林羽态度恭敬地补充,“这事不是我一拍脑袋就定的。请专家来看过,路怎么修最结实省钱,信号塔立在哪儿最管用,新房怎么盖又亮堂又保温,都规划好了。钱的事,大家不用操心,我来想办法。但这事要成,离不开咱们自己人出力。将来路修好了,需要大家维护;果园种起来了,需要大家打理;村子变美了,需要大家一起爱护。”
他拿出初步的方案和预算,一条条念给老人们听,虽然他们大多听不懂具体数字,但那份诚恳和细致做不得假。
“羽娃子,”一位须发皆白的叔公颤巍巍地开口,他是村里辈分最高的人,“你出息了,没忘了老根儿,这是积大德的事。咱们庄稼人不懂大道理,就认一个理:谁对咱们好,咱们就对谁实在!你放心,村里的老少爷们,没孬种,只要你是真心为村里好,没人会拖后腿!”
这份来自宗族长辈的认可,比任何文件都管用。很快,消息传遍全村,最初的疑虑大多转化为了支持。
第二幕:第一铲土
选了一个黄道吉日,没有锣鼓喧天的仪式,修路工程低调地启动了。几台小型的挖掘机、压路机开进了村,开始拓宽和压实那条主干土路。
这成了村里连日来最受欢迎的“西洋景”。老人们端着饭碗蹲在远处看,孩子们兴奋地追着机器跑,被大人笑骂着拉回安全距离。林建国几乎天天泡在工地上,戴着安全帽,像模像样地给工程师递烟、送水,虽然不懂技术,但那份监工的热情无人能及。
“这儿,这儿再垫高点,以前一下雨这里就成水塘子!” “好好,记下了,林叔您放心,保证处理好!”施工队长笑着应和。
与此同时,信号塔的地基也开始挖掘。通讯公司的工程队效率很高,立杆、架设设备、调试…几乎每一天都有变化。
第三幕:集团的日常
期间,林羽回过一次集团总部。他发现,即便他不在,这台庞大的机器依然运行良好。
Socc的欧阳倩向他汇报了四大运营中心的平稳运营;李静展示了健康的现金流报表,并单独汇报了“乡村振兴专项基金”的设立和首批注资情况;秦悦提交了一份关于未来三年潜在投资领域的宏观分析报告;邵华、魏书铭等人也通过视频简短汇报了各自区域的进展,一切都在正轨上。
他甚至有时间参加了一场“青林计划”三期学员的答辩会,看着那些充满朝气的年轻人阐述着自己的项目想法,让他感受到了人才的生生不息。
周晓芸特意为他准备了一壶“祛湿解乏”的薏米红豆茶和一碟“脚踏实地”的山药糕:“林总,乡下湿气重,注意身体。村里干活辛苦,吃这个顶饿。”
他只待了两天,处理完必须由他决策的事务,签署了几份文件,便又匆匆返回了林家沟子村。相比起总部空调房里运筹帷幄,他发现自己更惦记着村里那条路今天铺到哪儿了。
第四幕:系统的建议与新的挑战
【系统提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度15%】 【村民信任度+25%,参与意愿+15%】 【新挑战触发:】
1. 材料运输与仓储:山路崎岖,大型车辆进出不便,建材运输成本高且效率低。建议在村外设立临时中转堆场,采用小型车辆二次转运。
2. 劳动力组织:如何有效组织村民参与建设并获得合理报酬?(建议:成立临时施工队,按劳计酬,由村里有威信者牵头管理。)
3. 潜在矛盾:宅基地分配、果园承包等利益问题初显苗头,需提前建立公平、透明的规则,避免日后纠纷。
林羽立刻着手处理。他让林海出面,组织村里几个有力气的闲散劳动力,成立了一个临时的搬运队,负责从山外中转场将水泥、沙石等材料用小货车和三轮车运进村,按车计价,当天结算。这一下子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
对于更长远利益分配问题,他请来了镇上的司法所工作人员,准备召开村民大会,共同商议制定章程,确保过程公开公平。
第五幕:希望的萌芽
傍晚,夕阳给村庄披上一层金辉。新压实的路基散发着泥土和碎石的气息。几个孩子在新铺的路基上奔跑追逐,笑声传得很远。
林建国和几个老人站在路边,指着远处的山峦,比划着未来果园的样子,争论着哪种果树更值钱。
林羽站在稍远处,看着这一幕。工程才刚刚开始,离成功还远得很,但一种实实在在的希望,已经如同这初夏的草木,在村民们的心中悄然萌发生长。
进度,在夯土筑基的扎实工作中,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稳步向前。没有飞跃,只有一寸寸道路的延伸,一滴滴汗水的浇灌。这一切,平淡、琐碎,却充满了扎根于泥土的踏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