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犀计划”在陈远与王部长的合力推动下,如同一股注入国家战略引擎的高能燃料,以令人瞠目的效率被正式确立为“龙牙”最高战略项目之一。
周觉明教授,作为项目的总负责人,手中仿佛握有了无形的“尚方宝剑”。他有权直接协调、调动任何与该计划相关的顶尖人才与机构。一时间,风云激荡,各方英才如同受到无形感召,向着隐藏于群山之中的不周山基地汇聚。
首批抵达的核心成员,每一位都是各自领域内执牛耳者。量子信息实验室的泰山北斗,刘院士,当时正全身心投入一个关乎国运的国家级量子计算机攻关项目。然而,一纸印着最高级别绝密印章的调令,打断了他原有的工作节奏。没有过多解释,只有不容置疑的命令。
当他被秘密接入不周山基地,初步了解到计划的核心,竟是要将“修真者的记忆”以量子态形式存储时,这位一生信奉严谨逻辑的老科学家,第一反应是近乎本能的排斥与荒谬感。“无稽之谈!”这是他内心的初始呐喊。但很快,安排他与陈远进行了一次单独长谈。
在那间保密会议室里,没有复杂的仪器,陈远只是平静地释放出一缕精纯而温和的神识波动。刘院士并非修行者,但他佩戴的特制传感器以及他那颗对未知极度敏感的科学之心,都清晰地捕捉到了一种迥异于任何已知电磁波、无法用现有物理模型完美解释的“信息流”。
那是一种真实不虚的存在,蕴含着结构复杂的意念与情感。沉默,长达数分钟的沉默笼罩着房间。最后,刘院士抬起头,眼中不再是困惑与质疑,而是爆发出比年轻人更加炽热、更加执着的光芒,他喃喃道:“颠覆性的课题!这辈子能有机会参与这样的探索,值了!”
几乎在同一时间,国内脑科学与神经网络领域的权威,苏教授,也接到了邀请。吸引她的,是那个被称为“意识数据化建模”的终极命题。
她带领着麾下最精锐的团队,团队成员擅长运用复杂系统理论、非线性动力学来解析大脑浩瀚如星海的电活动,试图将“记忆”这种纯粹主观的、内在的体验,转化为客观的、可量化的数学模型。
对他们而言,“灵犀计划”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可能触及意识本质的契机。
而顶尖材料学家,欧阳工程师,则面临着堪称职业生涯最大,也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独一份的挑战。他接到的任务,是研制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复合材料。
这种材料需要同时满足几个近乎矛盾的特性:既要能完美承载精密至极的量子芯片微观结构,确保量子比特的相干性;又要能与蕴含神秘能量的“灵能符文”产生和谐共振,甚至作为其载体;还必须具备极高的能量稳定性,以应对“灵能”可能带来的未知扰动。
任务下达伊始,基地内那间属于他的材料实验室,瞬间便被各种从全国各地紧急调运而来的稀有金属元素、以及散发着微弱能量波动的灵性矿物样本所填满,仿佛一个跨越了科技与玄学的奇异仓库。
另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来自神秘的“琅嬛阁”。这是一支由数位对古代符文、阵法有着毕生钻研的老修士组成的支援团队,他们在基地内被尊称为“符老”。
这些符老们平素浸淫于古籍经典之中,与青灯古卷为伴,思维模式与现代科学格格不入。初闻要参与一个将“神识记忆”注入“铁盒子”的项目时,他们内心充满了抵触与不解,认为这简直是“离经叛道”,是对古老传承的亵渎。然而,当周觉明教授与陈远共同向他们深入阐述了“灵犀计划”的深远意义,或许能借此突破肉身与时间的桎梏,将那些因传承断绝而濒临失传的古老功法、秘术、乃至对天地的独特感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永久保存下来时,几位符老动容了。他们看到了延续文明火种的另一种可能。最终,对传承延续的深切关怀压倒了对未知方法的疑虑,他们答应放下成见,倾尽全力配合项目。
项目组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不周山基地的核心会议室召开。会场的气氛,微妙中透着难以言喻的隔阂。一边是身着白大褂、言语间充斥着数据、模型与公式的科学家们;另一边则是穿着传统道袍或简约练功服,言必称“神”、“气”、“灵韵”、“道法自然”的修士们。双方的知识体系、思维范式、乃至用以描述世界的基本语言,都存在着仿佛天堑般的鸿沟。
讨论伊始,便陷入了僵局。刘院士试图用“量子比特”、“量子相干性”、“退相干时间”等专业术语,来解释量子存储的基本原理。
话音刚落,一位符老便忍不住摇头,用带着古韵的腔调反驳道:“万物有灵,信息亦有其神!岂是尔等口中那冰冷无情的‘比特’可以概括?此乃灵性之凝聚,需以特定灵纹引导,方能定其性,安其神,使之不离散、不泯灭!”
另一边,苏教授尝试用“神经网络拓扑结构”、“信息熵表征”、“编码效率优化”来阐述她对记忆构建模型的理解。
修士们听罢,更是眉头紧锁,另一位符老开口道:“记忆非死物,乃神魂活动之印记,其中蕴含个体七情六欲之流转,时空变换之道韵沉淀,玄妙莫测,岂是简单‘编码’二字可以言尽?欲摄其真意,非以自身神念为引,用心感应不可得!”
会议室内,科学的逻辑与修真的体悟激烈碰撞,彼此都无法理解对方的语境,更难以认同对方所描述的“真相”。场面一度陷入僵持,合作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就在这关键的时刻,陈远站了出来。他既是一位初窥门径的现代科学学习者,更是一位结成金丹、对《太初衍道经》有深刻理解的修行者。
此刻,他成为了沟通两个世界唯一的,也是最佳的“翻译官”与“桥梁”。他没有简单地偏向任何一方,而是采取了更根本的演示与类比。
他先是悄然运转金丹,释放出一缕极其温和、不具任何攻击性的神识,其中模拟了一段关于清晨观日出时,心中涌起的关于“光暗交替、生机萌动”的简单记忆感悟。
他让科学家们通过连接着高精度传感器的终端设备,去“感受”这股神识波动。屏幕上原本规律的波形瞬间变得复杂而有序,数据流飙升,科学家们第一次“看”到了一种非电磁波、非物质实体,却又真实不虚、承载着明确信息的“能量-信息流”。这种体验,远比任何语言都更具说服力。
接着,他转向符老们,用他们能够理解的、蕴含道韵的语言解释道:“刘院士所言的‘量子态’,其特性颇似我辈符文理论中‘阴阳未判,混沌初开’之状态,蕴含无穷可能性与演化潜力,但也正因如此,它极不稳定,易受外扰而崩散。
而诸位符老所擅长的‘灵纹’,其作用就如同给这片混沌立下规矩的‘先天符文’,为其划定轨迹,赋予其稳定的形态与特性,让其能按照我们的意愿稳定演化、承载信息,而非失控崩溃,重归虚无。”
他又对苏教授的理论进行转译:“苏教授所研究的‘信息编码’,其初衷并非否定记忆本身所具有的灵性与情感维度,而是试图找到一种超越个人体验、更具普适性、更精确严谨的‘通用语言’,来描述和解析这种灵性信息的内在结构规律。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突破个体感知的局限,找到复制、保存乃至最终读取它的可靠途径。”
经过陈远这番深入浅出、横跨两个知识体系的调和与转译,会议室内的紧张气氛逐渐缓和。